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獾(鼬科猪獾属)

猪獾鼬科猪獾属

猪獾(Arctonyx collaris)是鼬科猪獾属的中型哺乳动物。遍布于中国华东、华南、西南、华北及陕西、甘肃和青海等地区。印度、泰国、马来西亚和苏门答腊等地也有分布。体长可达70厘米,毛褐色,身体粗壮,喉部白色,面部有两条黑色的条纹。猪獾主要分布于南亚的热带雨林中,与獾相似,身体略小,前爪则更大,利于捕食。猪獾是杂食性动物,在夜间活动,主要以植株、水果、根和动物的肉为食。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哺乳纲 Mammalia

食肉目 Carnivora

鼬科 Mustelidae

猪獾属 Arctonyx

猪獾 A. collaris

中文学名

猪獾

英文名

HogBadger

二名法

Arctonyx collaris

分布

中国华东、华南、西南、华北及陕西、甘肃和青海等地区。印度、泰国、马来西亚和苏门答腊等地也有分布。

详细介绍

猪獾

遍布于中国华东、华南、西南、华北及陕西、甘肃和青海等地区。印度、泰国、马来西亚和苏门答腊等地也有分布。

猪獾体形大小似狗獾,全身浅棕色或黑棕色,喉及尾白色,鼻尖至颈背有一白色纵纹,从平原到海拔3000多米的山地都有栖居,生活习性与狗獾相似穴居,住岩洞或掘洞而居,性凶猛,叫声似猪,视觉差,嗅觉发达,夜行性,食性杂,尤喜食动物性食物,包括蚯蚓、青蛙、蜥蜴、泥鳅、黄鳝、蝼蛄、天牛和鼠类等,也食植物性食物,有时盗食农作物玉米、小麦、白薯和花生等。[1]

体型体态

猪獾体形特征

猪獾又叫沙獾,体长62—74厘米,尾长9—22厘米,体重6625—7500克。鼻吻狭长而圆,吻端与猪鼻酷似。鼻垫与上唇间裸露无毛。眼小。耳短圆。四肢短粗有力,脚底趾间具毛,但掌垫明显裸露,趾垫5个。后脚掌裸露部位不达脚跟处。爪长而弯曲,前脚爪强大锐利。尾较长,基部粗壮,向末端逐渐变细。

它的通体黑褐色,体背两侧及臀部杂有灰白色。吻浅棕色。颊部黑褐色条纹自吻端通过眼间延伸到耳后,与颈背黑褐色毛汇合。从前额到额顶中央,有一条短宽的白色条纹,其长短因个体变异而多有差异,有的个体向后继续延伸直达颈背。两颊在眼下各具一条污白色条纹,但不达到上唇边缘。耳背及耳下缘棕黑色,耳上缘白色。

下颌及喉白色,与四周黑褐色区域明显隔离而形成白斑,此斑向后延伸直达颈背并汇合,使颈背显白色。自颈背到臀部为淡褐色,四肢黑褐色,腹部浅褐色。针毛粗长挺拔,毛尖棕黑,基部污灰色。臀部针毛最长,分三色,毛尖的1/5段为污白色,中段1/5为棕黑色,基部3/5为污白色。尾毛较长,全白色。

头骨颅形较狭长,略平直。头骨粗厚坚实,骨缝愈合紧密。鼻骨狭长,眶前区向前下方较倾斜,眶前孔特大。腭骨两侧缘向外略微膨胀。腭骨沿中线稍凹陷,向后延伸达关节窝水平线处,最末端的钩状突宽而平直,呈翼状。下颌髁突明显高出下齿列水平。听泡扁平而内陷。

牙齿的齿式为:3·1·3·1/3·1·3·2=34。上门齿排成马蹄状,外侧一对宽大,咀嚼面长而侧扁,比第二对门齿约长二倍。犬齿粗大锋利,外侧后缘略向内收缩;与门齿间隔较大,为咬合时容纳下犬齿的位置,前臼齿发育不健全,特别是第一对前臼齿极小而退化,第二前臼齿与第一前臼齿相近,前臼齿齿冠依次而大,第三枚单齿峰,第四前臼齿为裂齿,呈三角形,外侧原尖强大,后尖较低,后内缘有一小齿突。

臼齿近似菱形,具一圆形后叶,外侧前尖和后尖较发达,后侧的两个小齿尖形成低而狭窄的嵴,内侧基部为一半圆形跟座。第一对下前臼齿仅为一不明显的小瘤。第二对下前臼齿和第三对下前臼齿的齿尖发达。下臼齿发展为裂齿,下原尖和下后尖几在同一线上,下前尖低,后跟座盆状,边缘具5个小的齿突。第二下臼齿近似圆形,前内缘低平,后缘具3个明显的齿突。

