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休是曹操的什么人(曹休墓)
在洛阳邙山大汉冢帝陵区内,编号为44号的大墓,形制诡异,被盗严重。正当考古队员以为要无功而返的时候,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了,一枚红铜印章的出现,让所有人都惊喜不已—天啦!原来是他。
编号为44号的大墓
据统计,在中国历史上,包括商、周、隋、唐在内,共有大大小小13个封建王朝建都洛阳。这座屹立在伊河、洛河与黄河之间的城市,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建城最早、建都朝代最多、累计时间最长的古都。
>曹休是曹操的什么人(曹休墓)
洛阳-1
洛阳-2
黄河
连霍高速公路
连霍高速公路旁,白色圆圈处为墓址
2009年,连霍高速公路扩建,要从洛阳邙山墓葬群横穿过去。
邙山,又叫北邙,海拔只有250米左右,由于地势起伏平缓,土厚水深,相对洛阳城来说又是上风上水的风水宝地,因此邙山在古人看来,是理想的“营莹之所”。不知从何时起,民间就有了“生在苏杭,死葬北邙”说法。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曾在《浩歌吟》吟唱道“贤愚贵贱同归尽,北邙冢墓高嵯峨。”
邙山-1
邙山-2
邙山-3
贤愚贵贱同归尽,北邙冢墓高嵯峨。
白居易《浩歌吟》全文:
天长地久无终毕,昨夜今朝又明日。 鬓发苍浪牙齿疏,不觉身年四十七。 前去五十有几年?把镜照面心茫然。 既无长绳系白日,又无大药驻朱颜。 朱颜日渐不如故,青史功名在何处? 欲留年少待富贵,富贵不来年少去。 去复去兮如长何,东流赴海无回波。 贤愚贵贱同归尽,北邙冢墓高嵯峨。 古来如此非独我,未死有酒且高歌。 颜回短命伯夷饿,我今所得亦已多。 功名富贵须待命,命若不来知奈何。
据统计,今天在洛阳邙山之上,古代墓葬竟然有数十万之多,其中还包括已经探明的24座帝王陵寝。
得知要在墓葬密集的邙山上施工,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立刻组织了大量人力物力,在工程覆盖的范围内进行钻探和抢救性发掘。为了加快进度,研究院把带状的施工区域分成几个工作组,大家齐头并进,其中在洛阳孟津县宋庄乡三十里铺村一个名叫“大汉冢”的部分,成为重点发掘区域。
大汉冢
这里是邙山陵墓群东汉帝陵的核心区,在这个区里有一座东汉的皇陵,当地人俗称叫“大汉冢”,在它的南面一排还有二汉冢、三汉冢。
在邙山上钻探,几乎处处都是墓葬。大汉冢四周则环绕着众多宗室和官员的陪葬墓。但是,当考古队员们在面对一座钻探编号为44号的大型墓葬时,却感觉这座大墓尤为奇怪。
44号墓东西跨度50米,仅次于帝陵。但想要判断它属于什么性质,或者墓主人有着怎样的等级地位,考古队员却突然发现,他们竟然找不到任何经验可以借鉴。邙山上东汉时期的高等级墓葬,因属于国保单位,不能轻易发掘,所以相关的发掘经验自然缺失,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资料。
察看地下土壤
钻探-2
钻探-3
陪伴在帝陵周围,既可能是嫔妃,也可能是王宫贵族。然而奇怪的是,这一座“甲”字形大墓的朝向竟然没有和周边的墓葬保持一致,而是呈东西走向。
邙山已知的大墓,都是位于邙山的南坡,墓道方向是朝南的,墓室在北面。而这座大墓却是东西走向的,墓道在东面,这是为什么呢?
钻探
钻探,地下土壤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营建高等级墓葬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其中墓葬的朝向更是有着严格的要求。在今天,考古队员常常用它来区分不同的族群,例如在晋东南,人们就发现在西周时期,错综复杂的各方势力留下的墓葬中,属于晋国的是南北朝向的;当地的商遗民,下葬时习惯头东脚西;而另一股势力,从草原迁徙而来的戎狄部落,则一律头西脚东。
如今,在周围都是南北朝向的墓葬群中,东西向的44号大墓,显得格格不入。那么,出现这种情况,是设计有误,还是另有原因呢?
