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央部委直属的研究生培养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简称社科院研究生院,隶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党和国家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殿堂——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是经邓小平、叶剑英亲自批准设立的直属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生培养基地,也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研究生院,堪称科研机构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典范。社科院研究生院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各领域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并于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在1998年9月建院二十周年之际,时任中共中央、国家江泽民作出重要指示:“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办成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基地。”李铁映曾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身份兼任研究生院院长。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雄厚的学术和师资力量,社科院研究生院现已发展成为国内学科门类最为齐全、学位授权规模最为宏大、研究生培养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人文社会科学高等学府。
中文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社科院研究生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103个
109个
非高校,不参与评选
笃学、慎思、明辨、尚行
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
柳斌杰,江泽林
王伟光、冷溶、景天魁、梁慧星等
Graduate School of CASS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府
1978年
公立
黄晓勇
3100余人
博导470人、硕导824人
中国,北京
马克思主义研究系、经济系、法学系、文学系等
科研机构的人才培养基地
中国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高教园区
www.gscass.cn
望京校区(老校区)
北京地铁房山线广阳城站
1个(不含社科院各研究所)
公立大学
方润华
历史沿革
195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前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成立后即开始招收研究生。在1955至1965年的十年间,中国科学院共招收研究生1518名,占全国研究生招生总人数的11.2%。
1977年5月,经党中央批准,在原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院的基础上,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1978年1月,为尽快改变“文革”后科研队伍严重青黄不接的状况,以胡乔木为核心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决定,立即启动招收研究生的各项准备工作,成立招生领导小组,邓力群任组长。2月27、28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日报》刊发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招收研究生的消息。8月25日,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等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亲笔圈阅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成立研究生院的请示,同意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我国第一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院由此诞生。
1978年9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命现代文艺理论家、文学翻译家、文艺活动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周扬为研究生院首任院长。10月5日,第一批研究生入学。新生入学后,由于校舍不足,暂实行分散多处办公、学习方式:院部设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设在北京市工会干校,新闻系设在《人民日报》社,考古系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南亚系设在北京大学。10月11日,研究生院成立大会暨首届研究生开学典礼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剧场举行。
1980年5月6日,研究生院院部从北京师范大学分批搬迁至北京市十一学校。1981年11月3日,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4年8月15日,望京校区破土动工。1985年7月22至27日,研究生院由北京十一学校迁往自己的校园——望京校区(西八间房131号,后改为望京中环南路1号)。由于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楼尚未竣工,各部门的办公室暂设在1号宿舍楼,图书馆暂搬到汽车库内,研究生在临时搭建的活动房内坚持上课。1985年11月3日,研究生院举行新学年开学典礼,这是自1978年创办以来,首次在自己的校园里举行开学典礼。
江泽民题词1988年10月8日,研究生院建院10周年庆祝大会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1989至1992年,研究生院暂停招收硕士研究生。1991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党校迁入研究生院。8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决定,研究生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1994年5月27日,研究生院与香港树仁学院就合作招收培养社会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事宜签署协议书。双方商定,自1994年起,在香港地区联合招收培养社会学专业在职硕士学位研究生。1995年7月18日,研究生院决定成立六个教学研究部。1996年9月27日,研究生院获准招收外国留学研究生。1996年11月23至28日,研究生院题库考试中心组织进行了首次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题库考试。
1998年9月1日,中共中央、国家、中央军委江泽民同志为研究生院建院20周年题词:“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办成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基地。”25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建院20周年大会。
