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北(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拱北街道)

拱北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拱北街道

拱北 (Qubbah) : 中国伊斯兰教先贤陵墓建筑称谓。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拱形建筑物或圆拱形墓亭。中亚、波斯及中国新疆地区称“麻札”(Mazar),意为“先贤陵墓”、“圣徒陵墓”。原为流行于阿拉伯、波斯及中亚地区的伊斯兰教建筑形式。后专指苏菲派在其谢赫、圣裔、先贤坟墓上建造的圆拱形建筑物,供人瞻仰拜谒,称为“拱北”。

中文名

拱北

位置

位于珠海市东南部

面积

10平方公里

简介

拱北 (Qubbah) : 中国伊斯兰教先贤陵墓建筑称谓。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拱形建筑物或圆拱形墓亭。中亚、波斯及中国新疆地区称“麻札”(Mazar),意为“先贤陵墓”、“圣徒陵墓”。原为流行于阿拉伯、波斯及中亚地区的伊斯兰教建筑形式。后专指苏菲派在其谢赫、圣裔、先贤坟墓上建造的圆拱形建筑物,供人瞻仰拜谒,称为“拱北”。

历史

在中国内地主要指苏菲学派[1]的传教师、各门宦的始祖、道祖、先贤等陵墓的建筑。早在元代以前,来华的伊斯兰教传教师的墓庐多为圆拱形建筑,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著名的有广州宛葛思的响坟、泉州的先贤墓、扬州的普哈丁墓等。中国内地穆斯林把这类坟墓称为“拱北”,以区别于一般坟墓,以示对先贤、圣者的尊崇。中国伊斯兰教苏菲学派各门宦在其创传人、道祖的坟墓上建造拱北,始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其建筑形式已与明清时的中国传统建筑相融合,除墓庐多用阿拉伯建筑圆拱墓盖形式外,附设的礼拜殿、坐静室、诵经堂和居室等建筑多为中国庭院式建筑形式。现代以来,拱北多建有六角形重檐塔楼,雕梁画栋,底层墙壁为砖雕图案,镌刻有《古兰经》文和植物花卉。历史上较大的各门宦的拱北有四川阆中的“久照亭”,宁夏金积洪乐府拱北、韭菜坪拱北,甘肃张家川宣化岗拱北、兰州大拱北、灵明堂拱北,临夏花寺拱北、大拱北、穆夫蒂拱北,青海后子河拱北等。拱北不但是教众纪念先贤的拜谒之地,也是传教、管理教坊、行教及举行重大宗教活动的中心。这些拱北的教务,一般都由墓主的继承人或亲属主持管理。还设有拱北管理机构,并由专人负责接待教民,组织宗教活动,维护陵墓等。(马  通)

地理名称

拱北位于珠海市东南部,毗邻澳门,陆路与澳门相连,地理位置特殊,是“一国两制”的交汇点,也是珠海市最繁华的城区。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于炮台山设海关总管。当时该地区有一标志性建筑拱桥(今海湾路一带)和著名地点北岭,便从中各取一字定名为拱北关。时人崇尚儒学,《论语·为政篇》有云:“为政之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古人以“众星拱绕北辰”之天象诠释德治之要,而“拱北”一词与此颇具契合,遂将海关所在区域统称为拱北,并一直沿用至今。现拱北由珠海市香洲区人民政府派出机关——拱北街道办事处管辖,辖区面积10平方公里,下辖17个社区居委会,常住17万人。

“拱北”地名几经变迁 根据 《澳门纪略》、《粤海关志》、《香山县续编》等历史文献数据记载,中国在澳门设置海关的起源应上溯至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在澳门的妈阁码头口(原属香山县管辖)设立粤海关澳门总口。这是香山县的第一个通商口岸。葡萄牙强占澳门后,粤海关总口于光绪十三年二月(1887年3月)撤出澳门,并于同年三月初九(1887年4月2日)建立拱北关,关部设在拱北湾口小马骝洲岛上(今珠海市香洲区湾仔街道办事处),设口岸7个:拱北,位于海关设关地;马骝洲,位于拱北湾口之小马骝洲岛西南面的澳门水道;前山,位于前山寨城外,用趸船作泊位;东澳,位于万山东澳海湾;关闸,位于关闸村(今珠海市香洲区拱北街道办事处);石角,位于湾仔,隔海面向澳门;蚝田,位于蚝田仔村。光绪二十三年(1897)又增加了芒洲和横门(现属中山市)两口岸。芒洲因作用不大而随即关闭。横门位于张家边乡东利村洋关围,主要通航香港。宣统元年(1909)香洲设为口岸,同年因资金不足而关闭。  

1950年1月28日海关总署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拱北关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拱北海关[2]。原拱北关税务司公署从澳门迁入拱北炮台山和梅溪等地办公。1950年7月16日海关总署任命赵加华为拱北海关副关长,协助军事代表对旧海关的组织机构和业务制度进行改造。

