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卫生(保护与增强人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原则与方法)
心理卫生也称精神卫生,它是关于保护与增强人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原则与方法。心理卫生不仅能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而且可以培养人的性格,陶冶人的情操,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心理卫生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人在不同年龄阶段,各有一定的生理特点与心理特点,并且出现与之相联系的心理问题。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有效地预防一些心理冲突的发生,及时地解决一些心理问题是个体心理卫生的主要目标。
中文名心理卫生
mental hygiene; psychophylaxis; psychoprophylaxis
世界心理健康联合会等
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症等
内容
讲究卫生,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这已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可是,怎样才算讲究卫生?这恐怕在看法和做法上就大不相同了。不少人一提讲卫生就想到注意公共卫生,讲究个人卫生,加强体育锻炼,摄取适量的营养,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等等,这些无疑都是重要的。但是,这样做只能预防显微镜下看到的微生物对人体的侵袭,只能把筋骨肌肉锻炼得更有力量,还不能确保人们的健康。这时因为,人生在世,难免遭受种种矛盾与挫折,因而社会、心理因素也同样危害人的健康。譬如,一个人身强力壮,却理智欠佳,人格异常,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那怎能说他“健康”?所以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的定义修改为: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这就是说,人要做到健康,必须体魄健全,身心健康,这种健康才算是真正的健康。怎样做才能达到身心全面健康的目的?中国杰出的心理学家潘菽教授早在四十年前就曾指出:“我们因注重身体的健康,故研究生理卫生;我们若要使得心理得到健全的发展,则必须注重心理卫生”。由此看来,心理卫生乃是达到心理健康的手段。
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完整的社会适应能力与生理卫生是分不开的。由于心理和生理是互相影响的,心理不健康会给生理状态(人的躯体)造成伤害。因此,讲求心理卫生在某种意义上说比生理卫生更为重要。人的心理如果不正常,一方面通过心理影响生理的途径,会危害人们的躯体健康,甚至造成疾病,特别是各种慢性病,如各种心身疾病。另一方面,一旦人们的心理陷入了反常状态(轻者形成神经官能症或人格障碍,重者形成各种精神病),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就会受到破坏,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家庭和社会活动,从而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极大的苦恼和不幸,以至给整个社会造成危害。
心理卫生的任务是多方面的,而首要的任务多在青壮年时期,防止严重损害社会劳动力的情况出现。精神病病人通常不能自理生活;在激动兴奋状态下还会毁物伤人或者自毁,破坏生产,影响社会。因此,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防止精神病的产生是整个社会面临的任务之一。其次是制定培养和锻炼健康“人格”的心理卫生原则和措施。第三是根据人生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心理特点(包括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订出保持各年龄阶段心理健康的一般心理卫生原则和方法。第四是提供人们在生活、工作和劳动的各领域中进行活动时所要注意的心理卫生的原则和措施。
总之,心理卫生不仅是个人,而且是整个社会都应该关心的问题。因为心理健康与否既与每个人的个体健康发展有关,也与整个家族、整个民族的健康发展有关。随着社会的向前推进,物质文明的迅速提高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就更加复杂,生活的节奏更加紧张,威胁人们的心理健康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因此,心理卫生问题也就显得更加复杂而重要。在我国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问题受到国家和政府的特别关心和重视,为维护和保持人们的心理健康创造了最根本的良好条件。
老年心理卫生
世界卫生组织新的年龄划分法提出:
45岁以下为青年
45—59岁为中年
60—74为年青的老人或老年前期
75—89岁为老年
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
1.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26亿,占总人口的10%,并且老年人口还将继续以每年3.2%的速度增长。
据估计,2025年将达到2.9亿。老年精神卫生问题包括老年期精神疾病和老年期特有的心理问题。老年期精神疾病如老年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抑郁等。老年期特有的心理问题包括心理老龄化、离退休后的心理适应,丧偶与再婚,“空巢现象”等。
2.老年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变化
对外界事物的感觉能力逐渐衰退,学习新事物较慢,但是老年人丰富的阅历和人生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心理机能上的不足。注意力转移缓慢、分配困难。死记硬背比年轻时差了,但理解之后的记忆能力并没有明显退化。想象力受到经验的限制,很难活跃,爱唠叨。消极、抑郁,容易烦躁、悲伤、害怕、不满等,情感脆弱,生活、社交圈子变小,表现出对新的、自己不熟悉的事物、领域的畏难、畏惧、担忧,甚至拒绝等表现。
3.老年人的自我概念和变化的性格
自我概念即如何看待自我的问题老年人的自我概念表现为:我是否老了?是否有价值?我是否真的老不中用了?我生活中还有什么希望?我们鼓励:能接纳自身的生理老化,也能接受自身心理功能的部分改变。鼓励的原因:更能自我接纳、自我肯定,更能主动去适应角色改变,调整自己的角色行为。老年人的性格变化因人而异,一般既有稳定、连续的特点,同时也由于生理因素、环境、社会心理因素、认知和人生阅历的影响,性格会发生一些改变,使性格具了有变化的特点。
参考资料1.心理卫生·525心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