2000年8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兼任研究生院院长。同年,研究生院首次面向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招收研究生,又在深圳正式注册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深圳研究院,成为第三批进驻深圳虚拟大学园的共建单位。
2002年4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会议审议决定,研究生院新址由原通州区调整到房山良乡北京市高教园区。4月25日,研究生会举办了首届“全国研究生会论坛”。12月5日,研究生院与北京商务中心区管委会共同举行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CBD社会实践基地”揭牌仪式。
2003年9月9日,国务院学位办授予研究生院法律硕士(JM)和公共管理硕士(MPA)两个专业学位授权点。自此,研究生院开始走上举办学术型硕士与专业硕士并行的办学道路。
温家宝题词2008年4月26日,研究生院新校区奠基仪式在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高教园区举行。同年9月,在30周年院庆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亲笔题写“祝社科院研究生院建校30周年!”的贺词。9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建校三十周年庆祝大会暨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开幕式胜利召开。9月28日,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推出特别节目《“春风第一枝”——庆祝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建院三十周年》。
2011年4月26日,经过三年的建设,良乡新校园正式落成。全国政协副、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北京市副市长洪峰为研究生院新校园落成启用挂牌揭幕。
2013年研究生院举行建院35周年座谈会暨校史馆揭幕仪式。
从2014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计划”,每年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中,招收100名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定向培养。
办学条件
培养模式
科研机构办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的特色,也是我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独特办学体制。科研机构不是大学,主要任务是从事科学研究,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的主要职责是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从事基础理论与对策应用研究。但科研机构汇集了一大批科研人才,人才资源雄厚,如果能够将这种雄厚的科研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那么,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也能为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科研机构起初设立研究生教育机构的目的,是为了自己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充实科研队伍。但随着科研机构不断补充后备科研力量,科研机构所办的研究生教育机构的社会化程度也日益突出。实践反复证明,科研院所举办研究生教育,是我国从事研究生教育与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且有效的途径。
建院30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逐渐形成了“按所设系、分片教学、集中办院、统一管理”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研究生培养分三段式进行:
研究生院承担公共课的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教学研究部负责专业基础课教学,教学系和导师负责专业课教学、科研指导、实习指导、学位论文写作指导以及
就业指导。学生在校期间,修完规定的学分之后,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深造和开展学术研究。在承担大量国家级研究课题的导师指导下,学生在校期间就
能够进入学术研究的前沿,成为人才成长的一个捷径。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思想库、智囊团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承担着基础研究和对
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里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的重任。广大研究生在校期间就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较好地培养了对现实问题的敏感性,能
够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这符合研究生阶段尤其是博士生阶段的学习要以问题为导向的培养逻辑和规律,从而使研究生院成了一个其他任何高校不曾有的才
能培养的良好模式。建院30年来,与一些著名高校相比,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生人数虽不多,但成才率却相当高。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社科院党组的直接领导下,我院研究生教育和培养事业获得了持续健康发展,探索和形成了科研机构举办研究生教育的新模式,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文社会科学高级专门人才,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系别设置
建院30多年来,研究生院建立起了适合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点的“按所设系、分片教学、集中办院、统一管理”的办学模式。截至2013年,研究生院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各研究所,设立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和国际问题研究等6个教学研究部、39个教学系(其中包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投资研究所设立的投资经济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和中国城乡经济研究所设立的城乡建设经济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设立的语言文字应用系)。此外,还设有10余个研究生院直属教学机构。
哲学教学研究部
马克思主义研究系
哲学系
世界宗教研究系
经济学教学研究部
经济系
工业经济系
农村发展系
财政与贸易经济系
金融系
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系
投资经济系
人口与劳动经济系
城乡建设经济系
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系
法学教学研究部
法学系
政治学系
社会学系
民族学系
社会发展系
文学教学研究部
文学系
外国文学系
少数民族文学系
新闻学与传播学系
语言学系
语言文字应用系
历史学教学研究部
历史系
近代史系
世界历史系
考古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系
中国边疆历史系
国际问题教学研究部
世界经济与政治系
美国研究系
日本研究系
欧洲研究系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系
