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军(民国时期云南实力派所辖军队的习称)

滇军民国时期云南实力派所辖军队的习称

滇军,民国时期云南实力派所辖军队的习称。其前身主要为云南新军暂编陆军第19镇(辖第37、第38协)。辛亥革命前夕,蔡锷接任第37协协统,许多同盟会员担任该协中下层军官后,使这支部队成为反对清廷,发动昆明“重九”起义的骨干力量。抗战期间,滇军在“云南王”龙云的带领下,获得“国之劲旅”的美名。1949年卢汉以保安部队为基础,重组第93军,增建第74军,同年底,卢汉在昆明通电起义,云南和平解放,部队编入人民解放军。

中文名

滇军

外文名

Yunnan Army

势力范围

云南、贵州

主要将领

蔡锷、唐继尧、龙云、卢汉等

前言介绍

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8月,蒋介石在南京召开最高"国防会议",商讨抗日御侮大计。会上,云南省龙云请调本省部队开赴前线参加抗战。滇军,素以骁勇善战著称,尤为蒋介石倾心,当即给予中央军序列六十、五十八军两个军番号。

龙云返滇后将其原有直属部队4万余人暂编为3个师。国民政府随即颁布命令:任卢汉为六十军军长,安恩溥为一八二师师长,高荫槐为一八三师长,张冲为一八四师师长。六十军于1937年重阳节在昆明誓师出发,徒步行军1000多公里,经贵阳到长沙。最初,统帅部把六十军由浙赣路运往南京参加南京保卫战,先头部队到浙江兰溪,南京已经失守,又车运九江改乘轮船到武汉,后开赴孝感、花园、武胜关地区整训待命。

1938年3月,日军精锐的板坦第五师团和矶谷等第十师团沿平汉路南犯,企图攻战鲁南战略要地台儿庄,打通津浦线,控制华北地区,被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指挥大军将其击溃,矶谷师团伤亡惨重,这就是抗战上著名的台儿庄大捷。然而,日军为打通津浦线,攻占战略要地徐州,又于4月间,调集最精锐的板垣师团、土肥原师团,共约20万军队,从正北一线直扑台儿庄。

于是,蒋介石也调集40万大军云集徐州,布防正北一线,试图与日本决战,战线西起微山湖,东至郯城,绵延300多里。然而,用兵神速的日军却乘国民党军尚未调齐,便向南推进到台儿庄东北四户镇、兰城店一线,守军汤恩伯、孙连仲部节节败退,阵地吃紧,慌忙之中,蒋介石急调正在武汉整训的滇军六十军昼夜兼程赶往徐州。滇军就在这个危急时候开到徐州战场,归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指挥,孙连仲命滇军务必于4月24日以前,集结在大运河北岸的邢家楼、陶沟桥、蒲汪、东庄地区,作为第二线部队待命。

纪律原则

1938年4月22日凌晨,一八二师已经过河,一八三师也大半渡过,而作为后卫的一八四师也正向这里运动,数万滇军将士只以为是向前线集结,他们谁也没有料到,就在这个神秘而幽静的清晨中正隐伏着无限杀机,原来,早在21日,当防守左翼的汤恩伯获悉六十军在他的第二线集结,便连夜撤去前线人马,于学忠部见汤军撤防,害怕被日军分割包围,赶快向西收缩右翼,从而在滇军正面形成一个大缺口,拂晓进攻的二三万日军潮水般地涌向缺口,而此时滇军挥然不觉,重机枪还驮在马背上,滇军连在大平原挖战壕用的铁锹都没有带。

因左、右翼友军均已后撤,日军以步兵约两个联队5000余人,炮30多门,坦克20余辆,联合扩大突破口南犯,刚好与一八三师在陈瓦房、邢家楼、五圣堂一线不期而遇,继而是一八二师也与敌在集结地蒲旺、辛庄、戴庄接上了火。由于毫无准备,突然降临的战斗,致使毫无准备的滇军淬然与敌遭遇,许多战士连鬼子的模样都没看清楚,便做梦般永远躺在了鲁南平原上。

