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皮木(夹竹桃科鸡骨常山属植物)
象皮木,中药名。为夹竹桃科植物糖胶树Alstonia scholaris (L.) R. Br.的树皮及枝、叶。广西和云南有野生,台湾、湖南、广东、海南有栽培。具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止血消肿之功效。用于感冒发热,肺热咳喘,百日咳,黄疸型肝炎,胃痛吐泻,疟疾,疮疡痈肿,跌打肿痛,外伤出血。
中文名象皮木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捩花目
夹竹桃科
鸡骨常山属
糖胶树
广西和云南有野生,台湾、湖南、广东、海南有栽培
夏、秋季
口服:煎汤,5-10g。外用:适量
有毒
别名
凳板风、英台木、九度叶、金瓜南木皮、鸭脚树、大枯树、大树理肺散、肥猪叶、灯台树、大树将军、肥猪菜、五爪皮、面条树、埋丁别。
入药部位
树皮及枝、叶。
性味
味苦、淡,性寒。
归经
归肺、肝经。
功效
清热解毒,祛痰止咳,止血消肿。
主治
用于感冒发热,肺热咳喘,百日咳,黄疸型肝炎,胃痛吐泻,疟疾,疮疡痈肿,跌打肿痛,外伤出血。
相关配伍
1、治感冒发热,支气管炎,肺炎,百日咳,扁桃体炎:面条树皮9-12g。水煎服。(《广西本草选编》)
2、治胃痛,腹泻,妊娠呕吐:灯台树叶9-12g。炒黄,水煎服。(《云南中草药》)
3、治急、慢性肝炎,风湿痹痛:面条树根皮或枝9-15g。水煎服。(《广西本草选编》)
4、治疟疾:灯台树3-9g。水煎服。(《云南中草药选》)
5、治跌打肿痛,骨折,痈疮红肿:(面条树)鲜叶捣烂外敷。(《广西本草选编》)
用法用量
口服:煎汤,5-10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
使用注意
脾胃虚弱者慎服。孕妇慎用。
炮制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炮制方法
1、净制:象皮木皮洗净,刮去外表粗糙皮。其叶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2、切制:将净制皮切块,干燥,将除去杂质净叶,润透,切段,晒干,备用。
形态特性
糖胶树又名:灯架树,鹰爪木,阿根木。乔木,高达20米,直径约60厘米(在国外有记载高可达40米,直径1.25米);枝轮生,具乳汁,无毛。叶3-8片轮生,倒卵状长圆形、倒披针形或匙形,稀椭圆形或长圆形,长7-28厘米,宽2-11厘米,无毛,顶端圆形,钝或微凹,稀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侧脉每边25-50条,密生而平行,近水平横出至叶缘联结;叶柄长1.0-2.5厘米;[1]花白色,多朵组成稠密的聚伞花序,顶生,被柔毛;总花梗长4-7厘米;花梗长约1毫米;花冠高脚碟状,花冠筒长6-10毫米,中部以上膨大,内面被柔毛,裂片在花蕾时或裂片基部向左覆盖,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2-4毫米,宽2-3毫米;雄蕊长圆形,长约1毫米,着生在花冠筒膨大处,内藏;子房由2枚离生心皮组成,密被柔毛,花柱丝状,长4.5毫米,柱头棍棒状,顶端2深裂;花盘环状。蓇葖2,细长,线形,长20-57厘米,外果皮近革质,灰白色,直径2-5毫米;种子长圆形,红棕色,两端被红棕色长缘毛,缘毛长1.5-2厘米。花期6-11月,果期10月-翌年4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650m以下的低丘陵山地疏林中、路旁或水沟边。广西和云南有野生,台湾、湖南、广东、海南有栽培。
药材性状
树皮呈扁平板片状,大小不一,厚0.6-1.5cm。外表面灰棕色或淡褐色,龟裂,粗糙,易剥落,剥去栓皮后,内皮黄棕色,具条形沟槽或凹洼;内表面淡黄褐色,粗糙,具纵直纹理。质松脆,易折断,断面层状。气微,味微苦辣。枝条圆柱形,有的具叶。叶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7-28cm,宽2-11cm,光滑,先端圆或钝,基部楔形,全缘,灰绿色,羽状脉于边缘处连结;叶柄短,革质,不易破碎。气微,味微苦,有毒。
药理作用
1、祛痰、镇咳及平喘作用。
2、解痉作用。
3、解热作用。
4、其他作用,抗疟疾作用。
临床应用
1、治疗慢性气管炎
2、治疗小儿急性传染性肝炎
相关论述
《广西本草选编》:“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附注
象皮木与象皮,一为动物,一为植物,二者均可止血敛疮,用于治疗跌打损伤,溃疡出血,但象皮木有具清热解毒之功。
参考资料1.糖胶树·植物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