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平(七七事变发生地)

宛平七七事变发生地

宛平,属于河北省的一个县,自古即为京南门户,城建于明末崇祯十年(1637年),当时正是明朝的战乱时期,建此城以屯兵守卫京城。明时称拱极城;清时改名为拱北城,当时并不叫宛平,宛平县署在北京城内鼓楼附近。

辛亥革命后,宛平县划归河北省,宛平县署正式迁到此地,而七七事变就是发生在宛平城边。它的形制结构初建时与普通县城不同,城的内部无一般县城的大街、小巷、市场、钟鼓楼等设施。全城只有东西两门,并都有瓮城及城楼,整个城墙比较厚实、坚固,主要是有利于防卫京师。

中文名

宛平

地理位置

卢沟桥东

占地面积

208000

所属国

中国

所属市

河北

面积

20.8万平方米

下辖地区

城内街、南后街

建设时间

1637年

曾用名

拱极城、拱北城

交通提示

乘77、301、310、452、693、715、937支3、971、309、339、392、458、459、624、661、662、952、978、983支路公交车或旅游车至抗战雕塑园站下车往北走300米即到。

旅游信息

卢沟桥

宛平

卢沟桥位于天安门西南十五公里的永定河上,它是北京地区现存的一座多孔联拱大石桥,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像这样雄伟古桥在全国也是罕见的。[1]

卢沟桥地处京都咽喉,为兵家必争之地。宛平城实为一座保卫京城的桥头堡。宛平县始于辽代,明时与大兴同为顺天府的首县。民国时宛平县署设在城内。1928年才迁往拱极城,作为宛平县县城,1952年宛平县撤消。宛平城的特点是:城内不设大街小巷,不设钟楼鼓楼,也没有集市广场,只有两座城门、东门、西门{永昌}。两门都建有城楼,翁城和闸楼。城的四角各建角楼。城墙上有垛口,还设有兵房。

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建成。初名“广利桥”,后改称“卢沟桥”。在国外也称“马可波罗桥”,桥全长260米,宽9.30米,十个桥墩,十一孔。中心桥孔间距21.35米,东西两岸间距16.49米。桥墩呈船形,进水一面有分水尖,每个尖上安置一根26厘米边长三角铁柱以迎击洪水和冰块,保护桥墩和桥身。出水一面砌成流线型,状如船尾,减少水流对桥孔压力。经试验:这座古桥有较大的承载能力,曾通过429吨大型平板车而无恙。

“卢沟晓月”是著名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桥两边有望柱和栏板,望柱281根,每个望柱上都有一石狮,石狮头上、背上、腹部、爪下都藏有一石狮,形态各异。据古书《从海记》中说:“桥柱刻狮凡六百二十有七”,共有大小石狮501个。这些狮子经历了金、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几个时期的修补,融会了各个时期的艺术特征,成为一座石刻艺术博物馆。桥东有一座晓月碑,乾隆皇帝在辛未年间在此御题“卢沟晓月诗”。

为了再现古桥风貌,1986-1987年修复卢沟桥时,特意保留了一段凹凸不平的桥面。在桥西北侧雁翅上,有一座乾隆重葺卢沟桥碑,记载了乾隆五十年修葺卢沟桥的经过。此外,还有一座乾隆于甲酉年季春建的察永定河碑。卢沟桥史料陈列馆里陈列了卢沟桥的典故和在这里发生的历史事件,资料丰富,值得一看。

宛平城

“七七事变”弹坑遗址

宛平城是我国华北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两开门卫城。明王朝为保卫京师,京,命御马监太监武俊于公元1638年-公元1640年主持修建此城。城分东西两座城门,东为“顺治门”,西为“永昌门”(清代改为“威严门”),城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城池总面积约20公顷防御李自成进。宛平城除保留了侵华日军炮轰的弹洞外,其余建筑都进行了修葺,已复建完工。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宛平城成为“七•七事变”的历史见证,至今城墙上还保留着当年日军炮击宛平城的弹痕。1961年国务院将其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国家拨专款对城墙、东西城楼进行修缮;1987年向游客开放。20世纪末,北京市政府决定恢复宛平城明、清时期原貌,包括将柏油街道恢复为青石地面等。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卢沟桥、宛平城还举办集赏月、小吃、文娱活动为一体的“卢沟晓月中秋庙会”。

相邻景点

世界公园中华航天博物馆莲花池公园长辛店“二•七”纪念馆赵登禹墓丰台药王庙雷锋资料展览馆万芳亭公园卢沟桥留法勤工俭学旧址七营房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抗日战争纪念馆千手千眼观音铜造像王佐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镇岗塔峰香公寿塔金土城遗址卢沟桥史料陈列馆宛平城宛平县署旧址燕墩金中都遗址青龙湖

城楼重现

1984年9月25日动工重建1958年拆去的城楼及瓮城。此次重建城楼,将城台向内延伸4.6米,城楼为木结构,二层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14.52米,进深1间5.28米,廊深1.65米,下檐出0.9米。筒瓦吻兽,雅伍墨旋子彩绘。城楼高11.68米,墙台高9.6米,通高21.28米。

