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通大桥(中国江苏省境内桥梁)

苏通大桥中国江苏省境内桥梁

苏通长江公路大桥(Su-Tong Yangtze River Highway Bridge),简称苏通大桥,位于中国江苏省境内。苏通大桥西距江阴大桥82公里,东距长江入海口108公里,是中国高速公路沈海高速的过江枢纽,也是江苏省公路骨架重要的过江节点。建成时是中国建桥史上工程规模最大、综合建设条件最复杂的特大型桥梁工程。

中文名

苏通大桥

外文名

Su Tong Yangtze River Highway Bridge

类型

斜拉桥

长度

32.4

地理位置

中国江苏省

通车时间

2008年6月30日

勘测设计

1996年11月至1997年12月,江苏省交通厅和南通市人民政府共同组织完成了《南通长江公路通道预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0年11月,交通部完成苏通大桥预可行性研究行业评审。

2001年6月,中国国务院批准苏通大桥项目建议书。

2001年10月,江苏省、交通部在南京召开苏通大桥省部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

2001年11月,通过招标,确定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和同济大学组成的联合体中标承担跨江大桥初步设计。同时设计单位委托丹麦COWI公司,苏通桥指委托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日本长大株式会社分别进行了设计咨询审查。

2001年12月,江苏省、交通部在南京召开苏通大桥国际技术研讨会。

2002年3月,苏通大桥项目公司筹备组成立。

2002年4月,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苏通大桥项目公司名称为江苏苏通大桥有限责任公司。

2002年6月,筹备组在南通召开苏通大桥建设管理第一次工作会议。

2002年8月,省政府任命江苏苏通大桥有限责任公司和苏通大桥建设指挥部领导,江苏省苏通大桥建设指挥部同时成立。

2002年8月,江苏省苏通大桥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首次会议、首届董事会一次会议、首届监事会一次会议在南京召开。

2002年9月,江苏省苏通大桥有限责任公司在省工商局正式登记注册

2002年10月,中国国家计委批复苏通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2年10月,省委、省政府在南通隆重举行苏通大桥奠基仪式。

2002年11月,江苏省苏通大桥建设指挥部移师南通现场办公。

2002年12月,交通部在南通组织苏通大桥初步设计审查会。

2003年3月,交通部以“交公路发[2003]95号”文批复了苏通大桥初步设计。

2003年5月,江苏省交通厅以“苏交计[2003]65号”批准施工图设计。

2003年6月,苏通大桥主桥基础施工图通过交通部审查。

开工建设

2003年6月,苏通大桥主桥基础正式开工。

2003年11月,召开苏通大桥建设技术顾问和技术专家组第一次会议。

2004年1月,完成了平台搭设,开始钻孔桩施工。

2004年3月,主墩基础施工平台搭设完毕。

2004年6月,主墩冲刷防护工程完成。

2004年7月,苏通大桥B2、D1标段施工水域通航安全方案,通过了由南通海事局组织的专家组评审。至此,苏通大桥水上部分已全线施工。

2004年7月,苏通大桥主墩群桩基础410根桩全部完成。

2004年12月,苏通大桥主墩钢吊箱沉放到位并完成封底混凝土浇筑。

2005年2月,苏通大桥主墩承台开始浇筑混凝土施工。

2005年5月,苏通大桥主塔墩承台顺利完成全部浇筑任务。

2005年5月,主墩承台浇筑完毕,转入塔身施工。

2005年7月,苏通大桥1786根钻孔灌注桩暨全桥最后一根桩灌注完成。

2005年8月,苏通大桥主桥基础工程顺利通过交工验收。

2005年12月,完成索塔下横梁施工。

2005年12月16日,主塔横梁浇筑全部完成,主体工程量过半。

2006年7月,开始上部结构架设,大节段钢箱梁成功吊装到位。

2006年7月,吊装中国最大钢箱梁。

2006年9月,南北主桥塔成功封顶。

2006年10月,完成了300米高塔施工,创造了第二项世界纪录。

2007年1月,主桥的南、北边跨顺利合拢。

2007年5月,跨径列中国第二位的268米连续钢构辅桥顺利合拢,南、北引桥相继贯通。

2007年6月18日,世界第一大跨径斜拉桥实现了中跨合拢。

2007年10月,完成钢桥面环氧沥青铺装施工。

2008年1月,完成动静载试验。

2008年3月,苏通大桥辅桥和引桥通过交工验收。

2008年3月,苏通大桥主桥通过交工验收。

建成通车

2008年4月2日,上海长途客运总站开往南通地区和盐城地区的近百个班线由原来从摆渡过江,改走苏通大桥。

2008年5月25日,北京奥运会圣火来到长江边,在新建成的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上传递,标志着苏通大桥实现通车。至2008年6月8日24时,日通过车辆已达到2.6万辆。