接下来,考古队员又发现了一个44大墓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地表没有发现任何封土的痕迹。据考古专家说,在邙山地区,有很多墓葬由于后期人为的破坏,封土大多被削平了,在地表上根本看不出是墓葬。但是,一般在地面以下还会残存一些封土的痕迹,因为这种封土是属于夯土,不同于普通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识别度。
可周边的墓葬,不论大小,当初都堆有封土。几座帝陵的封土堆更是在1000多年依然高耸,那么规模不小的44号墓为什么没有封土呢?难道说,是其他势力或其他时期的墓葬混进了东汉皇帝陵区?
周边的墓葬-1
周边的墓葬-2
周边的墓葬-3
作为东汉国都所在地,汉墓在洛阳并不鲜见。尽管没有同等级墓葬的信息,但是通过密集钻探过后,考古队员们还是根据一些细节判断44号墓确实是属于东汉时期。而且,它还是处于东汉帝陵的核心区域,这就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
由于44号墓紧邻高速公路,不得不对它进行抢救性发掘。带着诸多疑问,考古队把它当作了发掘工作的重点。
2009年5月,抢救性发掘开始了。当发掘到墓道口完全暴露出来以后,盗洞便赫然出现了。而且在墓室的上部有一个大的塌陷坑。
塌陷坑
由于盗洞洞口都掩埋在地表以下,这说明盗墓行为发生在很久以前。地下遗迹丰富的洛阳,历史上也曾是盗墓最猖獗的地区之一。今天,考古工作中频繁使用的探铲,又叫洛阳铲,就是因为它是二十世纪初,洛阳的盗墓贼发明的。
盗墓
洛阳铲
考古就如同揭千层饼,自上而下逐层平行推进,进行清理发掘,不会放过任何细小的文化遗迹,这一点与盗墓贼是截然不同,盗墓贼都是找到墓室,然后自上而下打一个洞直捣黄龙。
考古队员一边清理地面,一边寻找盗洞的痕迹,最终发现了从唐、宋,直到民国时期的6个盗洞。洛阳的古墓葬被盗情况十分严重,故有“十墓九空”一说。同一座墓葬,有如此之多的盗洞,让考古队员非常吃惊,那么,墓室内还会有文物存在吗?
发掘-1
发掘-2
类似44号这样的土坑墓,古人筑墓时,第一步都是先挖出一个方形的大坑,然后在铲平了的坑底搭建木椁或砖室,然后填上土,夯实。先秦时期的墓葬,木质椁室多年后腐朽,椁室上方的填土往往会向下塌陷。
但是到了汉代,砖室墓早已盛行,如果44号墓真是东汉墓葬,填土不应该塌陷得如此严重。刮平探方内的工作面,队员们仔细测量了44号墓开口的各项数据,这座大墓的墓坑,南北宽21.1米,东西长15.6米,墓坑东侧的中轴线上还延伸出了一条长35米,宽9米的斜坡墓道。
44号土坑墓-1
44号墓发掘
接下来,考古队员开始清理墓坑和墓道中的填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又找到了一个证明44号墓确实属于东汉时期的有力证据。据现场的考古专家说,东汉大型墓葬的墓道都非常宽大,长斜坡墓道,在墓道的两侧都有分台阶,这是东汉墓葬独有的形制特征。如此看来,44号墓确属东汉无疑了。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它独自朝向东方的呢?
44号墓发掘,分台阶
从某种意义上说,发掘也是一种对地下遗迹的破坏,因此,国家文物局很少批准对如此高等级古墓的主动发掘。故而,机会难得。在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员发现,44号墓的墓道填土与墓室填土不是一个时期的,而是分期回填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带着这个疑问,考古队员仔细观察了墓道和墓坑重合的部位,他们发现墓道填土叠压在了墓坑填土之上。显然是有人曾经挖开过墓道,后来又再次回填了。随后,墓道中发现的一些被破坏了的台阶,再次支持了这个观点。因为,在第二次再开挖的时候,他们由于不知道这个墓道的台阶边界在哪,所以把先前的台阶挖坏了。
那么,是谁挖开了44号大墓的墓道?如果是为了盗墓,挖掘盗洞显然更为方便。继续向下清理填土,在距离地表两三米的地方,考古队员终于在墓道的尽头发现了砖砌的建筑结构。眼前的挡土墙表明,44号墓果然是一座规模庞大的砖室墓。
挡土墙-1
挡土墙-2
由于44号墓的发掘,采用的是墓道和墓室填土同时开挖的,大揭顶的发掘方式,队员们很快就发现,原本应该与挡土墙相连的墓顶不见了踪影。难道是盗墓造成的吗?