抗日战争纪念馆

1985年度,中央正式决定在宛平城内旧县衙遗址上兴建一座规模宏丽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1986年7月7日举行奠基仪式,一年后,在抗日战争50周年纪念日前夕竣工。该馆以图片为主,并配以珍贵文物,反映了"九•一八"事变至抗日战争胜利这一历程中有关重大历史事件。《卢沟桥事变》半景画馆,以逼真的声像效果,使观众如身临其境,重温50多年前的悲壮历史。

兴隆寺

宛平城内原有一座古刹兴隆寺,始建于明代万历丁未年(1607),清代康熙六年(1667)重修。民国后,该寺日渐衰败。当时有大殿三间,内供佛祖释迦牟尼,两侧十八罗汉。东西禅房各三间,山门悬"兴隆寺"匾,门外两尊石狮。该庙址现为卢沟桥交通队所在地。据息,该处文物遗址正筹划重修。

现状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正门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雕塑园是由北京市政府投资建设的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7月7日奠基,2000年7月竣工,同年8月16日对社会开放。

雕塑园位于丰台区宛平城与京石高速公路之间的三角地带,西临永定河,南望京石路,北倚宛平城。占地20公顷。雕塑园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雕塑群区、中心广场、宛平城墙和绿林等主要景区。雕塑群区22500平方米,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过程,分为“日寇欺凌”、“奋起救亡”、“抗日烽火”、"正义必胜"四个部分,摆放了38尊直径2米,高4.3米的柱形雕塑,青铜铸造,均重6吨。[2]

群雕以《国歌》为主题,以中国传统碑林形式布阵。借鉴中国传统雕塑形式创作,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由国家江泽民亲笔题写碑名。碑高15米,宽8米,厚6.6米,由巨大的花岗岩和压碎的侵略者战争机器残骸铸铜雕塑组成,象征着正义必胜,一切侵略者必将失败。中心广场2500平方米,花岗岩铺砌成精美图案,选用的石才来自中国抗日战争主要战场。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

这是一个强国兴邦的课堂,这是一个集历史、文化、艺术和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的观光胜地。

雕塑园绿林85600平方米,种植了雪松、白皮松、合欢、银杏、珍珠梅、连翘、西府海棠等数十种乔灌木和名贵草坪,林草相映,参差错落,起伏跌宕。

置身雕塑园中,举目眺望,纪念碑依然高耸,38尊群雕凝重悲壮,宛平城墙岁月沧桑,凝思遐想,万千感受油然而生。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和38尊雕塑坐落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内,整个纪念雕塑园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宛平城与京石高速公路之间的三角地带,北倚宛平城墙,西临永定河,占地20公顷。园内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雕塑群区、中心广场、宛平城墙、绿地等主要景区。

抗战纪念碑位于园内中心广场,碑高15米,宽8米,厚6.6米,中间是江泽民题写的碑名。纪念碑整体由巨大的花岗岩和压碎的坦克残骸铸铜雕塑组成,象征着中国人民决心压碎侵略者战争机器的不屈不挠的精神。纪念碑由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工程部设计,河北衡水华日金属制品有限公司铸造。中心广场占地2500平方米,由花岗岩铺砌成精美图案,选用的石材来自当年中国抗日战争主要战场。

围绕抗战纪念碑的雕塑群占地22500平方米,由38尊柱形青铜雕塑形成,每柱青铜雕塑高4.5米,它们以《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为创作主线,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过程,分为“日寇侵凌”、“奋起救亡”、“抗日烽火”、“正义必胜”等四个部分围绕着纪念碑竖立,这种竖立的形式被称为是“中国传统的碑林形式”。

青铜柱上雕塑着上千个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事业浴血奋战的中华儿女的形象,他们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半个多世纪前全体中国人民前赴后继、惨烈悲壮的历史场景。群雕由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设计制作。

雕塑园内群雕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是北京地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雕塑园位于宛平城南北中轴线上,占地面积20公顷,由38尊柱形青铜雕塑组成,包含一千余人物雕像。这些凝结了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心血和汗水的大型抗战群雕,在雕塑布局上采用我国民族传统的碑林的形式,庄严肃穆,气势宏伟。雕塑每尊长宽各为1.8米,高度为4.3米,加上1.5米高的底座,每尊雕塑的高度均为5.8米左右。

群雕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事件和场景分为四个大的部分,分列在江泽民亲笔题词的中国抗日战争纪念碑周围。第一部分主题为“日寇侵凌”,包括9尊雕塑;第二部分主题为“奋起救亡”,包括7尊雕塑;第三部分为“抗战烽火”,包括11尊雕塑;第四部分为“正义必胜”,包括11尊雕塑。

如果说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这一段血与火的历史,早已经成为了一部由小说、诗歌、音乐、歌曲、电影、摄影、绘画等多种文学艺术形式组合而成的壮丽诗篇的话,那么抗战群雕则是一部凝结在青铜与岩石之中的形象史诗。作品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并结合中国民族艺术的传统,再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概。

参考资料

1.七七事变78周年│探访宛平城:一座城,一部抗战史·华西新闻

2.清明节 缅怀先烈指南·中国首都网

关键词: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