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和教育部共建的普通本科院校)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和教育部共建的普通本科院校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China University of Labor Relations),位于北京市,是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和教育部共建,直属于中华全国总工会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

学校前身是1946年4月从华北联合大学分离建校的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学校;1949年初,学校迁至天津,更名为华北职工干部学校;1949年9月,根据刘少奇同志的指示,更名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1984年,更名为中国工运学院,面向全国工会系统和社会开展成人学历教育;2003年,改制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据2022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北京海淀和河北涿州两个校区,占地面积630亩,建筑面积34.58万平米;开设14个学院和2个公共教学部;设有24个本科专业、2个专科专业。截至2022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587人;有全日制在校生5984人,其中研究生251人,本科生5733人,专科生507人。

中文名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外文名

China University of Labor Relations

简称

CULR

创办时间

创办人

狄子才

办学性质

公办大学

学校类别

政法类

学校特色

中央部属高校

主管部门

中华全国总工会

校训

刚健创新、和而不同

院校代码

12453

历史沿革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校园风光

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前身是1946年4月从华北联合大学分离建校的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学校。

1949年初,学校迁至天津,更名为华北职工干部学校。

1949年9月,根据刘少奇同志的指示,华北职工干部学校更名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全国总工会副李立三同志兼任第一任校长。

1954年8月,经党中央批准并由刘少奇同志亲自审定学校校址,学校从天津迁至北京。  

中国工运学院

1984年9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正式改建为中国工运学院,系中央部委所属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第一书记陈云为学校书写“中国工运学院”院名。

1985年,经教育部同意,工会学专业和劳动保护专业列入国家1985年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在全国工会系统统一招生。

1987年1月12日,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出版《中国工运学报》(季刊)。3月正式创刊,公开发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彭真为《学报》创刊题词。1989年,《学报》改为双月刊。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2003年5月,中国工运学院改制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并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2012年,教育部批准学院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2013年学院正式启动MPA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劳动关系方向)、(工会工作方向)的招生培养工作。

2017年7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教育部共同印发了《中华全国总工会 教育部关于共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意见》,学校发展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2018年五一节前夕,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回信,极大地鼓舞了学校继续办好劳模本科教育的信心,极大地鼓舞了全校师生员工“弘扬特色创一流”的决心。

2018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王东明,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书记处第一书记李玉赋,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等领导先后莅临学校考察调研,激励广大师生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希望学校弘扬办学特色,创建特色一流。  

2019年4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学院成立。  

2019年10月,学校召开建校70周年庆祝大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王东明对学院建校70周年致以热烈祝贺、作出重要批示;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书记处第一书记李玉赋出席庆祝大会并致辞。[2]  

2021年2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书记处第一书记陈刚莅临学校调研考察,向全校师生致以节日慰问,指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回信,高度肯定了学校劳模教育的方式方法和育人成效,也对学校提出了殷切希望。“十四五”期间,全校上下要深入学习贯彻回信精神,不断提升办学水平,扎实推进学科建设,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总将全力支持学校发展,希望学校越办越好。  

2021年11月,学校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批准,正式作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社会工作、新闻与传播、公共管理3个专业研究生招生、培养与学位授予工作,同时自2022年起停止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招生工作。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3月,全校共有教职工587人,其中专任教师380人。专任教师中,在聘教授46人,在聘副教授108人,博士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比53.95%。学校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4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5个,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名师6人,北京市优秀教师5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入选者18人,全国三八红旗手4人。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傅德印、刘玉方、姜颖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傅德印

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文化传播创新人才培养教育团队、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育人团队、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劳模本科班)教学团队、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干部培训核心教学团队

北京高校继续教育高水平教学团队: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干部培训项目核心教学团队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刘玉方、姜颖、燕晓飞、乔健、李德齐、王多吉

北京市优秀教师:李双、黄任民、纪元、张默、罗旭华

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王多吉

院系设置

据2022年4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校设有14个学院和2个公共教学部;开设24个本科专业和旅游英语、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等2个专科专业。

院系专业

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

法学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

劳动关系、人力资源管理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劳动经济学、经济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学院

安全工程、职业卫生工程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

社会工作、社会学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

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戏剧影视文学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酒店管理学院

酒店管理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体育教学部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外语教学部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干部培训学院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

学科建设

据2022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3个硕士专业学位点。

硕士专业学位点:公共管理、社会工作、新闻与传播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据2022年4月学校官网,学校有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教育部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劳动关系、人力资源、法学

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法学、劳动关系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实验教学中心

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实验教学中心、文化传播实验教学中心

北京市高等学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个):北方凌云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中瑞环泰科技有限公司

国家级精品课程:语言的力量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据2022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7个校属研究机构和21个院(部)属科研机构。

校属研究机构:全国工会学研究会、中国工人历史与现状研究会、中国工会·劳动关系论坛(名单不全)

院(部)属科研机构:中国职工发展研究所(名单不全)

科研成果

据2022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近5年,学校共获得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北京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及其他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各类横向课题200余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据2022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图书馆拥有纸质藏书90万余册,电子图书200余万册,电子期刊90余万册。

学术期刊

据2022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劳动教育评论》《中国教工》等三种学术期刊。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创刊于1987年,是中华全国总工会主管、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主办的研究劳动关系和工会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学术性期刊;设有“劳动关系研究”“劳动法律研究”“职工队伍研究”“劳动保障研究”“工会研究”以及“专家特稿”等栏目;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中文核心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和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名刊。

《劳动教育评论》由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主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学术期刊;常设专家访谈、理论前沿、评价研究、历史回眸、互鉴交流、调查研究、国外动态等栏目。

《中国教工》创刊于1950年,是由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合作主办的学术期刊;开设栏目主要有特别关注、热点直击、思政之道、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视界、风向标、党政之页、特讯专递、劳动教育、教改纵横、第一线报告、风采、经验展台、我的治学心得、师德案例解析、为师之道、视窗、论坛、时评、动态、知识广角、健康快车等。

合作交流

据2022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荷兰、波兰、加拿大、阿根廷、新加坡、越南、俄罗斯、白俄罗斯、日本、韩国,以及中国港、澳、台湾地区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国际劳工组织等开展了合作与学术交流活动,并与中国国(境)外10多所高校定期开展教师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举办国际性和区域性学术会议。

文化传统

校徽

学校校徽为双圆套圆形徽标,内、外圆环之间上方为英文“China University of Labor Relations”,下方为中文简体“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两边分别以圆点符号隔开。内圆是汉字“中”、“工”两字组成的主体图案。

校旗

学校校旗为印有校徽、校名的旗帜。

精神文化

校训

刚健创新 和而不同

释义:“刚健创新”,源于《周易》。“君子积刚以固其德,而不懈于动”。大学教育的根本,是致人于刚健善美,出人于精神荒寒。在知识求索的进程中,培育宏扬君子的品德,刚健笃实,自强不息,革故鼎新,进取有为,养成以社稷民生为己任的浩然正气。

“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和是“一”,和而不同是“一”中包含多元,既不失准则又包容并存。劳动关系三方各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应倡导坚持原则而又善于协调,正视差异而能和睦相处,尊重多元而求公平正义。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现任领导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校领导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刘向兵

校长、党委副书记

傅德印

党委常委、副校长

吴万雄、刘玉芳、刘丽红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刘路刚

党委常委、中国职工电化教育中心主任

郭孝实

党委常委

姜颖、燕晓飞、杨冬梅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1--

2.历史沿革·中国劳动关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