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风铃(中国香港2009年洪荣杰导演电影)
《无声风铃》聚焦了一对男同性恋的情感故事。ricky和pascal分别来自北京和瑞士,ricky是一家烧腊店的外卖伙计。两个孤独的异乡人在香港这座陌生的城市不期而遇。然而,ricky的善良和孱弱,pascal的多变与花心,让他们的快乐是如此的短暂而伤感,终于有一天,他们的爱情因为pascal的意外戛然而止。
中文名无声风铃
Soundless Wind Chime
剧情
中国香港
洪荣杰
吕玉来Yulai Lu,Bernhard Bulling
110分钟
对白语言
英语,粤语,普通话
彩色
7.3
剧情简介
帕斯卡(Bernhard Bulling饰)和永健(吕聿来饰)是漂在香港的两个年轻人。帕斯卡来自瑞士,靠做街头艺人和小偷小摸维持生活;永健来自北京,是一家烧腊店的外卖伙计。两个陌生人在陌生的城市不期而遇,发展出一段心动的爱情。然而快乐却是短暂而伤感的,最终因为帕斯卡的一场意外而化做泡沫。很多年后永健单身前往瑞士去追寻爱人走过的足迹,却遇到有着和帕斯卡相似面容的男子。正如风铃破碎的旋律,这段诗意爱情的秘密将在静静的来回插叙中逐步揭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当微风吹起风铃声响,代表有先人或魂魄到访。这是一个信号,告诉在世的人「我」回来了,亦是再次提醒他们至亲至爱已经永隔的事实。《无声风铃》是一部关于放手的电影,它紧凑地展现了东西方在生活哲学、看待死亡与来世上的区别,同时也模糊了爱情与种族的界线、呈现不同文化的融合与一致。[1]本片是香港导演洪荣杰的第一部剧情长片。
导演手记
中国人相信,死者的魂魄会于「头七」返家。为了准备再世为人,必须喝下一碗孟婆汤,忘却前尘。投胎后便是转世新生。
2003年,我生命中重要的三个瑞士人接连去世:住在乡间爱人的父母,和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的好朋友。在所有的泪水和葬礼之后,有时我在清晨醒来仍想和他们聊一通电话,或者去他们美丽的农场看望他们。但理性最终说服我,他们已经永远地离开了。
清醒时知道某人已经去世,和无意识间想和他们保持联系的挣扎,成为我完成这部作品的动力。而且我相信,所有经历过所爱人离开的人都会有同感。
一个人要花多少时间才能真正意识到,并且接受心爱之人离开的事实呢?
《无声风铃》是一部关于放手的电影。故事紧凑地展现了东西方文化在生活哲学,看待死亡与来世上的区别。同时电影也呈现出东西方心态上的融合与一致。
《无声风铃》部分算是某种意义上的自传。它力求模糊爱情和种族之间的界限。
风格与途径
场景设计
肢体语言和情感在这部电影里举足轻重。另外,因为电影有着文化差异的背景,对话常有弦外之音。电影通过手势与微妙的表情向大家讲述故事。
在香港、瑞士和北京的选景已经让电影富有视觉冲击力。电影摄影有效地利用了数码手段的优势,在瑞士的镜头相对香港部分更为静态,而北京的场景最为现实。
为捕捉静寂景色的空无感,电影选择在瑞士的冬天拍摄。相反,香港的拍摄则是在夏天。我们记录了林立高楼与都市生活,这种种对比体现出永健和帕斯卡在时空上的疏离感情联系。
剪辑结构
这是部关于记忆与现实的电影,因此选择不按时间顺序的呈现。香港的片断(即回忆)插叙在瑞士和北京部分(即现实)间。连接时空的桥梁是角色相类似的情感,事件发生的氛围和音乐带来的感受。
主演介绍
吕玉来,1982年4月8日出生,内地男演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以《孔雀》中弟弟的角色被业内认识和广大观众所关注。
影片荣誉
继入围柏林电影节,并在都灵国际电影节上斩获三项大奖之后,《无声风铃》再传捷报,于2009年11月8日同时在两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分别获得第十四届西班牙马德里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洪荣杰)和“最佳男演员奖”(吕玉来),以及2009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评委会最佳故事片奖”。
影片评价
在香港电影节连续放映的由香港导演洪荣杰执导、内地第一“文艺偶像”吕玉来主演的《无声风铃》,在同志题材的影片中,堪称“另类”。没有拨人眼球,引发争议的激情戏,但整部片子盈满了纯粹真挚的感情和唯美动人的爱情,吕玉来在片中的一滴清泪更是能将观众带入到那个似幻似真的世界里。
影片在电影节放映期间,每次放映现场都座无虚席,很多观众都情愿站着看完电影,片中淡淡的诗情画意,感人至深的爱情更是吸引了很多不分年龄的情侣和夫妇,并且都被影片深深的感动,为主创们喝彩。在《无声风铃》这段跨国异地情感的过程中,由吕玉来扮演的永健有他的迷茫,有他的没落,有他的寂寥,更有他的彷徨与无奈。
据导演洪荣杰介绍,这部影片是根据他自己亲身经历改编,故事的真实性会更打动影迷,没有激烈的情欲画面,也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恨情仇,一切都以清新唯美的格调为主,连甜蜜的拥吻都是简单自然,但当离别的痛苦写在永健的脸上,两行清泪滑过脸庞的时候,相信关舟会被这种耽美无邪的情感所感动,此时此刻,性别已经不再重要。
参考资料1.无声风铃 Soundless Wind Chime (2009)·豆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