亚洲太平洋研究系
拉丁美洲研究系
西亚非洲研究系
直属教学机构
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基础教学部
外语教研室
政府政策与公共管理系
马克思主义学院
工商管理硕士教育中心
公共管理硕士教育中心
社会工作硕士教育中心
税务硕士教育中心
金融硕士教育中心
文物与博物馆硕士教育中心
继续教育学院
国际文化教育中心
学科建设
社科院研究生院是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全国首批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为了保证所授学位的质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要求,高等学校一律以
校为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以学部为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以研究生院为学位授予单位;国务院各部委所属科研机构,一般以研究院为学位授予单位。
截止2013年底,社科院研究生院专业涵盖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等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3个(含自主设置博士授权点1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9个(含自主设置硕士授权点13个)以及金融硕士(MF)、税务硕士(MT)、法律硕士(JM)、社会工作硕士(MSW)、文物与博物馆硕士(MCHM)、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等7个专业学位授权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最为齐全、学位授予规模最为宏大。
社科院研究生院由于不属于高等学校系统,因而不参与教育部组织的高校学科评估,但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最高殿堂——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生院,其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总体实力并不逊色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国际政治等学科更是长期处于国内绝对领先水平。
师资力量
“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上,曾经聚集了郭沫若、范文澜等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建设起一支以学部委员为龙头、以学术领军人才为重点、以青年英才为骨干的优秀人才队伍。自2006年8月恢复建立学部委员制度以来,遴选出57名学部委员和133名荣誉学部委员。全院现有在职人员3880余人,含科研业务人员3050余人,其中高级专业人员1690余人,中级专业人员1000余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00余人,博士生导师480余名,硕士生导师700余名。这支学科齐全、学风优良的高水平专家队伍,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骨干力量。
截止2013年底,研究生院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雄厚的人才资源,聘请博士生导师484名、硕士生导师729名,一大批蜚声海内外学术界的专家在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执鞭杏坛、授业解惑。曾经或正在研究生院担任导师的著名学者有:
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及一级教授:季羡林、陈翰笙、刘大年、吕叔湘、骆耕漠、钱俊瑞、夏鼐、许涤新、于光远、冯至、贺麟、尹达、张友渔;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于祖尧、仇士华、孔繁、王仲殊、王庆成、王贵宸、王耕今、邓绍基、刘世德、刘克明、刘楠来、刘魁立、吕大吉、朱寨、朱绍文、何振一、余绳武、余敦康、佟柱臣、吴元迈、吴承明、吴家骏、张炯、张长寿、张守一、张泽咸、张椿年、李琮、李步云、杜继文、杨天石、杨曾文、汪海波、汪敬虞、谷源洋、陈燊、陈栋生、陈之骅、陈乐民、陈启能、陈筠泉、陈毓罴、金宜久、赵人伟、赵凤岐、骆耕漠、徐苹芳、徐崇温、涂纪亮、资中筠、郭松义、钱中文、高涤陈、梁存秀、黄心川、黄绍湘、董衡巽、道布、韩延龙、蔡美彪、戴园晨、瞿同祖;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方克立、王叔文、王家福、史金波、叶秀山、田雪原、刘庆柱、刘国光、刘树成、吕政、汝信、江蓝生、余永定、冷溶、张卓元、张晓山、张海鹏、张蕴岭、李扬、李京文、李崇富、李景源、李静杰、杨义、杨圣明、汪同三、沈家煊、苏振兴、陈佳贵、陈祖武、陈高华、卓新平、周弘、周叔莲、林甘泉、郑成思、郝时远、耿云志、梁慧星、黄宝生、景天魁、程恩富、裘元伦、靳辉明、廖学盛等。
科研实力
社科院研究生院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为依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是与国家五年计划的实施同步进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除组织各研究所承担相当数量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项目外,还根据国家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和各学科的特点及其发展,确定院重点项目和所重点项目。同时积极承担国家有关部门提出或委托的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研究任务。重点研究项目通常是以课题组的形式进行的,参加者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接受院、研究所的委托或自愿选择研究任务。许多重大课题,由多学科的学者参加,利用多学科综合优势,进行研究。也有一部分科研业务人员,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兴趣,独立地进行研究。
截止2013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学术著作、科学论文、调查研究报告、资料翻译和文献整理等形式向社会各界提供科研产品。建院以来,共出版学术著作4293本,科学论文54517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7268份,翻译著作2787本,翻译论文16108篇,以及相当数量的古籍整理、校勘、注释、各种工具书和普及读物。年平均出版学术著作300本、科学论文3890多种、研究报告510多篇。这些科研成果阐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及政策咨询;为社会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施方案;整理和弘扬传统历史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和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科学文化,推动学科建设。许多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考古》、《哲学研究》、《经济研究》、《法学研究》、《文学评论》、《世界经济》等82种学术刊物,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学术信息。以出版学术著作为宗旨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和方志出版社也出版了大量社会科学研究著作,为中国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研究生院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为综合性学术刊物,创刊于1981年1月,原名《学习与思考》。