2008年6月30日,苏通长江公路建成正式通车。

2008年7月,六集电视纪录片《苏通大桥》央视开播。

2018年2月26至28日,通车近10年的苏通大桥迎来首次夜间全封闭式“体检”,工作人员利用2月26至28日三天的0:00至5:00进行荷载试验,期间大桥双向交通管制。

工程参数

地形地貌

苏通大桥所在地区属长江冲积平原的新长江三角洲,是大长江三角洲的近前缘地带。两岸陆域河网密布,地势平坦,高程一般在2~5m之间;局部地段有山丘分布。苏通大桥拟建区段长江属弯曲与分汊混合型河段。平面形态呈S形弯曲;水面宽窄相间,西段天生港附近宽约6km,往下展宽,在军山附近宽约10km,到东方红农场拐角处宽达14km,再往下突然缩窄,至东段徐六泾附近宽约6km。

江中沙洲发育,槽深滩宽,江心沙洲主要有如皋沙、通州沙和狼山沙、新通海沙、白茆沙等,属心滩地貌;通州沙东水道与新通海沙南水道中有水深达近50m的深槽区,构成长江主汊,属深槽侵蚀及堆积地貌,其它水道则为支汊,属河道冲蚀及冲积地貌。

苏通大桥桥轴断面主槽呈“V”字形,略偏南岸,-10m等深线以下水域宽约1800m,-20m等深线以下水域宽约1100m,最深点高超约-31.3m,南北主塔位置的床底高程分别为-14.5m和-22.7m;夹槽在主槽南侧,主槽与夹槽中心距约1700m;夹槽呈盆形,宽约400m,底面高程约-10m,南北主墩位置的床底高程分别为-9.3m和-10.1m。

设计参数

苏通大桥全线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计算行车速度南、北两岸接线为120公里/小时,跨江大桥为100公里/小时,全线桥涵设计荷载采用汽车一超20级,挂车一120。主桥通航净空高62米,宽891米,可满足5万吨级集装箱货轮和4.8万吨船队通航需要。全线共需钢材约25万吨,混凝土140万方,填方320万方,占用土地一万多亩,拆迁建筑物26万平米。工程总投资约64.5亿元,计划建设工期为六年。

建设里程

苏通大桥工程起于通启高速公路的小海互通立交,终于苏嘉杭高速公路董浜互通立交。路线全长32.4公里,主要由北岸接线工程、跨江大桥工程和南岸接线工程三部分组成。

1、跨江大桥工程:总长8146米,其中主桥采用100+100+300+1088+300+100+100=2088米的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斜拉桥主孔跨度1088米,列世界第一;主塔高度300.4米,列世界第一;最长斜拉索的长度577米,列世界第一;群桩基础平面尺寸113.75米*48.1米,列世界第一。专用航道桥采用140+268+140=548米的T型刚构梁桥,为同类桥梁工程中国第二;南北引桥采用30、50、75米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

2、北岸接线工程:路线总长15.1公里,设互通立交两处,主线收费站、服务区各一处。

3、南岸接线工程:路线总长9.1公里,设互通立交、主线收费站各一处。

建设规模

苏通大桥工程规模浩大:其主跨跨径达到1088米,是世界位居第二大跨径的斜拉桥(截止2013年,最大斜拉桥主跨是俄罗斯的跨东博斯鲁斯海峡的俄罗斯岛大桥,其主跨1104米);其主塔高度达到300.4米,为世界第二高的桥塔(第一高桥塔为俄罗斯的跨东博斯鲁斯海峡的俄罗斯岛大桥,其桥塔高超过320米);主桥两个主墩基础分别采用131根直径2.5米至2.85米,长约120米的灌注桩,是世界最大规模的群桩基础;主桥最长的斜拉索长达577米,也是世界最长的斜拉索。主要工程量有:桥涵混凝土149.3万立方米,钢箱梁4.9万吨,钢材23万吨,斜拉索6278吨,填挖方317.6万立方米,征用土地1.1万亩。

收费标准

苏通大桥的收费标准已经江苏省政府核准,于通车之日起实施。苏通大桥纳入江苏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进行联网收费,其中,7座以下的小车通过跨江大桥收费30元,货车实行计重收费。

