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郭永怀简介(有两弹一星称号的科学家郭永怀简介)
年轻时的郭永怀
郭永怀(1909—1968年),山东荣成人,中共党员。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我国核武器场外试验的领导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郭永怀和牟方东
>两弹一星郭永怀简介(有两弹一星称号的科学家郭永怀简介)
飞机残骸
1968年10月3日,郭永怀又一次来到西北核试验基地,为我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发射作试验前的准备工作。1968年12月4日,在青海基地待了两个多月的郭永怀,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须回北京分析研究试验数据。郭永怀当机立断,带着极为重要的热核试验数据匆匆赶往北京。
郭永怀是一个分秒必争的人。在兰州换乘飞机的间隙里,郭永怀还在认真地听取课题组人员的情况汇报。夜幕降临的时候,郭永怀疲惫地登上了飞往北京的飞机。那时,坐夜航飞机是比较危险的。郭永怀却最喜欢夜航,他说:“夜航打个盹就到了,第二天可以照常工作。”他考虑的不是安全,而是抢时间工作。
郭永怀时常穿梭于西北试验场和北京之间,聂荣臻元帅曾提醒他说:“国内的飞机还不成熟,最好是坐火车。”郭永怀笑着说:“我这个研究航空工程的人,都不坐飞机,那中国的航空工业还怎么发展?”话虽是这么说,实际上他还是为了节省时间。周恩来总理也曾提醒他不要坐夜航飞机,可他为了节省时间,这次首选又是夜航。
5日凌晨,飞机在首都机场徐徐降落。在离地面400多米的时候,飞机突然失去了平衡,坠毁在机场1公里以外的玉米地里。
郭永怀的公文包
工作人员赶到飞机失事现场,发现在烧焦的尸体中,有两个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从郭永怀时常穿的那件已烧焦了大半的夹克服辨认出是他,和郭永怀拥抱在一起的是从事保密工作的牟方东。人们费力地将他俩分开,这才发现他们用胸膛紧紧夹着一个公文包,公文包里装有绝密资料,公文包安好无损,绝密热核试验数据安然无恙。
当时乘坐这架飞机有十几人,只有一个幸存者。据幸存者回忆说,在飞机开始剧烈晃动的时候,他听到一个人大喊:“我的公文包!”后来的事情就不记得了。
在飞机即将失事的死关头10秒钟,郭永怀最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安危,也不是家人,而是这些绝密数据。最后牺牲前,郭永怀和牟方东把公文包紧紧夹两人胸前,郭永怀试验数据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绝密资料才得以保留了下来!
人烧焦了,数据安好!目睹这惨烈一幕,救援人员放声大哭。1980年1月16日,钱学森为《郭永怀文集》(1982年出版)写纪念文章,他这样写道:“郭永怀同志因公乘飞机,在着陆事故中牺牲了。是的,就那么10秒钟吧,一个有生命、有智慧的人,一位全世界知名的优秀应用力学家就离开了人世。生和死,就那么10秒钟!”
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
郭永怀办公室
郭永怀是超小型地空导弹技术负责人。中国科学院成立人造卫星设计院,郭永怀是技术负责人,在人造卫星和回收技术方面也做了一系列前期的开拓性工作。
郭永怀飞机失事的消息第一时间传到国务院,周恩来总理失声痛哭,良久不语。
1968年12月25日,中央授予郭永怀烈士称号。
1968年12月27日,即郭永怀牺牲后的第22天,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
1999年9月18日,共和国追授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在23名“两弹一星”元勋中,郭永怀是唯一一个“两弹一星”均有涉猎并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工作者。在导弹方面,郭永怀是541超小型地空导弹技术负责人,立项半年多就获得成功。在人造卫星方面,郭永怀是技术负责人,参加了卫星主体设计等工作,在人造卫星回收技术方面做了一系列前期的开拓性工作。在原子弹方面,郭永怀提出用特征线法进行了爆轰波理论计算,从而实现了较为优越的引爆方式。为了实现原子弹的武器化、实用化,郭永怀不仅改善了航弹的增阻特性,还极力主张对导弹核武器进行声致疲劳和冲击试验,从而保证了武器系统的安全与可靠性。对于氢弹,郭永怀提出采用航空中常用的结构形式,使弹体重量明显减轻,从而保证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空投顺利试验成功。
郭永怀牺牲了,无疑是我国国防建设的重大损失,但我国“两弹一星”事业没有中断,因为我国还有一批像郭永怀一样的热血沸腾、以身报国、无私奉献的顶尖级科学家在继续工作,如邓稼先、钱学森等。祖国山河无恙,正是他们无我工作、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结果。
向为我国国防建设作出卓越贡献和巨大牺牲的功臣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