榻上策(榻上策是谁给孙权的建议)

一个“超级战略”往往能决定一个伟大计划的高度,是一切围绕其展开的行动的指南,战略谋深远,谋全局。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战略是核心力量,是大方向,是正确道路的启明星。

很多时候,战术只是破局点,而战略却是从认知层面俯瞰全局,是以上帝视角展开的一条胜利之路。所以刘邦定基调,张良制定战略,韩信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做好自己本职工作,一举击败项羽,最终帮助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

所以,从一定层面上来说,战术可解,因为它是以短期目标为核心打造的计谋,只要找准利益点,就可以摧毁。而战略却如大河吞象,最终形成大势所趋的洪流,因为其站得高,看得远,所以一般人看不到那么高的维度,更别谈所谓的破解方法了。真正好的战略其实很简单,不过就三五个字,可就是这三五个字,切中要害,定准了方向,集合了认知策略和行动,是框定未来走向的关键,也是一个计划成功的基础。

>榻上策(榻上策是谁给孙权的建议)

中国历史上有着很多战略家,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很多才学士子都会给君王献策,比如公孙衍的合纵之策,比如张仪的连横之策,都是很不错的战略。再比如春秋时期晋国三驾马车累死了楚国,连吴夹击楚国,几乎灭掉了南方霸主,也是很不错的战略,只是这两个战略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第一个战略导致了晋国大权旁落,第二个战略养活了一个无比强大的吴国,最终霸主地位被吴国取代。而最值得一提的,近代最佳战略则是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壮举,奠定了新中国的基础。

而真正好的战略,是极为简单,又相当有用的,接下来,我们就讲讲华夏历史上的十大“超级战略”!

远交近攻

1、范雎远交近攻

若说秦国崛起称霸,那商鞅变法和张仪连横都很重要,但是若说秦国把霸主之势上升到可统一天下,那就要说说历史上名声不怎么好的一代名相范睢了,秦国经历了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三代之后,到了秦昭襄王中后期,已经实力强悍,过了与天下诸侯在函谷关外拉锯的时候了,大幅度扩张已经可以被提上日程,

范雎建议,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意思就是彻底消化占领的土地,逐步壮大自己的实力。然后就有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意思很浅显,用外交手段稳住较远的诸侯,腾出手来收拾近在眼前的国家。也就是先灭韩赵,稳住楚魏,笼络燕齐。

远交近攻战略实施之后,不仅仅巩固了夺取的土地,还粉碎了列国的合纵之策,为秦国最后能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良困项羽

2、张良三路困项羽

众所周知,楚汉争霸之初,项羽手握四十万大军,而且都是百战精锐,而刘邦手下区区数万人,而且大部分都是乌合之众。再加上项羽乃是古今罕见的军事奇才,在战术这块,鲜有人能望其项背,更是打遍天下无敌手。所以刘邦最初的战略是和项羽来一场硬碰硬的对决,可是在彭城之战,五十多万大军被项羽三万骑兵打得几乎全军覆灭后,张良开始了思考,如何才能战胜项羽。

而经过张良细心琢磨,他发现项羽集团虽然厉害,但是项羽只有一个,只要多开辟几条战线,项羽自然会顾东南顾西。因此,张良的策略就是,避免和项羽在某一条战线上作战,建议刘邦打一场多战线的战争。

于是,经过张良的部署,刘邦本人担任诱饵,率领中军吸引急于决战的项羽主力大军,双方在成皋荥阳之间对峙,这一对峙可就旷日持久,长期在荥阳附近拉锯。与此同时,刘邦集团策反了项羽麾下的九江王英布,联合与项羽有矛盾的另外一股势力,军阀彭越,从南线发起进攻,开辟敌后战场,从项羽大军的后方不断展开袭击。

最杀人的一步是派遣韩信从北方发起进攻,韩信绕道河北,先后拿下了魏、赵等地,然后又拿下了齐国,大有从北方直扑项羽老巢彭城之势。在此情形下,项羽只能分兵,但是助手哪有项羽的本事,最终龙且率领项羽的主力骑兵和十数万大军,在潍水之战被韩信用斩首行动一战而破,最终项羽被多路大军合围,最终四面楚歌,惨败垓下,走向了最后的灭亡。

