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过剩(经济现象)
生产过剩,是指社会商品生产总量大大超过有支付能力需求量的经济现象。是资本经济危机的主要特征。其中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美国等都发生过生产过剩导致的经济危机,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也就是生产过剩导致的。商家们都清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己生死存亡的命脉把握在市场“手”中,谁占了市场,谁就拥有了优先发言权,因此,在降价过程中,一些企业不惜将产品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以此来抢占市场。一项统计数据表明,武汉市今年1—9月份商业零售市场上的销售额,扩张规模,以及经济增长均出现了向该市五位商业巨头集中的状况,这表明武汉的商业已形成了垄断竞争格局。
中文名生产过剩
over production
工业
商品过多
20世纪
简介
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产是资本家的私事,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均由企业决定,整个社会生产处于竞争和无政府状态。其结果因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而导致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它的恶性发展就是生产过剩危机。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为降低生产成本,最大限度的榨取剩余价值,从而在最大程度上获得利润,他们在使用相对剩余价值榨取手段时,为提高生产效率,缩短自身的个别必要劳动时间,不可避免的导致了生产力的进步,从而导致社会上的商品在数量上和种类上都得到增加,而由于社会贫富差距悬殊,必然导致商品销售市场的相对缩小,即导致了生产过剩的“瘟疫”。
生产过剩现象是资本主义制度作为经济基础,不再适合经济基础现状的体现。是低层次的生产关系不再适应更高水平的生产力的证据。
资本主义国家在应对生产过剩状况时,采用更多的国家宏观调控和政府干预手段,在遏制生产过剩状况进一步恶化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不可调和: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且其爆发频率的增加,强度的增大,影响范围的拓展(空间上和涉及的经济领域),持续时间的进一步延长都最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我国生产过剩现象形成的机理,与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过剩现象形成的机理是完全相同的,这说明,生产过剩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有的现象。[1]
国内现象
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换,对中国企业而言,无疑是一次脱胎换骨的变革。市场经济在给企业发展带来无限商机的同时,行业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经济正式走入买方市场。与此同时,持久的价格拉锯战也正在市场上混乱无序地展开。如今,企业兼并、强强联合、集团化经营等运作方式、正式登上了中国市场经济的舞台。预示着一种垄断竞争的新格局即将形成。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企业在未来竞争的潮流中,将开始更为艰难的跋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整个中国经济带来的飞跃性发展,这在全世界已经有目共睹。但是,在自由竞争时代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进入买方市场,市场经济的“生产过剩”现象也随之出现。
据《中国财经报》报道,有关部门曾对全国613种主要商品供求排队分析,1997年下半年供不应求商品只有10种,占1.6%;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占66.6%,供过于求的商品占31.8%。另据国家统计局透露。全国乡级以上工业企业的库存商品总值已达13276亿元人民币,如果加上商业库存,总价值已逾3万亿元。调查显示,全国各省市无一例外都存在数量不等的库存积压商品。
造成企业“生产过剩”,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企业或投资商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规划,见到热门一哄而上,只注重宏观趋势,而没有留意微观变化。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适时引导,协调等方面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能,致使企业或投资者难以准确把握市场,克服投资的盲性。因此,企业出现“生产过剩”决非偶然,而是市场经济在运作过程中出现的特定“产物”。
可以说,市场上的价格战也正是从企业的“生产过剩”危机开始的。从去年开始,各路商家为了求生存,保品牌,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推出各种打折,降价的招术吸引顾客。从轿车,航空运输,服装、家电,餐饮到卖菜小贩,从上了规模的大商场到街头巷尾的小店,名目繁多的降价广告一时让老百姓不知所措,难辨真假。商家们都清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己生死存亡的命脉把握在市场“手”中,谁占了市场,谁就拥有了优先发言权,因此,在降价过程中,一些企业不惜将产品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以此来抢占市场。一项1997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全国的249家大型商场中,亏损面占12.4%,利润下降0.6%,也就是说,降价销售最直接的效果是商业高额利润的辉煌已不复存在。最典型的例子是去年全国玻璃行业的大幅降价倾销,致使一大批玻璃企业纷纷倒闭。国家也因此蒙受了巨大经济损失。
以VCD行业为例,在短短的两三年间,全国就有500家VCD制造商蜂涌出现,产量也从最初年生产几万台增至1997年的1000万台。而到了1998年,中国音响行业协会宣称,预计全国VCD年计划总产量可达5000万台,而市场容量仅为1200万台。如不调整计划,VCD积压将相当严重。然而,1998年中国的VCD生产商不仅没有调整市场计划。反而上演了一场轰动全国的CVD与SVCD的“争雄”战。这场“战争”崐到最后终于以统一“超级VCD”命名而结束,但不管怎样,这个结果都会影响到许多VCD厂家的利益,造成大量产品积压,到时候,难免又会出现厂家倒闭,国家受损,百姓购买不知所措的局面。
在资本主义国家,解决国内“生产过剩”直接的办法是往外“转嫁”,特别是向不出达国家和地区推销,具体表现为资本的转移和商品的倾销。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要解决“生产过剩”应从调整产业结构和实行宏观调控入手,同时要制止恶性竞争,规范市场行为,做到多管齐下,标本兼治,只有这样,市场经济才会进入良性循环。
去年开始,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已经开始了制止低价倾销的行动。今年7月1日,国家计委、建材局发布《关于制止低价倾销平板玻璃不正当行为的暂行规定》。这是我国在工业产品领域出台的第一个针对低价倾销这一不正当行为的规章,也是平板玻璃行业整顿价格秩序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最近,武汉市制定了“武汉市制止低价倾销行为和欺诈性标价行为”的有关文件。对假优惠,假打折和人氏价倾销分别制订了处罚方法。为配合武汉市文物价局的行动,武汉十八家商场也纷纷打出价格免战牌,与恶性竞争抗衡。
目前,国内的许多商家已经看清了低层次的价格拼杀毕竟只是权益之举,技术的更新,产业结构的调整才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长远之计,并开始了新一轮的技术竞争。海尔集团在控股了一家国家科研机构后,以资本为纽带的科企联手方式成立了海尔科化公司。几个月的时间取得了26项科研成果。长虹公司推出了全新的“红双喜”系列数字化彩电。科龙集团开发出了能左右开门的冰箱以及环保冰箱等。
同时,企业兼并,强强联合,集团化经营也预示着新一轮的垄断竞争即将开始。以武汉市的商业系统为例。以前武商集团与武汉商场可以划等号,现在武汉市的“四个”武商让人觉得武商集团无处不在;同时武商集团还首期投资350万元收购民营高科技企业“武汉顺泰电子有限公司”。中商集团出资3200余万元控股我国最大的多媒体软件公司“武汉华软”。一项统计数据表明,武汉市今年1—9月份商业零售市场上的销售额,扩张规模,以及经济增长均出现了向该市五位商业巨头集中的状况,这表明武汉的商业已形成了垄断竞争格局。
从总体上看,国家的宏观调控,政府的政策限制,企业的技术更新和结构调整,会使我国的市场经济步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而种种趋势表明,中国的市场经济已开始由自由竞争向垄断竞争发展。结合到我们的国情,外有国际品牌虎视眈眈,内有国企改革举步维艰;大有民族产业需要振兴,小有民营经济需要发展。而市场只有那么大,因此,在未来的市场经济竞争中,中国的企业家们将面临艰难的挑战。
参考资料1.“市场经济”已经有了,现在需要解决“社会主义”的问题·红歌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