生活习性

猪獾生活习性

猪獾栖息于山地阔叶林、林缘、灌丛、草坡、农田、荒地等地带。喜欢穴居,在荒丘、路旁、田埂等处挖掘洞穴或栖居于天然岩石裂缝、树洞之中,也侵占其他兽类的洞穴。洞穴的结构比较简单,洞口一般有1一2个,多设在阳坡山势陡峭或茅草繁密之处。洞内1米深处常为直洞,也有长达8一9米的直洞。整个洞穴显得清洁干燥。卧处常铺以干草。

夜行性。性情凶猛。当受到敌害时,常将前脚低俯,发出凶残的吼声,吼声似猪,同时能挺立前半身以牙和利爪作猛烈的回击。能在水中游泳。视觉差,但嗅觉灵敏,找寻食物时常抬头以鼻嗅闻,或以鼻翻掘泥土。

有冬眠习性。通常在10月下旬开始冬眠,冬眠之前大量进食,使体内脂肪增加。入蛰后有时也在中午气温较高时出洞口晒太阳。次年3月开始出洞活动。

杂食性。主要以蚯蚓、青蛙、蜥蜴、泥鳅、黄鳝、甲壳动物、昆虫、蜈蚣、小鸟和鼠类等动物,也吃玉米、小麦、土豆、花生等农作物。

早春发情交配。受精卵有滞育现象,于翌年春季3—4月间产仔。每胎产3一4仔,哺乳期为3个月。幼仔2岁达到性成熟。寿命大约为10年。狗獾对农作物有一定的危害性,需要加以控制。但在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识别特点

猪獾识别特点

身体肥壮,四肢短健,前爪强大锐利。鼻吻部狭长而圆,形似猪鼻。背毛棕黑色,颈背有一条短宽的白色纵纹;两颊在眼下各有一样污白色条纹。同经常出没在瓜园里的狗獾相比,猪獾的数量要少得多了。猪獾不但长有一个惯于抬头嗅闻和拱土翻泥的“猪鼻子”,而且性凶力猛,在发怒时会发出像杀猪般的嚎叫声,如果遭到人们的棍棒痛击,就会站立起来,挺直前半身,张嘴追咬棍棒,同时还会用锋利的脚爪向来犯者进行猛烈的反扑撕抓。

猪獾身强体壮,善于挖洞穴居,洞有1~2个开口,垂直而下深1米左右,最深的立洞可达8~9米,洞内干燥而不凌乱,“卧床”上还铺有舒适柔软的干草作为床垫呢!为贪图凉爽,夏天也有用树叶筑窝而露宿林中的情况。

雌獾是多情的动物,每当立春前后,它们就会主动的追逐配偶,向雄獾献媚,与之交配,这种现象在其他动物中是非常罕见的。猪獾从立冬后开始躲在洞里隐伏“冬睡”,直到来年开春前重新出洞活动,这种冬睡的性质与蛇、龟等变温动物的冬眠不同,入眠的深度也有很大差异,江南人民把它的这一习性叫作“冬伏”。

猪獾既爱吃蚯蚓、蝼咕、天牛、泥鳅、黄鳝、蛇类、蜥蜴、田鼠等动物性食物,也喜欢吃玉米、小麦和花等农作物,益害并蓄,难评高下。

品种分布

猪獾分布图

猪獾中国有2个亚种,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内蒙古、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广西、广东、福建等地。

獾是一种夜行动物。獾由于前肢发达,爪子很长,适于掘洞,在山坡的树林、灌木丛、荒地、坟墓、溪流近旁、堤坝等人迹罕到的地方挖洞而居。洞深达数米,曾发现洞内光滑整洁,有几个洞互相连通,巢位于穴道末端。獾胆小,如遇危险会凶猛顽抗。春、夏、秋季活动最盛,每晚8~9点钟出洞活动捕食,拂晓回巢。它的食性很杂,主要以植物的根、茎,玉米、杂豆、花生、瓜类等为食,对农作物有害,偶尔也捕食昆虫、蠕虫、蛙类、小爬行类、鸟和啮齿类小兽等。[2]

参考资料

1.狗獾和猪獾有什么区别·黔农网

2.景海傧狗獾子养殖致富故事[生财有道·农村致富经

关键词:猪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