销声匿迹(汉语成语)
销声匿迹,汉语成语,拼音xiāo shēng nì jì,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出声不露面。不可作“消声匿迹”。
中文名销声匿迹
xiāo shēng nì jì
近义词 隐姓埋名、无影无踪、销声敛迹
反义词 死灰复燃、东山再起
出 处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一:“家生避地,亦到锦江,然畏颖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匿迹,惟恐人知。”
褒义,谓语
联合式
示 例 他生平最是趋炎附势的,如何肯~。(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八回) 示 例 他生平最是趋炎附势的,如何肯~。(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八回)
解释
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在《大自然的语言》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用法
作谓语、宾语、补语用于人或事物。
歇后语
冬天的蚊子。
例子
他生平最是趋炎附势的如何肯。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八回。
谜语
曲终人不见
辨析
匿不能读作“nuo”或“mi”要读作“nì”声不能写作“生”。解释销同“消”减少消除匿隐藏 踪迹。
出处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一:“家生避地,亦到锦江,然畏颖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匿迹,惟恐人知。”[2]
示例
1、他生平最是趋炎附势的,如何肯~。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八回
2、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第1段)
3、据科学家考证,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有麋鹿,但汉朝以后逐渐减少,再后来竟然销声匿迹。1865年,有人在北京南郊发现了120头麋鹿,并撰文向全世界介绍.随后,数十头麋鹿被陆续盗往欧洲,在伦敦、巴黎、柏林等地动物园里展出。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最后一群麋鹿惨遭厄运,有的被杀戮,有的被装上西区的轮船。从此,麋鹿在国内几乎绝迹。(《麋鹿》第五自然段 )
4、我就不信,才这么点功夫,他竟然销声匿迹不见踪影。
参考资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