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郎诗(怨郎诗卓文君原文)

怨郎诗(怨郎诗卓文君原文)

文/顾无

>怨郎诗(怨郎诗卓文君原文)

【引觞漫谈】

有一句话说的很扎心,“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这句话会经历一代一代人流传至今,当然也是因为其中蕴含了一定的生活真实。

那么,为什么读书人多负心?

我个人的理解,因为读书人见得世面广,他们是有机会接触到社会上层人物的奢华生活的,并且在书中,也有着无尽的“颜如玉,黄金屋,千钟粟”。所以读书人心中不自觉就会变得功利,而“屠狗辈”虽然肚子里墨水少,但是活得纯粹,认准了一个人就一路走到黑。

这两种人生活中其实都算常见,大家更喜欢和哪种人做朋友呢?

【临其诗境】

在汉朝有一段很出名的故事,那就是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前者是当时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文学家,后者则是大家千金,卓文君跟着司马相如私奔,当垆卖酒这才换来了司马相如后来的飞黄腾达。

可就在司马相如做官之后,却给妻子送出了这样一封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卓文君读到信之后泪流满面,一行字却没有“亿”,岂不是夫君已经对自己无意,另遇新欢了?

伤心欲绝之下,卓文君亦写下一诗回应,也就是下面的《怨郎诗》。说实在的,有关于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事迹,我从来不敢轻信,因为年代实在太过久远,难保后人不会添油加醋,不过当成一个遥远的爱情故事听听,却也未尝不可。

【经典原文】

【条分缕析】

这首诗与诗经中的一些爱情诗有异曲同工之妙,最大的一个特点在于与农事生活的结合。随着时节的转换,带出一个又一个令人心碎的场景。

那时候的人们远远比我们贴近大自然,这也是他们进行文学创作的一个大优势,自然永远是最好的创作源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也只有《诗经》中才会出现如此美好自然的句子。

来看这首诗,诗中从一到万再从万到一的循环显然是为了回应司马相如写给自己的《两地书》,书中无“亿”,歌中也无“忆”。

在诗歌结构上,前半部分以意象为序,后半部分以月份为序,也是完整而缜密。诗中语言带有明显的民歌色彩,通俗而大胆。

前半部分以前两句最为动人。

“一朝别后,两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

仿佛就是一个充满愁怨的姑娘,对着空无一人的庭院回廊,讲述着一位负心人的故事。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这两句其实很有现代流行歌的色彩,民间的文学虽然跨越千年,一些实质的东西仍然不会变。

后半部分则是从重阳到中秋,七月半到夏三伏一直讲到二月,一年的时光匆匆而过,女子就在楼上,看着春花秋月,夏风冬雪在归人的道路上来回更迭,可是,归路的尽头,始终没有心上人的身影。

然后是最后一句,甚至可以想象到女子悲凉的唱腔。

“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这是一位封建时代的女子对男女地位巨大差异的控诉,也是一位渴望爱情的女子对负心郎的控诉。个人与社会意义的叠加,也让这首诗成为了传世不朽的经典,至今仍在诉说着人们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