傀儡戏(具有表演功能的剧种)
根据出土文物与历史数据显示,傀儡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具有表演功能的剧种。可追溯之年代,一说古代葬礼中用以殉葬的“俑”,与傀儡戏有直接而深远之关系,至迟在春秋战国时代,即已出现偶戏的表演;另一说则为西汉时代,盖因1980年于山东省莱西县岱野遗址,出土一批西汉墓穴文物,此为目前中国傀儡偶与悬丝傀儡之最早证据。
中文名傀儡戏
puppetry
木偶戏
海派木偶戏
20世纪初,提线木偶戏和布袋木偶戏进入上海娱乐场所。20世纪50年代,来自江浙地区的3个杖头木偶剧团和5个提线木偶剧团繁荣了上海的木偶戏舞台。江苏泰兴的红星木偶京剧团,以精良的艺术立足上海。1960年在红星木偶京剧团的基础上组建上海木偶皮影剧团,1962年更名为上海木偶剧团。 上海木偶剧团博采中外舞台艺术之长,继承和发展中国各类传统木偶的特点及海派木偶艺术。它不局限于表现传统戏曲,更多地吸取其他戏剧表演样式,在表演手段上以杖头木偶为基础,创造出新的木偶品种,以其独树一帜的舞台表演风格,创作了一批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剧目。其中《高大的伊万》将人和木偶首次并存在木偶舞台上,《哪吒神与钛星人》、《蛤蟆与鹅》荣获文化部颁发的“文华新剧目奖”。[1]
木偶戏名家
江加走(1871年~1954年),名长清,福建泉州北郊花园头村人,著名木偶雕刻艺术家。11岁从父学艺,在继承父亲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将“50多种不同面貌和性格的头像,发展为280多种,其230多种是有名称的不同角色。将一种平髻梳头法”发展为十余种不同式样的头髻和发辫。他的木偶头继承了泉州木偶雕工精致,雍容丰腴、神韵含蓄、生动传神等特点。还具有张口眨眼活动功能。曾因制作《封神演义》主题的木偶头而名声大振。一生雕刻、粉彩的木偶头像达万余件之多,被称作“加走头”或者“花园头”。是国家一级文物,被世界各大博物馆收藏,是国际木偶界公认的木偶雕刻巨匠、“木偶之父”。1972年周总理将他雕刻的木偶作品作为国礼,赠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2]
吴春安,今年76岁,山西省浮山县人,自16岁开始参加浮山木偶团,60年来从未停止木偶事业。浮山木偶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作为浮山木偶戏的重要传承人,吴春安更是将浮山木偶演绎到近乎极致。2008年12月,吴春安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工艺美术大师。2009年6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浮山木偶戏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元月,吴春安被山西省文化厅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参考资料
1.木偶戏(海派木偶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2.江加走(1871年~1954年)·皮影木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