隆中对

3、隆中对、榻上策

这是三国南方两个稍弱的国家蜀国和吴国的两个基本战略,隆中对是诸葛亮给刘备制定的夺取天下的计策,榻上策是鲁肃给孙权制定的求存自保的策略。榻上策珠玉在前,隆中对后来居上。

榻上策,是鲁肃观天下局势,感觉周瑜进取南方和曹操南北对立的计划实施难度太大,于是给孙权制定了稍微实际点的国家大策,那就是汉室不可能再复兴,东吴实力也相对有限,应当稳步夺取荆州,控制整条长江,另外多扶持曹操的敌人,如刘备等,进而谋求自保。最终东吴基本实现了这一策略,成为三国中延续时间最久的一个国家。

隆中对,是诸葛亮在刘备寄人篱下,屡败屡战多年后,为刘备制定的一项夺取天下的大略,首先趁荆州有变拿下荆州,然后以荆州为根基,徐图拿下巴蜀。夺取巴蜀之后在北上取汉中。然后从巴蜀近攻长安,从荆州直取中原,两路夹击灭曹操,进而实现匡扶汉室的宏伟大业。最终此计划实现了一半,原因在于对东吴考虑不足,而关羽也因此丢掉了荆州。

郭嘉之谋

4、郭嘉以退为进灭袁氏

曹操手下谋臣如云,但是真正能制定大略的也就那么两三个,郭嘉自然算是其一,曹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最惊险的一次博弈,自然是与袁绍的争雄之战,曹操能够以弱胜强,夺取河北,主要在于国家制定的大略适宜。

首先,在战争之初,国家提出了十胜十败一策,可以看出其远见卓识,此举奠定了曹操在官渡最终战胜袁绍的理论基础。击败袁绍之后,要想扫平河北还为时尚早,毕竟河北被袁绍三子牢牢控制,想要完全收服河北实属不易,不仅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成本,更要消耗无数的钱粮和军队。于是郭嘉制定以退为进,先退兵,让三袁放松警惕而内斗,然后作壁上观,渔翁得利。果不其然,最终曹操以极少的代价全面占据了河北。

除此之外,诛杀逃奔辽东的二袁,郭嘉同样遗计用以退为进的策略,并且还在名义上收服了辽东。

张宾和石勒

5、张宾立足河北

张宾,五胡十六国时期的顶级谋士,也是石勒最终能够横扫北方的最重要倚仗。石勒早年作为刘渊和刘聪父子手下的一员猛将,能征善战,打下了很多地方,但是却感觉是打哪算哪,没有一个明确的志向。比如石勒曾经横扫河南,甚至打到了荆襄腹地,后来又转战江淮,深陷与东晋的苦战之中。始终没有自己的根据地,没有根据地就只是雇佣兵,很容易被人拿捏,最终被轻而易举消灭。

这时候石勒就思考怎样在乱世中立足,虽然当时石勒拿下了河南和淮北大面积土地,但是张宾却深谙大略,明白淮北非久留之地,在当地不可能得到民心,于是建议石勒纵军北上,取邺城和襄国等重镇,立足河北,再夺取并州和幽州,进而成不败之势。

之后石勒按照计策北上,经略河北,最终趁汉赵内乱,自立于河北,建立后赵政权,后来击败刘曜,基本统一了北方。

王猛灭前燕

6、王猛扶弱抑强

王猛在我国历史上也是一个文武全才的卓越代表者,能治国,还能治军,还有奇谋,更能定略的这么一个完人,而且每一项都很出色。作为前秦丞相,王猛在前秦崛起阶段最有手腕的就是拿下前燕。

桓温第三次北伐之际,前燕求救于前秦,王猛定下了扶弱抑强的策略,当时前燕由慕容评治国,一帮贪官污吏横行,国力早不复当年刚挺进中原时期了。而桓温携第二次北伐大胜姿态的第三次北伐,声势浩大,势如破竹。于是王猛定下了救援前燕,抑制桓温,但是并不出多少力,既打败桓温,又消耗前燕。最终就是前秦趁机灭了前燕。

