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八司马(革新派官僚士大夫)

二王八司马革新派官僚士大夫

二王八司马指的是唐顺宗年间推行一系列善政的一批革新派官僚士大夫,主张打击宦官势力、革新政治,其中的二王指王叔文、王伾,八司马指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他们在改革失败后,俱被贬为州司马。

中文名

二王八司马

发生时间

唐顺宗年间

代表人物

王叔文、王伾、韦执谊等

含义

革新派官僚士大夫

相关链接

唐朝中期以王叔文、王伾为首的永贞革新,或称“二王八司马”事件,是一次彗星般耀眼而短促的改革。由于两位旷世文豪刘禹锡和柳宗元深深卷入,使这次改革更加令人瞩目。

毛泽东极为赞赏“二王八司马”中的柳宗元。毛泽东曾把郭沫若和柳宗元相比,认为郭沫若远不及柳宗元。

金春明著的《“文化大革命”史稿》说,1973年5月,毛泽东读了郭沫若著的《十批判书》之后做了一首诗:“郭老从柳退,不及柳宗元。名曰共产党,崇拜孔二先。”

8月,再做一首《读〈封建论〉呈郭老》:“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虽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历史事件

唐顺宗深知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对唐中央政权的危害,主张打击宦官势力、革新政治的官僚士大夫。公元805年(贞元21年)正月,德宗皇帝李适病死,唐顺宗即位后立即起用东宫旧臣王叔文、王伾以及柳宗元、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等8人,着手进行改革,希图改变艰难局面。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安史之乱后,中央对地方失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德宗时期,藩镇割据的形势日益严峻。而藩镇之乱,也此起彼伏,迄无宁日。公元783(建中四年)十月,泾原兵奉前卢龙节度使朱泚为主,大举造反,德宗被迫出奔奉天,转走梁州,直到公元784年(兴元元年)七月,才得以重返长安。此后,长安又屡遭藩镇围困,有如一座危城。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抑制藩镇势力,重建中央集权,成为唐王朝君臣必须正视的问题。

宦官专权。安史乱后,君主不信朝臣,宦官得以干政。肃宗时的李辅国,代宗时的程元振、鱼朝恩,以宦官执掌兵符,权力更大。德宗出奔奉天,因窦文场、霍仙鸣护驾有功,归以二人为神策中尉,宦官主管禁军遂成为制度。此后,宦官以军权在手,无所顾忌,干政益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抑制宦官势力,夺回国家军权,也成为唐王朝君臣必须正视的问题。

不久,唐顺宗中风,经过治疗后哑了,失去执政能力。而王叔文因为母亲死了,按例要告假回家守丧,王伾也突然患了中风,革新派失去了中坚力量。宦官俱文珍、刘光琦等和剑南西川(今四川成都)节度使韦皋、荆南(今湖北江陵)节度使裴钧、河东(今山西太原南)节度使严绶串通起来反对王叔文集团,策动神策军将官拒绝范希朝接权,又暗中策划宫廷政变;宦官俱文珍等遂和外藩剑南节度使韦皋、荆南节度使裴均、河东节度使严绶等人联合反对改革派。并乘机纷纷上表,胁迫顺宗禅位。先于三月迫使顺宗立李淳为太子,顺宗久病失语,又遭宦官与藩镇激烈反抗,八月被迫禅位,并改元“永贞”。第二年的正月,顺宗李诵便因病去世了。唐顺宗在位仅8个月。

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因顺宗在位期间的年号为“永贞”,故又称这次政治革新运动为“永贞革新”。永贞革新宣告失败,前后共146天。

宦官得势以后,王叔文、王伾即遭贬逐。王伾被贬为开州司马,不久后病死;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户,次年赐死。公元805年(永贞元年)八月,太子即位,是为唐宪宗李纯。韦执谊被贬为崖州司马,韩泰被贬为虔州司马,陈谏被贬为台州司马,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韩晔被贬为饶州司马,凌准被贬为连州司马,程异被贬为郴州司马。

参考资料

1.二王八司马·大人物

关键词:二王八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