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兰奇人(塔里雅沁回子,意为耕地人、种麦子的人)

塔兰奇人塔里雅沁回子,意为耕地人、种麦子的人

塔兰奇(Taranči)又称塔兰奇人、塔兰奇族、萨尔特-塔兰奇,是突厥语和蒙古语的音译,有译作“塔里雅沁回子”,意为耕地人,“种麦子的人”,是指来自塔里木盆地的维吾尔族,多数来自喀什,也有来源是阿克苏、拜城、乌什、哈密,他们最早于公元10世纪定居伊犁地区,但由于后来的战乱而大批迁徙至其他地区。在叶尔羌汗国时代,又有大量的南疆的维吾尔人来到伊犁河谷定居,十七世纪以后,准噶尔贵族控制伊犁,这些维吾尔农民普遍被冠以塔兰奇的称呼,他们其中的一部分是被准噶尔封建贵族迁至伊犁垦田的维吾尔人(在伊犁河以北的伊宁与以南的海弩克、以及在哈萨克南部的潘菲洛夫也有。)

中文名

塔兰奇人

外文名

Taranči

名称来源

突厥语和蒙古语的音译

形成

十七世纪

指代

来自塔里木盆地的维吾尔族

简介

塔兰奇是突厥语词汇,最早出现于11世纪的著作《突厥语大辞典》中,“taran”意为耕地、田地,“qi”意为者。但是在被蒙古人借用之前没有表示文化,历史背景的群体的称呼。11世纪的突厥语词典中出现时完全是一个语言学的角度出现。但是清朝时出现时已经不是单一语言学角度了,有了新的含义就是已经被蒙古人借用,并表示群体属性的含义了。所以塔兰奇表示群体属性出现在清朝时是没错,再次之前没有一个人群被叫做塔兰奇,作者去过伊犁,提到过伊犁河,却没提到过那里的人被叫做塔兰奇。

扩展

准噶尔贵族控制伊犁时期,他们是国家农奴,他们不能逃出伊犁,否则被严拿治罪,清朝平定了准噶尔,后为供应满洲人驻军粮食与开发伊犁,保留了此制度(后来南疆来伊犁的维吾尔新移民,塔兰奇人称之为“喀什噶尔人”,以示区别)。派吐鲁番及南疆迁六千多户维吾尔族农民至伊犁屯田纳粮,叫回屯。1760年初步实行,第一批五百户、第二批500户、第三批200户。1761年再派一千户,他们多数是吐鲁番、阿克苏、乌什、库车、拜城、赛里木、沙雅尔人,到1768年满6000户不再进行移民。他们每年交16石粮食。塔兰奇人由清廷特派的吐鲁番郡王之子穆萨为首任伊犁阿奇木伯克管理(阿奇木伯克也有权把犯罪的自由维吾尔人变成塔兰奇),下辖各级伯克,自成系统。他们头人是伊犁将军。

清代乃至上溯到明代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新疆的民族构成是“南回北准”——南疆维吾尔、北疆准噶尔蒙古人。 [1]

参考资料

1.塔兰奇·民族史

关键词:塔兰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