全长32.4公里的苏通大桥,分为南北岸接线高速公路和跨江大桥3部分,其中,南北岸接线的车辆通行费按行驶里程、车型来计算,跨江大桥部分的通行费按车次、车型计算。苏通大桥全线共设有5个收费站,分别为苏通大桥南和苏通大桥北2个主线收费站,常熟开发区、南通开发区和竹行等3个匝道收费站。大桥核定收费年限25年。

为方便长江两岸经济社会交流,在苏通大桥的收费标准中特别明确了几项优惠措施:对行驶在大桥5个收费站之间的过江车辆,统一计算南北岸接线部分的最低收费,按5元、10元、15元这3档标准收取;对20座以上的客车通过跨江大桥部分的通行费,按每车次60元的优惠标准收取;对出租车通过跨江大桥部分的通行费,按每车次25元的优惠标准收取。今后如开通苏州至南通的城际班车,还将另行制定优惠政策。

重要意义

建设管理成果

1、创新安全生产管理方法和运行机制

确立“一切从零开始”的安全理念,建立指挥部统筹协调、施工单位具体负责、专家跟踪指导、监理现场监督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立风险分析和技术安全评估制度,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建设和安全培训。建立安全生产台账制度,推行危险源点“监控法”,创建CSO施工现场安全评价方法。构建VTS船舶交通管理、气象环境监测及预警、水情监测预报和现场监控信息保障系统。构建海事、航道部门水域保障、施工单位外围警戒、平台警示和大型拖轮值守的立体式防船撞安全体系和应急系统,保证了施工安全。

2、创新质量管理方法和保证体系

坚持“如履薄冰”的审慎态度,全过程推进“足尺试件制”和“首件认可制”,首次在重大工程建设中组织制定桥梁施工工法。系统建立质量计划和ITP计划,实现网络化、单元化、精细化管理。创立CQO现场施工质量评价系统,规范、量化质量工作,持续提高工程优良率和耐久性。首次研究制定全套千米级斜拉桥专项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3、首次在重大工程全面推行工程文化建设

针对重大工程建设具有群体智慧、劳动密集、条件艰苦的特点,以及交通服务性行业的时代特征,构建“崇尚劳动、为民造福、尊重科学、勇于跨越”的苏通文化核心价值观。开展劳动竞赛、主题教育、施工漫画、人文关怀等多渠道系列活动,推行独具特色的安全文化、质量文化、创新文化和廉政文化,提高建设者的工程文化素质,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协调性,化解团队利益冲突,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4、践行“干干净净做工程”的承诺

实施现场党建工作统管机制、跟踪审计监督机制,完善派驻现场纪检监督机制、工程建设资金监管机制,推行领导决策公开透明机制、部门权力运行制衡机制,形成一套具有全局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的制度体系,规范工程建设管理行为。重制度执行,重素质教育。推行廉政文化建设,培育清正廉洁、务实高效的团队,实现了“建设世界第一大桥,打造勤廉文明丰碑”的目标。

交通意义

南通位于长三角北翼,地处中国长江黄金水道和东部沿海黄金海岸“T”字型交汇点。大桥开通前,南通处于“T”字的末梢位置,苏北的客流、人流很少经过南通。大桥开通后,南通从末梢一下子变成神经中枢,由此带来了客流、资金流和物流大幅度的增加。大桥的开通改变了南通的区域定位,对区域优势起到巨大的引擎驱动作用。苏通大桥的开通突破了长江东部南北区域融合的交通瓶颈,推动了长三角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的进程。苏通大桥的开通使苏中、苏北路网与苏南路网连接,使江苏沿海及苏北地区与上海实现无缝对接。

2009年以来,苏通大桥日均车流量超过4万辆。苏通大桥的建成显著促进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体化和沿海发展战略的实施,扩大了上海国际大都市的腹地范围,大大减少了长江三角洲地区重点城市之间的出行时间和燃油消耗。促进了南通等地的经济发展以及大桥两岸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以南通市为例,其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城市上海的出行时间由2.18小时缩短到1.38小时,出行时间减少36.7%。这对消除长江两岸经济发展差异,推动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以及文化融合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支撑了项目服务区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经济意义

2009年5月26日,在苏通大桥北侧的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由苏州、南通两市跨江联动、合作开发的苏通科技产业园项目正式启动。产业园的定位是“江海生态城、国际创业园”。在苏通大桥南桥头堡的常熟经济开发区,2008-2009年一年内新增了20多家物流仓储企业。