由于盗墓是从上面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穿过封土,然后穿过墓室的顶部打下去之后,造成原本修筑券顶非常紧密的墓砖就会出现松动,破坏了整个墓室的结构,慢慢地墓室就会出现垮塌。
人类使用青砖,是从夯土演变而来,因此时代越早,砖块的体积也就越大。44号大墓所用的青砖,长46厘米,厚10厘米,每块重达25公斤。如此一来,跨度很大的墓顶光自重就十分惊人。因此尽管汉代墓葬已经开始出现了拱形券顶,但过重的券顶结构一旦被破坏,反而更容易坍塌。在后期穹窿顶出现以后,墓砖就逐步向小型化演变了,墓葬就很少再出现大的墓砖了。
由于墓顶坍塌,发现挡土墙后,考古队员又向下挖掘了两米,才在墓葬前室的位置发现了第二堵砖墙。接下来,考古队员发现44号大墓形制复杂,除了拥有斜坡墓道,墓室还被分成了甬道、前室、后室、耳室。继续向下发掘,填土中虽然出现了零星的墓砖,但却始终没有看到塌陷的墓顶。这时候,考古队员们很快意识到,这些墓砖很有可能被盗墓者运走了。
墓室
墓室-2
墓室-3
墓室-4
要知道,在古代砖是很值钱的,普通人家造房子都是夯土墙壁,根本用不起砖。这座大墓被盗6次,估计最后一次被盗时墓室已空无一物了,贼不走空,于是就把墓砖取走了,也能卖些钱的。从深达10米的墓室内自狭窄的盗洞中取走重达25公斤的墓砖,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耗时费力。由此可见,肯定是古代战乱时期的盗墓者所为,在没人管理的情况下,可以慢条斯理明目张胆地进行盗掘。
44号墓全景
清理墓室
墓室券门
墓室内景
随着墓室中塌落的泥土被一点点清理,考古队员注意到不仅墓顶不见了踪影,而且前室、后室的墙壁也被拆除了大半。盗扰如此严重,墓室中还能存留多少古代信息?这此信息能解开笼罩在44号大墓上的谜团吗?
填土清理完毕,墓室内被盗的痕迹,果然没有出乎人们的预料。一开始,考古队员只是在墓室南侧有了一些发现,其他的侧室全部被盗空了。南侧室发现了大量的陶片,应该是原先完整的陶器被盗墓贼砸碎了,后来复原了一部分。
陶片复原
形制复杂,规模庞大的44号大墓出土的随葬品很少,都是盗墓者看不上眼的零星小物件。除了南侧室出土了一些四系罐等多件陶器,还有鎏金铜带勾,以及重250克的铜权。在清理墓室寻找随葬品的同时,考古队员一直在疑惑一件事:墓室中的地砖不翼而飞了。也就是说,这些铺地砖也被盗墓者揭走了。
鎏金铜带勾-1
铜权
鎏金铜带勾(小)
鎏金铜带勾-2
在中国考古界,经过科学发掘的墓葬,何止千万,但能够确认墓主人身份的却少之又少。面对如此惨烈的盗墓现场,残酷的现实让考古队员不再对解开墓主人身份抱有任何希望。
难道说44号大墓的年代问题、墓主人的身份以及为何会出现在东汉帝陵核心区域,种种匪夷所思的现象,就此要成为千古之谜了吗?
