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惇靖(马惇靖起义)

西北马鸿逵所部增援榆林,并没有让彭德怀惊讶。

>马惇靖(马惇靖起义)

因为,在发动第二次榆林战役前,彭老总已经对马鸿逵所部定下了基调,攻打榆林一事有两大优点。胡宗南的主力来不及救援,宁夏马鸿逵也不会太积极救援。

而真正让彭老总所惊讶的是,马家军出动的兵力极为罕见,几乎倾巢而出。

这突发的一切,完全打乱的彭老总的计划。

原来,榆林城遭到攻击时,蒋介石就急忙给马鸿逵去电,让他火速驰援榆林。同时让他救援榆林的,还有紧挨榆林防区的傅作义。

北平的傅作义亲自飞往宁夏银川,面见马鸿逵,陈情厉害,希望他出兵驰援。

出不出兵,这是个问题。

老奸巨猾的马鸿逵虽然处处想着保存实力,可他当然也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

为此,马鸿逵打算派遣暂9旅、骑兵团出发,敷衍一下随即撤军回来便可。

援榆部队出发之前,暂9旅旅长卢忠良电告马鸿逵:

“解放军擅于围点打援,去的部队少了,会被吃掉。要去就得多去些,否则,不但不能完成解围的任务,对整个宁夏的影响也不好。”

正是卢忠良的这个建议,改变了马鸿逵原先应付式交差的打算。

榆林的命运,在那一刻被西北马家军一位44岁的旅长拯救了。

最终,马鸿逵派出13个团,合计兵力25000多人。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马鸿逵如此大动干戈,也并不是真心准备救援榆林,他这人喜欢做一本万利的大买卖,马鸿逵如此大兵团出动的初心,也仅是为了保住自己的马家军不受损失。

为此,这支援榆部队临行前,马鸿逵一再和大家强调:

从那一刻起,马鸿逵积极动员马家军,大量马家军部队集中在安边、靖边两地,援榆部队等待开拔。

从三边地区前往榆林,中途要经过一段漫长的沙漠地带,中途部队的吃喝就成了问题,马鸿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强征了1000多支骆驼,组建了辎重运输队,专门负责给两万多人的部队运输物资。

11月7日,援榆部队正式开拔榆林,以暂9旅、第168旅、骑10旅、保安一纵队为梯次配置,向东行军。

狡猾的马鸿逵,即便下达出发命令后,也暗中指示此次援军出发后缓慢行军,不可大意。

所以,这支部队走得很慢,军队行进至红石桥后,马惇靖为安全起见,派遣骑10旅第19团为先遣队,作为正面侦察部队,后续主力部队全部压慢节奏,以每天25~30公里的速度行军(常规行军可达50公里)。

南京的蒋介石气的大骂,但还是给马鸿逵写了一封信,并且派遣飞机空投马惇靖,让他急速驰援榆林。

马惇靖倒也给蒋介石面子,命令尚在休整的马家军停止休息,全速进军。

11月4日,毛曾经彭德怀发电:

(二)所谓西安空运至扎萨克援军尚待证实,估计不超过一个团。

(三)马(鸿逵)部先头两个骑兵团约二千人马及暂九旅三个团,明五日分由定边、安边出发,九日或十日可能到达榆城附近,马部一六八旅踞一日行程跟进。

(四)如你们能于八日以前歼灭援军,则可于十日以后再打马部。

你们应将重心放在打援方面,只要援敌歼灭,榆城可从容解决。”

11月5日,毛还是不放心榆林战局,再度给彭德怀发电:

这两封电报看似相同,但核心理念却大为不同。第一封电报,毛希望西野主力应该率先解决东西两翼的援军,攻城并不是优先选项。

但是第二封电报却变了,随着西野主力攻城速度的加快,榆林城攻坚有了重大进展,在11月4日贯通了两条地道,榆林城有机会被攻破。

所以,毛改变了此前的建议,而是希望西野主力在11月10日前,重点解决东部邓宝珊援军以及榆林城的攻坚问题。这时候的马家军,成为了最后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但事实上,榆林城攻坚依旧不顺利。

西野主力一直到11月9日还在进攻榆林城,最大的突破是在利用城南地道爆破,使得城南一段城墙下陷,但最终还是被城内国军密集型集火打退。

11月6日。

毛眼看榆林城攻坚战已经陷入僵局,急令在黄龙地区活动的王世泰率领第四纵队急行北上,预计耗费六七天时间,进抵横山一带阻击马家军。

11月10日。

彭德怀收到了外出侦察兵情报,东部地区发现邓宝珊所部屯驻扎萨克地区,不敢南下。那一刻,彭德怀决定暂缓进攻榆林城,榆林城外围仅留少量部队围攻,三大主力纵队全部开拔北进,率先解决北面的邓宝珊部。

