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鲈鱼(中国四大淡水名鱼之一)

松江鲈鱼中国四大淡水名鱼之一

松江鲈鱼(Trachidermus fasciatus Heckel),头扁平,向后渐侧扁。头部有棱无棘,前鳃盖骨有4棘,上棘最大,上弯。背鳍连续,有一深凹。口大,上颌略长。颌骨、犁骨及腭骨均具绒毛状齿群。胸鳍下部鳍条不分支。腹鳍Ⅰ-4。鳃膜上有两橙色斜纹,酷似2片鳃叶,故有“四鳃鲈”之称。为近岸浅海鱼类,一般在与海相通的淡水河川区域生长育肥,性成熟后,降河入海产卵,幼鱼回到淡水河川中生活。黄、渤海和东海均有分布,为名贵的食用鱼类。松江四鳃鲈以松江秀野桥之鲈鱼最为有名,苏轼《后赤壁赋》中就有“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语。吴淞江源出太湖,东注大海,盛产鲈鱼,顺 理成章。苏州吴江亦是有名的“鲈乡”,张翰有《秋风歌》证之:“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

中文学名

松江鲈鱼

中文别名

四鳃鲈鱼、淞江鲈、花花娘子、花鼓鱼、老婆鱼、媳妇鱼

英文名

Rough-skinned sculpin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硬骨鱼纲

鲉形目

亚目

杜父鱼亚目

杜父鱼科

松江鲈鱼属

松江鲈鱼

分布

我国的淡水和浅海中分布很广

拉丁学名

Trachidermus fasciatus

命名者及年代

Heckel, 1837

物种简史

松江鲈鱼

松江鲈鱼名扬天下已有近二千年历史,四鳃鲈鱼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大宴宾客,因席上无鲈鱼引以为憾。有异人左慈当着曹操之面在许昌魏王宫池子内钓出鲜活的松江四鳃鲈鱼当即烹煮的故事。虽说小说家之言未可信,但此事也记载于正史《后汉书·左慈传》,可见松江四鳃鲈鱼早在汉代便传誉天下了。

据松江区志记载,天下鲈鱼皆两腮,唯松江鲈鱼为四鳃,且巨口细鳞,鳍棘坚硬。其肉嫩而肥,鲜而无腥,没有细毛刺,滋味鲜美绝伦,是野生鱼类中最鲜美的一种。据说唯有松江北门秀野桥下之鲈鱼为最佳,余皆不及,是为鲈鱼之故乡。秀野桥下鲈鱼之所以珍贵,一为肉嫩而鲜美;一为四鳃,是鱼中之一绝。

松江鲈鱼是中国四大淡水名鱼之一,并非仅限于松江所产,据记载,中国沿海曾经广泛分布,但松江府的最为有名,被乾隆御赐为“江南第一名鱼”。是招待贵宾的佳肴,1972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时来到上海,周恩来总理亲批的菜单里,有松江四鳃鲈鱼;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来上海,少了份口福,因为无法找到这种鱼。

分布于东海沿岸9个省市自治区,史书记载以松江秀野桥下所产最负盛名,所以得名“松江鲈”。《中国鱼类志》、《东海鱼类志》、《后汉书·方术传下·左慈》:“ 操 从容顾众宾客曰:‘今日高会,珍羞略备,所少吴松江鲈鱼耳。’”《太平御览》卷九三七引 唐 杜宝 《大业拾遗录》:“六年, 吴郡 献 松江 鲈鱼乾脍,鲈鱼肉白如雪,不腥,所谓金虀玉鱠,东南之佳味也。”亦省称“ 松江鲈 ”、“ 松鲈 ”。 金 党怀英 《黄弥守画吴江新霁图》诗:“中流水肥鱼逆上,受网应有松鲈鲜。” 清 王士禛 《午食得鲈》诗:“蜃虀鴈醢百不爱,缕鱠爱斫松江鲈。”