在苏通大桥建成之前,从南通到上海的渡轮式经济距离是苏州、无锡和常州到上海距离的2到4倍。大桥开通以后,从苏南涌入南通的投资企业在大幅度增长。据南通市统计局主要经济指标显示:2011年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98.56亿元,同比增长13.1%;固定资产投资额1443.27亿元,同比增长23.1%;实际到账注册外资17.54亿美元,同比增长34.6%。

技术意义

苏通大桥的建设使用了大量新技术。

苏通大桥在使用了静力限位与动力阻尼组合的新型桥梁结构体系及关键装置与设计方法,使得千米级斜拉桥在世界上首次得以实现;开发了内置式钢锚箱组合索塔锚固结构和大型群桩基础结构及设计方法,已在苏通大桥等多座国际重大桥梁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在使用了大型深水群桩基础施工控制技术;并且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千米级斜拉桥的施工控制目标、总体方法、过程与内容以及控制精度标准,基于几何控制法原理在国际上首次系统地建立了多构件三维无应力几何形态和设计制造安装全过程控制方法,应用该方法苏通大桥实现的控制精度高于国际同类标准,攻克了千米级斜拉桥施工控制技术难题。

以上这些技术的革新和应用有力地支撑了苏通大桥的建设,实现了千米级斜拉桥关键技术的突破,为世界斜拉桥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苏通大桥的建设成功克服了长江天险带来的气象条件差、水文条件复杂、基岩埋藏深、通航密度高等四项建设条件挑战,创造了1088m斜拉桥最大跨径、300.4m最高索塔、577m最长斜拉索和131根长117m、直径2.8m/2.5m最大群桩基础等四项世界第一,使人类建设斜拉桥的跨越能力首次突破了1000m大关。之前世界斜拉桥最大跨径纪录为主跨890m的日本多多罗大桥,苏通大桥的建成将世界斜拉桥的最大跨径记录提升了22%,大大提高了斜拉桥的竞争力,揭开了世界斜拉桥发展历史的新篇章。

苏通大桥在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咨询服务、招标采购方面坚持贯彻FIDIC理念,采用合同管理模式、质量管理模式,高效率地协调了数十家咨询、科研、承包商等机构的活动,保证了工程质量、进度和投资控制管理目标,注重实力建设,培养了大批工程咨询及管理人才。

作为全球首座超千米跨径斜拉桥,苏通大桥在线形优美、技术领先和管理科学的同时,在环保、耐久和经济社会效益方面也保持了平衡,对现代桥梁建设理念进行了很好的诠释。

苏通大桥采用主跨1088m的斜拉桥方案,相比过去在此种跨度领域必须采用的悬索桥方案,直接节约了工程投资约2亿美元,并且避免了巨大水中锚碇对长江河势以及水域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不利影响,更切实的保证了长江航运安全以及长江口水体的安全环保。

苏通大桥建立了完善的实时在线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监测对象分为两类:荷载监测和结构响应监测,荷载监测主要有环境参数(风、大气温湿度与桥梁内部温度)监测,结构响应监测主要有整体位移、支座位移、加速度、应力应变监测。全桥共设565个测点,597个传感器。运营4年多来的监测显示,大桥结构位移、应力水平均在设计和预计范围内,大桥处于弹性工作状态,各方面状态良好,结构性能良好,完全符合要求。

技术维护

2018年2月26至28日,苏通大桥于迎来通车近10年首次夜间全封闭式“体检”。工作人员利用2月26至28日三天的0:00至5:00进行荷载试验,期间大桥双向交通管制。

所获荣誉

乔治.理查德森奖:2008年6月2日,国际桥梁会议(IBC)向苏通大桥颁发乔治.理查德森奖。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009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由评审委员会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完成,并经中国公路学会理事长办公会议审定核准。由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江苏省苏通大桥建设指挥部、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东南大学等11家单位联合完成的“苏通大桥千米级斜拉桥结构体系及设计施工关键技术”荣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2010年度土木工程杰出成就奖:2010年3月26日,在美国土木工程协会(ASCE)举行的2010年度颁奖大会上,苏通大桥工程获得2010年度土木工程杰出成就奖,这也是中国工程项目首次获此殊荣。

2010~2011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2011年11月7日,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工程获2010~2011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参考资料

1.苏通长江公路大桥详细资料大全·历史新知

关键词:苏通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