1979年出版试刊号。1985年1月,《学习与思考》正式更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该刊为双月刊,单月15日出版,每年出版6期,每期144页、24万字。该刊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最高殿堂和国家智囊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为依托,以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主要的作者队伍,重点发表探讨当代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学术论文,内容涵盖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2006年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评定为“全国三十佳社科学报”;2010年被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建设的意见》(教高〔2005〕6号)和《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党〔2013〕12号)精神,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从2014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计划”,从高等院校招收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青年教职工,通过定向培养方式攻读博士学位,为高校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2]
图书馆藏
中国社科院图书馆研究生院分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图书馆,即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研究生院分馆,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1978年8月,是以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宗旨的中小型综合性图书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及各研究所(系)专业图书馆共同为在校研究生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研究生院图书馆现有中、外文社会科学各学科藏书27万余册,以经典著作、研究专著、资料汇编为重点,并特别收藏有关新学科、交叉学科及边缘学科的书籍,其中外文藏书涵盖英、法、德、俄、日等5个语种的社会科学方面有代表性的经典著作及部分语言学习教材。期刊是研究生院图书馆的收藏重点,每年订购国内外有影响的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期刊1200余种。历届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是研究生院图书馆的特藏,图书馆收藏自1978年建院至2001年的博士学位论文1130册,硕士学位论文2514册,并建立了全文数据库,供读者在馆内上网浏览。
中国社科院图书馆馆藏珍品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文献信息中心)实行“总馆—分馆—所馆”三级管理体制,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设施先进、数字化程度最高的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图书馆,馆藏经典文献仅次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截止2013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有藏书240万册,其中古籍约20万册,珍善本书达3,650多册,2007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该馆是国务院学位办确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收藏点之一。目前收藏学位论文约20万册。1995年院图书馆设立了地方志收藏中心,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地方志收藏机构,馆藏志书总量已达53,600册,其中新编地方志书为26,000册。收藏的地名志1,512册,涵盖全国地名志的93%。研究生院师生可持借书证到总馆和任一分馆、所馆借阅图书。
除此之外,研究生院图书馆还提供两种馆际互借服务方式:一种是BALIS(北京地区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馆际互借。提供北京市80多所高校图书馆中文图书;国家图书馆中文基藏库的中文书、外文子库的外文书(注:外文书不包括3年内及20年前的书)及上海图书馆中、外文参考外借类资料(其中包括阅览室的图书)的馆际互借。读者无需亲自前往所借图书的图书馆,只需从网上提交申请,申请提交成功后由物流公司负责所借图书的送还。读者到图书馆总服务台的馆际互借处取、还图书。
中国社科院图书馆总馆另一种是利用馆际互借证借书。研究生院图书馆现有北京地区40多所高校图书馆的馆际互借证供读者使用。合格用户可申领馆际互借证,自行前往相应图书馆借书。目前可以使用的馆际借书证院校机构有: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图书馆、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北方工业大学、北京农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交学院、北京工商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凡研究生院的教师及正式注册的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均可申请。
学术交流
建院30年来,社科院研究生院在国内外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社会及国际影响力迅速提高。研究生院已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今中国科学院大学)、军事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一流科研或人才培养机构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
研究生院积极实行对外开放,多方发展对外教育和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等十几个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多所大学及学术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从1985年开始招收海外进修生,1997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博士、硕士研究生,2000年开始招收港澳台地区博士、硕士研究生以来,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截止2013年底,已累计培养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研究生100多名,在读留学生和港澳台研究生近百名。
参考资料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校概况·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官网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配合做好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计划” 招生报名工作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