接下来,就在气氛最沉闷的时刻,发掘现场竟然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在后室清理的过程中,角落里发现了一枚印章。
在年代久远的墓葬中,留存下来的古代信息,最准确的信息无疑就是文字。印章虽然文字不多,但却往往与墓主人联系紧密。44号大墓出土的印章,材质为红铜,出土时锈蚀得十分严重。之所以没有被盗墓者带走,或许是因为它的体积十分袖珍。这枚印章印面呈正方形,边长只有2厘米,上面隐约有两个文字,显然是一枚私章。
印章的出现让发掘工作柳暗花明,面对如此珍贵的文物,考古队员进行了除锈清理的过程异常小心。可是清理过后,显示出来的文字大家却都不认识。于是,便交给考古专家去解读。
汉代印章所用文字都是小篆,这一时期的印章结构方正平直,整体庄重浑穆,在印章史上被称为古代玺印艺术的颠峰。小篆字体优美,但难以辨认,不是专攻文字的学者辨别起来都需要时间。
几天以事,惊人的结果出来了,是“曹休”的印章,篆书阴刻。
“曹休”的印章
三国
墓主人竟然是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大将曹休,要知道,无论是《三国志》这样的正史,还是《三国演义》这样的文学作品,曹休都曾经反复出现过。《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中,一员小将比武时箭法出众,曹操大喜,对左右称赞道:此吾家千里驹也。
《三国演义》曹操
曹休,生年不详,字文烈,沛国谯县(今安徽亳bó州)人,三国曹魏将领,曹操族子(其父是曹操从弟)。根据曹休墓发掘的男性人骨鉴定,曹休活到50岁左右。
曹休遗骨
曹休与曹操起兵讨伐董卓时前往投奔。曹操对他如同亲子,并让他领虎豹骑宿卫。汉中之战时,曹休识破张飞的计谋,大败吴兰(吴兰?-218,东汉末年益州刘璋手下部将)。曹魏建立后,镇守曹魏东线,都督扬州,多次击破吴军,诱降吴将。公元226年曹丕驾崩,曹休受遗诏成为四大辅政大臣之一。曹睿即位后,因战功卓著官至大司马,成为曹魏军队的最高统帅,封长平侯。
公元228年(太和二年),魏、吴两国对江淮地区进行激烈的争夺,都伺机寻歼对方主力。这一年,吴国鄱阳(今江西鄱阳)太守周鲂(fáng)用诈降诱敌之计致书魏国曹休,表示愿意叛吴归魏,请求曹休派兵接应。曹休中计,率军10万前往安徽潜山,与另外两路魏军同时深入吴地。孙权率军进驻安徽怀宁皖水入江处,派陆逊、朱桓、全琮各领兵3万,迎击曹休于石亭(今安徽桐城境内)。陆逊等三路吴军同时向曹休的军队冲杀、追击,斩俘魏军1万余人,史称石亭之战。曹休兵败而归。
公元228年11月8日,曹休因背上毒疮发作而去世,谥号为壮。
曹休
曹休墓的发掘,包括墓主人的认定,整个过程充满了戏剧性。要知道2009年正是曹魏考古空前的敏感时期。由于安阳高陵也在这一年发掘,对墓主人是曹操(155年-220年)的认定意外引起了铺天盖地的流言蜚语,社会舆论正处在情绪高涨的风口浪尖。如果不是盗墓者在疏忽之中留下了这枚小小的印章,至今还是一个谜。
有了直指墓葬性质的铁证,许多疑问便可迎刃而解。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源于东汉,墓葬形制上自然有许多细节与东汉相互吻合,但毕竟已经改朝换代,因此墓葬朝向不同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至于曹休为何选择安葬在东汉帝陵核心区域内,或许是出于他个人的某种心理需要(显摆),或者只是因为小小邙山已经不容易找到另一块风水更好的墓地。虽然盗扰严重,考古队员在曹休墓的前室及侧室内均有发现散乱的人骨,经鉴定属于二个个体,男性、女性各一个。男性个体50多岁,身高约171厘米,女性个体40岁左右。北侧室见棺椁痕迹,亦见骨痕。初步判断,整个墓葬合葬三个个体,应该是曹休本人和两个妻室,他们是不同时期去世并合葬于此的。
曹休像
种种迹象表明,大墓在修建时就考虑到多次下葬的需要,墓道被挖开又再次回填正是出于这种原因。
曹魏政权跨度只有短短的46年。虽然定都洛阳,但此前洛阳的考古工作者却从没有发掘过这一时期的大型墓葬。
曹魏时期的墓葬在全国范围内也是极少发现,而曹休墓是有明确纪年和墓主人姓名记载的曹魏时期贵族大墓的首次发现,成为曹魏时期的标志墓葬。此前发掘的安阳西高穴曹操墓为东汉末期的墓葬规制,而曹休墓则是曹魏前期墓葬形制,但这两个墓葬都没有封土且均是罕见的东向墓道,有别于常见的南向墓道。所以此次曹休墓的发掘非常重要,其从墓葬形制和出土随葬品可以与曹操墓互相印证,更为东汉和曹魏时期墓葬的分别提供了范例。同时,对《三国志》等文献具有一定的印证意义。
曹操墓-1
曹操墓-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