外形特征

松江鲈鱼

松江鲈头及体前部宽且平扁,向后渐细且侧扁。头大,头背面的棘和棱被皮肤所盖。口大,端位。上、下颌,犁骨和颚骨均有绒毛状细牙。眼上侧位,眼间距较狭下凹。前鳃盖骨后缘有四棘,上棘最大,端部呈钩状,翘向后上方。鳃孔宽大。前鳃盖骨后缘游离突起似一鳃孔,故又称四鳃鲈。体裸露无鳞,后缘游离突起似一鳃孔,故又称四鳃鲈。体裸露无鳞,有粒状和细刺状的皮质突起。背鳍2个,在基部稍相连 ,起点在胸鳍腋部上方,后端近尾鳍基部。臀鳍长,无鳍棘。胸鳍宽大,椭圆形。腹鳍腹位,狭小,基部相互靠近。尾鳍截形,后缘稍圆。奇特的鳃盖 体背侧黄褐色、灰褐色,腹侧黄白。其体色可随环境和生理状态发生变化。体侧具4条暗褐色横带,吻侧和眼下各具1条暗带。成鱼头侧前鳃盖骨后缘为桔红色,在鳃盖膜上各有2条桔红色斜带,繁殖期尤为鲜艳。臀鳍基底具一纵行的桔黄色条纹。腹鳍灰白色,其余各鳍均黄褐色,并有几行黑褐色的斑条。第一背鳍前部、胸鳍和尾鳍基部各具1黑褐色斑块。 在繁殖季节,成鱼头侧鳃盖膜上各有2条桔红色斜带,似4片鳃叶外露,由此得名“四鳃鲈”。

两性外形略有区别:雄鱼头部宽大,吻圆钝,具尿殖乳突,体色较深;雌鱼头部狭长,吻稍尖,无尿殖乳突,体色较浅。[1]松江鲈鱼重不到二两,长不足五寸,外形有点象塘鳢鱼,鱼头大而宽扁,头的长度要占到整个体长的三分之一。嘴巴宽大,满口毛糙细齿。鲈鱼鳃盖骨后方长有4枚尖棘,向后延伸一小截肉质软膜,称鳃盖膜。膜的上面左右各印染着两条鲜艳夺目的桔红色条纹,很象外面长着的鳃片。人们以为,鲈鱼里面长有两个鳃,外面也有两个鳃,就称它为“四鳃鲈”。

松江鲈鱼貌不惊人,甚至于有点丑陋,但它的肉质洁白似雪,肥嫩鲜美,少刺无腥,食之能口舌留香,回味不尽,而且营养价值极高,为野生鱼类之首。李时珍《本草纲目》称:“松江鲈鱼,补五脏,益筋骨,和肠胃,益肝肾,治水气,安胎补中,多食宜人。”[2]

生活习性

松江鲈鱼是一种在海水中繁殖孵化在淡水中生长育的降河洄游性小型鱼类,在水域中营底栖生活,白天潜伏水底,夜间活动,一般在与海相通的淡水河川区域生长肥育。4~11月份,生活在淡水中的幼鱼和成鱼,经常栖息在有微流水,水质清新,饵料生物丰富,水较深又有隐蔽物的场所。一般喜在石砾或贝壳成堆处筑巢,并守候猎食过往的饵料生物。到10~11月份,性腺即将发育成熟的成鱼,开始从淡水水域游向通海的河口和浅海产卵场所,进行生殖洄游。亲鱼到达产卵场后,即寻找适合繁殖的沙滩或沙礁滩,在贝壳较多的潮间地带筑巢,并在其内进行交配、产卵和孵化仔鱼。4~6月份,仔鱼在海水中生长发育成幼鱼后,即随着海水潮汛经河口溯河洄游至内陆淡水水域。

松江鲈鱼属广温广盐性鱼类,适宜水温为3~33℃,且对低温适应能力较强,在-0.9℃时仍可正常生存。因其对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广,故可在淡水,半咸水,海水中都能正常生长. 松江鲈鱼属凶猛I生肉食鱼类。其食物主要有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挠足类、水生昆虫、底栖动物、虾类和鱼类等. 松江鲈鱼的幼鱼生长迅速,从仔鱼到成鱼只需1年时间。其生长规律为前期长身,中期长骨,后期长肉.

栖息环境

为沿海洄游性鱼类,能生长在咸淡水和纯淡水中。幼鱼在4月下旬至6月上旬溯河,以5月为最盛。成鱼11月至翌年2月降海。每年春天,幼鱼从长江口游到内河生长育肥;到秋季,性成熟后,再游到长江口海水与淡水交界处产卵,繁殖后代,周而复始。

分布范围

原产于中国,日本和韩国的海岸线。中国渤海近岸地区以至厦门均产此鱼,进入内陆水系者以松江为最著名。该物种在世界范围内仅分布于中国、朝鲜西部沿海和鸭绿江、大同江等河流,日本九州岛有明海沿岸及其滨海诸河,如筑后川河嘉濑川等均产。

在中国,历史的资料记载的分布相当广泛,其种群几乎遍布整个中南东南沿海及相关河流水域,北起鸭绿江口,南致九龙江口,如:厦门、舟山、宁波、嘉兴、南京、长江三角洲各地和长江口、苏北沿海、胶州湾、烟台、秦皇岛、庄河、营口、大连等地及台湾北部及西部均有分布,几乎涉及到七省(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和台湾省)、两市 (天津市和上海市)等广大的地区。

