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疾病名)

大肠息肉疾病名

大肠息肉是指所有向肠腔突出的赘生物的总称。大肠息肉可发生于大肠各部位,以乙状结肠及直肠多发。包括肿瘤性赘生物和非肿瘤性赘生物,前者是癌前期病变,与癌发生关系密切,后者与癌发生关系较少。这两种息肉在临床上并不容易区分,常以息肉作为初步诊断,待病理学确诊后再进一步分类,因此临床上所谓的大肠息肉并不说明息肉的病理性质,通常临床所说的息肉多为非肿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统称为腺瘤。

中医病名

直肠息肉

外文名

polyps of the colon

就诊科室

外科、消化内科

多发群体

50岁以上人群

常见病因

可能是家族性、遗传性、炎性增生性、环境及饮食等因素共同引起

常见症状

消化道症状常见、如腹胀、腹泻、便秘等

传染性

病因

此病可能是家族性、遗传性、炎性增生性、其他环境及饮食等相关因素共同引起。

临床表现

大肠息肉临床症状常不明显,即使出现某些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泻、便秘等,也因较轻微和不典型而被人忽视。一般多以便血、大便带血、黏液血便来就诊,常误诊为痔疮等肛门疾患或“痢疾”而延误其必要的检查。凡原因未明的便血或消化道症状者,特别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应注意作进一步检查确诊。

检查

1.X线钡剂灌肠虽能通过钡剂的充盈缺损敏感地发现大肠息肉,但对病变常常不能正确分类和定性。

2.纤维肠镜检查发现的息肉均须作活组织检查,以了解息肉的性质、类型以及有无癌变等。小的或有蒂息肉可用活检钳或圈套器电切摘除后送验,大的或广基的息肉则往往只能行钳取活检。是发现和确诊大肠息肉的最重要手段。

3.由于同一腺瘤中,不同部位的绒毛成分量及不典型增生程度往往不一,所以钳取活检处病变并不能完全代表全貌。活检处无癌变亦不能肯定腺瘤他处无癌变。因此腺瘤的不典型增生程度及无癌变往往需切除整个肿瘤,仔细地切片检查后方能肯定。钳取活检病理结果可供参考,但并非最后结论。

诊断

多数息肉起病隐匿,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一些较大的息肉可引起肠道症状,主要为大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便中带有黏液或黏液血便,偶有腹痛,极少数大便时有肿物自肛门脱出。一些患者可有长期便血或贫血。有家族史的患者往往对息肉的诊断有提示作用。

典型的肠道外症状常提示有息肉病变。多发性骨瘤和软组织肿瘤应考虑Gardner综合征的可能,皮肤黏膜色素斑应考虑P-J综合征等。对有息肉病的患者,应常规作结肠镜检查以排除综合征的可能。

鉴别诊断

应与腺瘤样息肉、乳头状腺瘤、黑斑息肉病、炎性息肉等相鉴别。

并发症

一些患者可长期便血或贫血。

治疗

大肠息肉的处理原则是发现息肉即行手术摘除。目前摘除息肉的主要方法是内镜下行各种摘除法。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数量及蒂的有无、长短粗细而分别采用:

1.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法

主要用于有蒂息肉。

2.高频电凝灼除法

主要用于多发半球状小息肉。

3.高频电凝热活检钳法

目前很少应用,主要被②④法取代。

4.活检钳除法

主要用于单发或少数球状小息肉,简便易行,又可取活组织病理检查。

5.激光气化法和微波透热法

适于无需留组织学标本者。

6.黏膜剥离嵌除法

主要用于扁平息肉或早期癌患者。

7.“密接”摘除法

主要用于长蒂大息肉,难以悬于肠腔者采用大息肉密接肠壁电凝切除法。

8.分期批摘除法

主要用于10~20颗以上息肉患者无法一次切除者。

9.内镜、外科手术联合治疗法

主要用于息肉病患者,即将息肉稀疏区以手术切除,这样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又可维持大肠正常功能。

参考资料

1.·

关键词:大肠息肉

上一篇

咖喱牛肉面的做法视频教程(咖喱牛肉面的做法视频)

下一篇

雪鳞锋(悠悠球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