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存款准备金)
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是中央银行对超额存款准备金计付利息所执行的利率。超额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存放在中央银行、超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部分,主要用于支付清算、头寸调拨或作为资产运用的备用资金。
中文名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
Excess deposit reserve rate
中央银行
金融学
简介
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外国的中央银行,有的只对法定存款准备金计付利息,有的对所有存款准备金都不计付利息,但中国对所有存款准备金都计付利息,且利率相对较高。
超额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存放在中央银行、超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部分,主要用于支付清算、头寸调拨或作为资产运用的备用资金。外国的中央银行,有的只对法定存款准备金计付利息,有的对所有存款准备金都不计付利息,但我国对所有存款准备金都计付利息,且利率相对较高。
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是短期利率的基准,人民银行降低这个利率,其他短期利率都会随之下降。第二天央行票据三个月期的收益率就降到了1.4492,其他短期利率,比如一年以下的国债、金融债的收益率,也都随之下降。
以前央行票据、短期国债、金融债的收益率明显高于同期存款利率,所以各商业银行可以以这些短期有价证券为依托,发行人民币理财产品。现在这些利率下降,人民币理财产品基本上就没戏了。货币基金的收益也大都来自于短期有价证券,估计收益率也会大受影响。
相关动态
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央行将法定准备金率从7.5%上调至8%,旨在控制货币市场的流动性泛滥以及可怕的固定资产投资。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0.5个百分点,据称可以冻结1500亿银行资金,但这是一个较为乐观的看法。因为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削减超额准备金率的方式(目前超额准备金率大约保持在3%的水平),释放出一部分新的资金。
实际上,央行最近频繁进行央行票据操作,已经显示了央行对控制流动性的重视,但也体现了克服流动性的一些局限性。由于中国国债规模较小,不能承担调节银行间的货币量的功能。央行不得不采用票据手段,密集型地使用导致了央行票据的发行和承兑几乎是犬牙交错,甚至有的央行票据的发行目的就是为了对冲到期票据(即承兑那些过去发行的,现在已到期的票据)。于是,我们经常看到,央行票据操作一周前是净回笼,一周后则又变成净投放,然后不得不再投放票据进行更大力度的回笼。这似乎是在做一种“西西弗斯”式的游戏。
既然央行在控制流动性上相当吃力,还不如直接面对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利用流动性泛滥的局面,进行激进的利率机制改革,尽管这种改革可能会影响央行收缩性政策的效力,但是,它能获得另外的、长久的、更高的价值。改革的关键词是:考虑将超额准备金利率从目前的0.99%水平快速削减到和活期存款利率(即0.72%)相近甚至以下的程度,未来超额准备金利率将应该是零。此前,我们曾经在2003年将超额准备金利率(当时和法定准备金利率相同)从1.89%下降到1.62%,在2005年3月又再次下调至0.99%。而按照全世界银行业的通行规则,超额准备金率一般在1%,足够对付清算和头寸调拨等等资产运用功能,超额准备金的利率一般都是零,它没有资格计息,仅仅类似于一个清算账户。
原因很简单。流动性泛滥肯定会导致银行间拆借利率的走低,但不可能低于超额准备金利率。因为任何一个稍有理性的银行发现,借钱给别家银行的利率竟然低于上存到央行的利率(超额准备金利率),肯定会拒绝借出这笔钱。所以,超额准备金利率成了货币市场利率的底线。而目前0.99%的底线水平是不真实的,因为这没有充分反映了真实的流动性泛滥的状态,确切地说,真实的货币市场利率应该更低。同时,将超额准备金利率下降到活期存款利率以下,这变相鼓励了存款利率自由化运动,因为活期存款利率肯定会往下调,商业银行再也不能通过增大超储比率来轻松应对活期存款利率的支付了。另外,也给未来发行央行票据以低利率的空间。曾经有一段时间,央行票据利率水平逼近0.99%,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可能会通过增大超储比率来转嫁利率风险给央行。
毫无疑问,削减超额准备金利率也许会加剧流动性泛滥。但这是进步性的路数,在1996年,我们的超额准备金利率是7.92%(当时活期存款利率是1.98%)时,我们是很容易进行流动性控制,因为商业银行使劲把钱往银行存,但央行付出了“兜包利率风险”的惨重代价。如果反向操作,将控制流动性泛滥视为最高目标,那将是开倒车。
影响
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影响未知。自从去年9月份光大银行推出人民币理财产品以来,银监会对于这类产品的潜在风险特别关注,不断发出风险提示。2月底,为了遏制各家银行在预期收益率上的恶性竞争,促进该产品市场的良性发展,银监会在向各家银行下发的一份内部通报中明确提出了“产品收益率不能盲目攀比”、“人民币理财产品不能搭售存款”、“明确风险提示”三方面要求。但是那也未能阻止各家银行力推人民币理财业务的热情。如今,一旦市场利率出现大幅下降,这些闻利而动的银行就会自动暂停这项业务。
根据央行《200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4年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4.1万亿元,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达5.25%,这就意味着金融机构在央行有1.265万亿元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央行新动作表明,央行短期内不会提高利率,并且,随着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将推动商业银行存放于中央银行的部分超额准备金流向市场,这将带动货币市场利率下降。从3月17日央行票据的招标结果来看,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作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央行票据利率迅速下行。 [1]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教授王自力博士很早就指出,商业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应该下降为零。