繁殖方式

松江鲈鱼在淡水中生长肥育,栖息于清洁流水的底层,日间潜伏,夜晚活动,捕食虾类和小鱼。1年性成熟。在松江等地区,亲鱼于每年11月开始向河口洄游,再由河口移向浅海。洄游开始时,性腺尚未达成熟阶段,在洄游进入海水而逐渐成熟。降海洄游时雄鱼较早,雌鱼稍晚。一般雄鱼先达产卵场,钻入牡蛎壳堆成的洞穴中,等待雌鱼前来产卵。繁殖后雌鱼离去;雄鱼具有护卵习性,留守洞穴保护卵块,逗留一段时间后再游向近岸。松江鲈鱼繁殖期间不摄食,经过降海洄游与繁殖之后亲鱼非常瘦弱。繁殖后的亲鱼移向沿海近处索饵。

松江鲈鱼的产卵场在潮间带。黄海南部的砺牙礁是松江鲈鱼的一个产卵场,产卵期为2月中旬至3月中旬。胚胎发育约经26天孵化为仔鱼,雌鱼的怀卵量5100-12800粒,卵粘性,相互粘结成块状,卵块呈淡黄色、橘黄色或橘红色。

松江鲈鱼的幼鱼从4月中旬开始向近岸移动,5月中旬出现高峰,6月份以后逐渐减少,溯河进入淡水成长。幼鱼生长迅速,2个月平均长度增加3.2倍。幼鱼主食浮游动物。鲜嫩味美,以松江县所产为最着名。

种群现状

濒危原因是过度捕猎,洄游被切断,环境污染 。鱼类的栖息地在一些地区,特别是中国沿海的河口退化。城市快速发展,过度捕捞造成的污染以及修建水坝和堤坝威胁了该地区的物种。该地区的水文变化,主要是水坝,因为它们阻止了该鱼种在河流系统中的迁移和洄游。

松江鲈鱼原来并不少见,在20世纪50年代 ,秋季汛期时,捕获量可达万斤。松江上点年纪的人可能都尝过四鳃鲈。鲈鱼是洄游鱼,每年春天,幼鱼从长江口游到内河生长育肥;到秋季,性成熟后,再游到长江口海水与淡水交界处产卵,繁殖后代,周而复始。后来因为不断地造闸建坝,破坏了鲈鱼的洄游线路;加上不断增加的水源污染,影响了鲈鱼的生存环境,松江鲈鱼产量越来越少,到20世纪70年代基本上捕不到鲈鱼了。为此,松江水产部门和上海科研单位合作进行人工试养,随着科研的深入,中外闻名的松江鲈鱼一定会成为老百姓饭桌上的菜肴。

保护级别

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松江鲈鱼的保护"这一项目,荣幸地得到了世界自然资金会(WWF)的资金资助,通达汇丰银行实施。

食鱼文化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松江鲈鱼的记载,熟知《三国演义》的读者一定知道这样一段故事:有一天,曹操大宴宾客,高朋满座,佳肴琳琅。曹操指着满桌的菜说,今天盛情邀请大家来,山珍海味不少,但还是有点遗憾,就是缺少了松江鲈鱼这道名菜。这时,有个叫左慈人的说,丞相不必担心,让在下马上变出一条来,说着,就让人端来一只盆子,果真从盆中“钓”出了一条松江鲈鱼,引得满座宾客惊叹不已。

《晋书·张翰传》记载了这样的故事:张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就想起了家乡的莼菜和鲈鱼,为此他弃官而归。“莼鲈之思”成了思念家乡的成语。

隋炀皇帝游江南时,品尝了松江鲈鱼,赞不绝口,说它如此精美可口,真是“东南佳味也”。乾隆皇帝游江南时当然也绝不会放过吃鲈鱼的机会,待他细细地吃完后,龙颜大悦,欣然评价为“江南第一名菜”。连皇帝都说好的菜,还能不好吗,松江鲈鱼因此而身价倍增。

松江鲈鱼也实在是名不虚传,历代名人凡品尝过松江鲈鱼的没有一个不说好的。唐、宋文人杜甫、白居易、韦应物、罗隐、苏东坡、陆游等或作文,或咏诗,赞赏松江鲈鱼。其中苏东坡的《后赤壁赋》中“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的记述,因其文章在社会上的广泛流传,使松江鲈鱼蜚声士林。

参考资料

1.江南第一名鱼——松江鲈鱼(图)·生态中国网

2.中国四大名鱼之松江鲈鱼·大连新闻网

关键词:松江鲈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