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之乱(永嘉之乱和八王之乱关系)

铁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仅十二字,便极简地勾勒出一个雄健强劲的北方和一个诗意缤纷的江南。但人们也发现,江南相对应的并非江北,而是塞北。

>永嘉之乱(永嘉之乱和八王之乱关系)

塞北、江北一字之差,正是解读何处是江南的关键。江南如何从好勇转向崇文,如何一次次成为中原政权的偏安之所?江南文明的火种是如何点燃的?

华夏同风

《汉书·地理志》记载:“吴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性格强勇,一言不合就剑拔弩张,书中的江南无疑与今天的谦谦君子之地相距甚远。

商代晚期,周太王的长子泰伯放弃了王位继承权,带着二弟仲雍及随从翻越秦岭,顺长江向东漂流,在今天的无锡梅村一带停下了脚步。

那里是位于长江中下游的一片开阔地带,雨水充沛、河网纵横,人们饭稻羹鱼,相较于当时的中原文明仍属于蛮荒之地。

江苏无锡泰伯庙

泰伯遵循当地习俗,摘去峨冠博带,断发文身,定居下来,他率众修筑城郭,开凿伯渎河,传播北方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文化礼仪,使民众安居乐业。

他创立勾吴部落,化荆蛮之方与华夏同风,第一次将中原文明带至江南,点燃了江南文明的火种。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郦波

泰伯对江南的贡献,他这种“让王之德”,让后人钦佩不已,所以在整个华夏文明的发展史上,泰伯为江南为华夏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春秋战国是江南文化的蓬勃成长期,自泰伯以来,吴国一共历经25任国君,一代代吴王纵横捭阖,开疆拓土,创造了雄视四方的辉煌,使江南走向文明的进程大大加速。

永嘉南渡

2007年7月的一次地质勘探,南京长江路汉府街地下遗址进入人们的眼帘。其后不久,工地东面露出的一段长25米、宽10米的夯土城墙和城壕令专家们惊喜不已。

据考证它正是六朝时期建康宫城的一段建筑遗址,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公元307年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使得西晋政权濒临崩溃,琅琊王司马睿渡江至建康,就是今天的南京建立东晋王朝。

这次永嘉南渡是中原政权的首次南迁,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北方迁往江南的人口达到了90万之众,占全部北方人口的八分之一。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胡阿祥

永嘉之乱导致的人口南迁,尤其是集中迁到江南地区,可以说是江南从一个南方人的天地,变成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融合的天地的契机。

2014年,在遗址上建立的六朝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这段六朝夯土墙遗址被完整地保留在负一层,成为博物馆的根基。

南京,今天的简称为“宁”,来自江宁这一称谓,它最早出现于公元281年,晋武帝司马炎改“临江县”为“江宁县”,究其内涵正是西晋统治者当初命名时所寄望的“江南安宁”。

90多万人南迁并不是简单的数字相加,习俗、观念、语言、文化的迥异使得这次南北交融绝非风和日丽。

正如美学家宗白华所说,八王之乱、北方诸民族南下、南北朝分裂使社会秩序遭到了一次大解体,人心里面的美与丑、高贵与残忍、圣洁与恶魔同样发挥到了极致。

浙江师范大学

江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梅新林

整个江南的文化精神发生了重构,这个重构就是由刚而柔、由武入文的,亦刚亦柔、亦文亦武的二重的建构,所以江南的文化精神为之一变。

永嘉南渡之后,南北文化的剧烈碰撞与交融使江南自此获得一种由尚武好勇而至崇文重教的历史性转机。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水的善处下位、待机而动,水的随物赋形、兼容并蓄都给江南人带来独特的生命体验,深刻影响和塑造着江南的文化。

伴随着江南从尚武到尚文的演变,园林从写实转向写意,诗词从清新质朴转向缠绵抒情。被誉为戏剧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的昆曲,也在这片土地上盛放。

山水形胜,文脉绵长,这是你心中的江南吗?

9月22日至29日

纪录大时代《诗画江南》

八集连播,敬请观看

出品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