1951年1月2日海关总署决定,将拱北海关改组成隶属于江门海关的拱北分关,3月1日,拱北分关成立,分关设在原关闸支关旧址。从至“拱北”地名代替“关闸”(澳门至今仍保留“关闸”地名)。

出境口岸

珠海拱北是全国第一大口岸重地。2011年经拱北口岸进出境的海内外旅客9400多万人次,是珠海市人流最旺的地区,拱北海关工作时间是7:00-23:30,。它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人缘优势。拱北商贸、金融、信息、交通、旅游十分发达。区内有全国单间面积第二大的万家百货超市、珠海市最繁荣的莲花路商业街;金融、信息网络遍布全区;从拱北口岸过关,仅需十多分钟,区内拥有岐关车路有限公司和拱北汽车运输公司,交通方便快捷;拱北是海内外游客必览之地,到珠海必游拱北。拱北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十分完善,拥有银都、海湾、粤海、华宾、步步高、拱宾等著名酒店;有9所中小学、中专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健全;水电资源充足;迎宾南路、情侣南路、口岸广场景色秀丽,现代化文明小区不断涌现,是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居住的好地方。

景点

张家川宣化冈拱北

基本情况

拱北,阿拉伯语,意译教主陵墓上的圆顶建筑。宣化冈拱北(又名北山拱北),座落在甘肃省张家川县城以北15华里的北山。是伊斯兰教哲合忍耶门宦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自清光绪开始,历经三代七十年的建设,使宣化冈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拱北建筑群,占地47亩。整个建筑仿云南园林建筑风格,倚山就势,气势宏伟,古朴典雅。周围苍松翠柏,茂林修竹,肃穆幽静,其建筑规模和造型居当时国内拱北建筑之首,吸引了自清末以来社会各界人士前来观光游览者络绎不绝。可惜这些建筑在1958年宗教改革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毁一空。约有教众近三十万,大体分布在宁夏、青海、新疆、云南、贵州、四川、黑龙江、吉林以及甘肃境内的兰州、定西、临夏、天水、平凉、陇南等地。

历史缘源

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 

哲合忍耶门宦第七代教主马元章(教众称“大太爷”)等人从云南避难来到张家川,在时任武翼督尉、四品花翎李得仓的帮助下落脚北山,暗设道堂,开始了他复兴哲合忍耶门宦的传教历程。清光绪八年(1882年)马元章将第五代教主马化龙(教众称“十三太爷”)的头骨埋葬于此,并为其修建了结构精巧的墓庐,建立了哲合忍耶北山拱北。光绪十四年(1888年)三弟马元超(教众称“三太爷”)来到张家川,这里成了马元章、马元超兄弟二人讲经、传教、静修干功的基地。民国五年(1916年)正式取名“宣化冈”。民国十一年(1922年)将第六代教主马进成(教众称“汴梁太爷”)遗骨由河南开封迁葬于宣化冈。元章、元超相继顺命归真后亦被安葬在这里。三代教主陵墓集中安葬于同一地点这在其它各拱北是不多见的,由此宣化冈拱北也便成了哲合忍耶教众朝拜的中心。每年这里要举行十多次大型的“尔曼里”纪念活动,有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的信教群众前来参加活动。

马元章(1885年—1916年),伊斯兰教哲合忍耶门宦第七代教主,民国十八年西海固大地震时不幸遇难于宁夏西吉滩,归真后由三弟马元超从西吉将遗骨搬迁于宣化冈。他生前才华横溢,被视为经、汉两通的一代宗教领袖。他们一生留下了许多融合伊斯兰教义、儒道文化为一体的治教、修身、理政的作品,其文笔有气势、有哲理,寓意深刻,刚柔兼济。《省已格言》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作。他是书法大家,一生书写了许多阿拉伯文、汉文及阿汉兼融的书法作品,均被广大教众及书法爱好者视为珍品。

马元超(1889年—1929年),他虽不是教主,但由于他主持宣化冈教务,并且其治教方法、待人态度、言谈举止深得教民的欢迎,他同兄长元章一样留下了许多对联、遗作,他留下的阿文书法作品较多。

人文遗迹

清末及民国时期,许多社会名流、军政要人、贤达志士慕名前来游览观光之后有感而发,或赋诗题对,或题赠匾额,或树碑立传,这些珍贵的碑刻碑文、书画墨迹、楹联匾额保存至今,为宣化冈增添了许多人文景观。其中最著名的有民国甘肃省政府刘郁芬、省长张广建、云南督军顾品珍、军界要人于右任、马鸿逵、白崇禧,爱国将领吉鸿昌、马鸿宾、邓宝珊、冯玉祥等人所赠匾额,以及各地翰林安维峻、哈锐,进士任承允等名人留下的名句佳作。

参考资料

1.苏菲派 - 神秘主义·宗教大观

2.中华人民共和国拱北海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拱北海关

关键词: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