整个战役一八三师先头部队潘朔端团首先与南下之敌遭遇。此时,敌军先头部队已占领陈瓦房,并开火射击,尹国华营长立即率队奋勇进攻,消灭了陈瓦房的小股敌人,抢占了陈瓦房。日军后续部队蜂拥而至,一面以炮兵火力阻挡增援部队,一面派坦克10余辆跟随步兵将陈瓦房团团围住,尹国华率全营官兵与从四面攻人陈瓦房的日军激战,双方反复肉搏,战士们冒死勇攀坦克,怀抱集束手榴弹滚到坦克下与敌人同归于尽,就连素以武士道精神著称的日军也为之胆寒,他们在日记中写道:"在满洲见识了猴子军,今日遭到了蛮子军的顽强抵抗!"陈瓦房一战,尹国华全营500余名官兵仅剩士兵陈明亮一人生还,日军始终未能攻入陈瓦房,由此为全军备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鲁南台儿庄会战,滇军用血肉之躯抗击了敌人凶猛的进攻,前面的打光了,后面的又勇敢地冲上去,滇军中没有人因胆小而退却,也没有人因怕死而逃跑,只有战死。阵亡的第一八三师旅长陈钟书,在军中素有勇将之名,此次出征,就常对战友们说:"数十年来,日本人欺人太甚,这次外出抗日,已对家中作过安排,誓以必死决心报答国家。

台儿庄战役中,一八二师董文英团长战死,龙云阶团长战死,杨炳膨团长负伤后,提升陈洁如继任团长,陈团长又英勇战死;一八三师严家训团长战死,莫肇衡团长身负重伤后,在送往后方途中,坚决不过大运河,并以血衣蘸血在道旁石上书写:"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之后,含怒怀恨而死!

战斗力

一、以先进的军事理论技术及优秀的军事领导人员充实部队。当时的滇军骨干指挥人员,80%来自云南讲武堂,讲武堂于滇军的意义,不亚于黄浦军校于国民党军队的意义。

二、武器装备的提升。唐继尧上任云南都督以后,整军治武,以办训练团的名义,从北洋军阀手里骗取了不少武器装备(护国战争之前)。另外,他还四处派人,从德国,日本,法国(法国的武器主要由当时的法殖民地越南运入云南)购进不少武器,这些武器充实到滇军里,大大提升了滇军的战斗力。

三、扩充军队。唐继尧上任云南都督时,滇军只有两个师的陆军,短短的时间里,扩充到三个军,人数在十万人上下。

四、加强民政管理。唐继尧上任以后,在行政管理方面也做了不少事情,例如在会泽组建铜业有限公司,在全省对矿业实行统一管理,鼓励商业活动等等。这些措施,有力的保证了全省的财政收入,成为后来护国战争的重要经济支撑。

滇军名将王甲本

王甲本

王甲本(1901-1944),字立基,1901年生于云南省富源县。青年时立志从军报国,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四期,他学习刻苦认真,头脑冷静,在军事方面颇有才华。[1]北伐时期,他随范石生将军参加革命,任第五十八师团长。以后又被上级送到军校将官班和陆军大学第十四期深造,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

1937年8月,淞沪抗战爆发,王甲本当时任第七十九军第九十八师副师长,率部从武汉奔赴战场,他亲临前线,用抗日救国的道理教育全体官兵,鼓励士兵狠狠打击日本侵略者。由于他治军有方,英勇善战,部队完成了预定的战斗任务。王甲本因战功递次晋升为第九十八师师长,第七十九军副军长,1941年,晋升为陆军第七十九军军长。

王甲本将军从1937年的淞沪会战到1944年的长衡会战,一共经历了22场会战中的9场,而长衡会战却也成了他的最后一战。王甲本率第七十九军从衡阳外围西渡地区迅速向南奔袭150公里,终于抵达湘南东安、冷水滩和红炉寺一线,试图阻击日军。9月7日晨,王甲本到达山口铺时,向敏思的98师292团并没有如期出现,王甲本几个人却被日军发现,王甲本与日军力拼刺刀,展开肉搏,他是抗战中唯一一位和敌人用刺刀搏斗而牺牲的军长。

王甲本将军为国捐躯后,当时国民政府国防部追认他为陆军中将,抗日烈士。王将军故乡的富源县中安镇改名为“立基镇”,该镇的北大街被命名为“甲本街”,中安镇小学被改名为“立基小学”,人民永远怀念这位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而壮烈牺牲的英雄。[2]

参考资料

1.“硬战军长”杀日寇 流尽最后一滴血·央广网

2.宁死不当俘虏——记王甲本烈士·918爱国网

关键词: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