他的理由是:央行向商业银行支付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是在助长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在市场情况不太好或者资本约束比较大的时候,出于降低风险的考虑,商业银行往往会产生惜贷行为,不是通过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水平来谨慎放贷,而是通过增加超额存款准备金来吃央行的利息,央行为超额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实际上是鼓励了商业银行的这种行为。在其他国家,央行从来不向超额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王自力认为这应该是中国今后的方向。如果下一步那样做的话,对于整个银行间市场的利率水平将产生更大的影响。
“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之后,人民币理财很可能会退出市场”,一位理财市场的资深人士感到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前途十分渺茫。
业内人士曾经分析各家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供不应求的内在原因:以银行的信用作保证,资金的投向是央行票据、国债,风险较低,又能带给客户较高综合收益,非常贴近市场、贴近百姓,因而比储蓄更有吸引力。如今,能给客户带来较高收益这一点已经不复存在。
尽管接受记者采访的几家银行的相关人士均表示今后还会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但是都认为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能够继续开展人民币理财业务充满了不确定性。
评论
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最近,央行还有意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降低央行操作成本。存款准备金率已经成为宏观调控中货币政策的重要数量工具。无论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是其他市场经济体制国家,都把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调控市场货币、流动性的重要手段。去年中国在利率手段受限情况下,先后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得大型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执行从1984年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可以说把存款准备金率使用到了极点。
一般情况下,当市场流动性泛滥、经济过热、通货膨胀情况下,为了回收市场过剩流动性会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让商业银行多上缴存款,以约束其放贷冲动。当经济低迷、通货紧缩、流动性不足情况下,往往会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释放流动性。
大部分国家都对商业银行存放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计付利息。而无论法定还是超额准备金利率,央行有时也都作为调控工具来运用。比如:在2008年10月份金融危机爆发时,市场流动性严重缺乏,信贷金融机构纷纷惜贷,美国财政在赤字严重情况下7000亿美元金融救援方案需要美联储给予资金支持。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2008年10月23日提高了支付给商业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利率,将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支付的利率将从0.75%提高到1.15%,也就是联邦基金利率1.5%减去0.35个百分点。这一措施将鼓励商业银行在美联储存放超额存款准备金,因为这部分资金的利息收入将会增加。同时,这一措施也可使美联储在应对危机方面处于更有利的位置。[2]
应对通胀将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货币政策的重要任务,这就决定了紧缩市场流动性是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核心。那么,就离不开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在存款准备金率上,除了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缴存比例外,更应该在准备金利率上对商业银行具有吸引力,从而使得调动商业银行缴存准备金特别是超额准备金的积极性。目前,法定准备金即:大型商业银行18.5%那部分准备金存款利率为1.62%、超额部分即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为0.72%,现在大型商业银行存款付息率为1.3%左右,也就是说,法定存款准备金存款正利差为0.32个百分点,超额准备金存款为付利差0.58个百分点。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法定准备金必须缴纳而且还有利可图,而超额准备金没有约束性而且不但无利可图而且还亏本0.58个百分点。
在当前中国通胀形势依然严峻情况下,应该适度提高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鼓励商业银行在缴足法定准备金以后积极存放超额准备金。这才能达到回收市场流动性的目的。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
至于说央行操作成本,确实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途径只能是发挥央行的智慧,加大准备金存款的运用。主要是通过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再贴现来将冻结在央行的准备金运用出去获得收益。日前,央行已经提高了再贷款和再贴现的利率。只要央行充分发挥“银行的银行”的职能,合理运用资金,成本压力就可以减轻。
参考资料1.200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国发展门户网
2.金融危机:演进、冲击与政府应对·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