于是前秦派军出中原,为之后东出奠定了基础,自此前秦占尽先机。桓温战败后,前燕国内矛盾重重,众叛亲离之际,王猛趁机出兵,一举灭掉了前燕。

李唐统一之前

7、李渊先固关中,东攻中原,再平江南

关于唐朝一统天下,世人或许只看到了李世民如何能征善战,如何击败众多诸侯,最终扫平中原,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基础。因此而忽视了李渊在统一天下中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唐朝之所以能统一天下,除了李世民能征善战之外,还有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李渊定下的战略合适,李渊制定的战略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先固关中,东攻中原,再平江南。很简单,就是以关中为根基,然后向中原进取,再然后南下平定江南。

负责实施这一战略的主要有李世民、李孝恭和李靖,李世民主要负责巩固关中,然后进取中原,基本扫平了中原及北方的敌人。李孝恭南下巴蜀,扫平了巴蜀之后,然后东出拿下了南阳。李靖则负责平定了江南,统一了天下。

北宋统一之路

8、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北宋统一天下,也有着一套自己的独特战略,北宋在从后周接过江山之后,面临着南北方向的压力,最难的自然是北方的威胁,毕竟当时契丹实力强横,又有北汉这个弹丸小国为虎作伥,北宋很难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而要想实现更加宏伟的目标,自然需要调整战略思路。于是北宋宰相赵普就提出了一个新思路,那就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随后,北宋先借道南平收复了湖南,回头又灭掉了南平。收复巴蜀大地,然后灭了南唐,再灭吴越与南汉,基本平定了天下。回头又用了十数年,灭掉了北汉,自此才基本统一了中原。

明朝策略

9、朱升高筑墙、广屯粮、缓称王

朱元璋入主南京之时,不过是红巾军手下的一支偏师,论实力而言,远不如北边的韩林儿,东边的张士诚,西边的徐寿辉,更别提元朝政府了。而要想在夹缝中求存,自然需要先猥琐发育,而不是像普通农民起义军一样,地盘不大点,手下没多少人,就开国称帝。

毕竟当时元朝针对农民军的策略是谁称王就打谁,在这样的环境下,实力本就不强的朱元璋深受谋士朱升的启发,高筑墙,广屯粮,缓称王。首先就是在已经占有的土地上,做好防范和保护工作。然后就是多吸引百姓种地,多囤积粮草,有了粮草和百姓,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兵源,还能深得民心。

最重要一条是缓称王,所以朱元璋一面假意效忠韩林儿等人建立的韩宋政权,一方面偶尔还向元朝称臣,背地里却是暗中休养生息,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到最后才有了灭陈友谅、张士诚和明玉珍,平定南方。然后北方中原,一举推翻元朝的壮举。

湘军打呆仗

10、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

结硬寨,打呆仗其实不是什么高明的战术,但却是以防守为基础,克制运动战的最佳手段,用死方法克敌人的优势大军。曾国藩统率的湘军,不过是一支小部队,相比于强悍的太平军,这点军队完全就不够打。

但曾国藩却能以弱胜强,最终击败太平天国,表明了其手下自然有一套特殊的东西。曾国藩是文臣,不能骑马,也没有太多指挥才能,更不是军事天才,没有很多的战术思维,基本就是打阵地战,一路硬打。所倚仗的,就是一套战略思维,“结硬寨,打呆仗”。从未用一奇谋,施一方略制敌于意计之外。

湘军就是靠着这一套战略方针,夺取武昌、九江、安庆、天京。那为什么有效呢,这就在于曾国藩的破局思维了,打仗打的是消耗,因为当时清朝的国力远胜于太平军,又有洋人支持。而太平军的优势是军事实力强,非清朝军队可以相提并论。

曾国藩于是就扬长避短,不与太平军拼军事思维,主要和太平军打消耗,使用意志力和战利品的红利诱惑军队死战,和太平军硬碰硬,消耗太平军的有生力量,所以湘军虽然不断失败,但是最终却在战略上步步为营,最终剿灭了太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