但到了第二天,战场形势为之一变,西面的马家军推进迅速,已经进抵元大滩,距离榆林城仅剩下30公里,马家军强悍的骑兵如果急速前进,当天就有进入榆林城的可能。

原本已经转移至榆林城北的西野主力在黄昏时分又马上向西转移,开赴元大滩。

10月13日,马家军进抵袁大滩一带。

马惇靖带领的马家军,行军相当谨慎,时慢时快。尤其是马家军即将逼近榆林时,担任先遣队的骑19团在元大滩和西野前哨接触,便立即报告马惇靖。

马惇靖下令停止进军,所有军队马上向元大滩方向集合,并立即以元大滩沙梁为依托,建立环形防御阵地。

当天,为替主力构筑防线争取时间,卢忠良、马光宗各自率领一个步兵团率先出击,与西野侧翼部队接触,两军从下午两点鏖战至深夜10点,将战线向东推进了10里,随即撤离。

但是,当时的西野并不知道马家军这两个步兵团拼命向东推进战线的真正目的,以为他们想冲进榆林,因害怕暴露主力兵团位置,西野当夜夜晚也没有对马家军发起进攻。

这个时间差,足以让马家军主力构筑工事。

经过一晚上的时间,马家军成功在元大滩地区,构筑了一处环形阵地。

环形阵地上配置了九个步兵团,马全良一个团位于环形阵地中心,卢忠良四个团、马光宗四个团则分散在环形阵地外围拱卫。

在这个环形防御阵地的左右两翼,左翼配置一个骑兵团,右翼配置两个骑兵团,马敦厚负责主力部队的侧翼安全,只要有人敢冲击环形阵地,立马纵马砍杀。

10月14日,下午六点。

彭德怀下令对元大滩的马家军发起进攻,马家军东南方向的卢忠良部率先受到攻击,火力渐渐扩展到了整个环形阵地。

双方鏖战至深夜10点,马敦厚觉得夜色骑兵无法进行侧翼保护作用,又害怕骑兵也夜色中被集火,便下命令让三个骑兵团外撤,马家军的环形阵地侧翼暴露在西野主力面前。

马惇靖大惊,但却惊讶地发现,他所在防御据点的攻势却停了下来。西野主力将进攻的核心仍旧放在了卢忠良部。

深夜12点。

我军还是未能突破马家军的环形阵地,但是马家军环形阵地的核心圈却发生了激战。

马惇靖吓得大喊“完了!完了!”

保一纵长官马全良感觉不对劲,冲上高地才发现了真相。原来是当时核心阵地的一匹马脱了缰绳,饲养兵为追马冲到了核心阵地。

核心阵地看着这名饲养兵,问他口令。饲养兵答不上来,守兵持枪就打,夜色朦胧,其余人也纷纷开枪射击,导致出现了混乱。

深夜两点,卢忠良抗下了西野的连番进攻。

10月15日。

围攻马家军的战斗还在继续,马家军不在全面防御,而是撤下来一部分前线部队。用前线疲敝守军构筑后方工事,核心阵地在调拨一批人补充前线防御。

如此一来,前面在打,后面修筑工事,企图节节阻击。

但是,彭老总根据前方传来的情报,猜测马家军这是想要西撤,在天刚亮时,撤回了疲惫不堪的西野主力,将阻敌西撤的任务交给了此前北上埋伏在横山一带的第四纵队。

彭德怀同时给毛去电:

15日这天,天刚亮,随着西野主力的撤离。

敌我双方都根据战场情况,作出了不同的猜想。

首先,彭老总觉得马家军当天深夜的表现是为了西撤。

而马家军认为,天亮撤军是解放军的常用战术,只是为了第二天夜晚的反扑。经过一整夜的鏖战,马家军的确有点怕,但正是因为怕,马家军的思维轨道恰好偏离了彭老总的预算。

马家军有西撤回老家、东进进榆林的打算,但作为此次援榆部队总指挥的马惇靖认为,西撤路途漫长容易被埋伏,东进榆林的想法我军也容易猜到,他选择了另一条出路。

15日当天,马家军全体北进至60多公里的乌拉尔林地区,准备从北面进入榆林。

下午时分,彭德怀再度发布作战命令,以北上隐藏在横山一带的第四纵队在西部设防,阻断马家军西退之路,西野主力东撤至榆林北一带等待北面的邓宝珊所部南下。

然而,当西面主力进抵至榆林城北等待多时,仍然不见邓宝珊南下部队,彭老总鉴于此次部队攻城部队时间实在太长,大多疲惫不堪,又下令将西野部队转移至榆林南部的三岔湾、归德堡、响水堡地区休整,准备再攻榆林。

西野侦察得知后,知道榆林已经无法攻坚,全军又撤退至赵家峁。

两天后,马敦静、邓宝珊带领的两路援军,在榆林城内守军的接应下,顺利进入榆林城。

至此,历时28天的榆林城围歼战宣告失败。

榆林城攻坚战再度折戟沉沙。

可我们都懂,彭老总所带领的西野,从来都是胜不妄喜,败不惶妥。

牺牲在榆林城下的英烈,他们还在等待,他们在等待着榆林城被真正解放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