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系统(生物学术语)
免疫系统是生物体内一个能辨识出“非自体物质”(通常是外来的病菌)、从而将之消灭或排除的整体工程之统称。它能从自身的细胞或组织辨识出非自体物质(小从病毒,大至寄生虫)。所有植物与动物都具有先天免疫系统。人体内的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病原菌侵犯最重要的保卫系统。这个系统由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小肠集合淋巴结、阑尾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等),以及免疫分子(补体、免疫球蛋白、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等)组成。免疫系统是机体防卫病原体入侵最有效的武器,但其功能的亢进会对自身器官或组织产生伤害。
中文名免疫系统
immune system
人体抵御病原菌侵犯最重要的保卫系统
生物学
免疫系统的工作过程
当病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进入到人体后,免疫系统中的巨噬细胞首先发起进攻,将它们吞噬到“肚子“里,然后通过酶的作用,把他们分解成一个个片断,并将这些微生物的片断显现在巨噬细胞的表面,成为抗原,表示自己已经吞噬过入侵的病菌,并让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知道。
T细胞与巨噬细胞表面的微生物片断,或者说微生物的抗原,连着相遇后如同原配的锁和钥匙一样,马上发生反应。这时,巨噬细胞便会产生出一种淋巴因子的物质,他最大的作用就是激活T细胞。T细胞一旦“醒来”便立即向整个免疫系统发出“警报”,报告有“敌人”入侵的消息。这时,免疫系统会出动一种杀伤性T淋巴细胞,并由它发出专门的B淋巴细胞,最后通过B淋巴细胞产生专一的抗体。
杀伤性T淋巴细胞能够找到那些已经被感染的人体细胞,一旦找到之后便向杀手那样将这些受感染的细胞摧毁掉,防止致病微生物的进一步繁殖。
在摧毁受感染的细胞的同时B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细胞内的致病微生物结合是知识去治病作用。通过以上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免疫系统终于保为主类我们的身体。
当第一次的感染被抑制住以后,免疫系统会把这种致病微生物的所有过程用具的记录下来。如果人体再次受到同样的致病微生物入侵,免疫系统已经清楚地知道该怎样对付他们,并能够很容易、很准确、很迅速的作出反应,将入侵之地消灭掉。
过敏反应
免疫系统功能过于强烈也能导致疾病,这是因为过度反应的免疫会将自身组织当成外来的病菌而攻击所产生,此即为自体免疫性疾病。常见的自体免疫疾病包含类风湿性关节炎,第一型糖尿病及红斑性狼疮。人体免疫对疾病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是目前科学研究的重点。
无论先天免疫或后天免疫都必须懂得如何分辨自体及非自体分子。在免疫学里,自体物质是指那些免疫系统能在陌生物质中辨识出的自体分子。相反地,非自体分子是指被辨识为外来物的物质。部分的非自体分子被称作抗原(刺激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被认为能够与特异的免疫受体产生键结,从而刺激免疫反应的发生。
历史年表
1798年Jenner尝试接种法从而开启了遗传学的大门
1881-1885年Pasteur制出抵御霍乱,炭疽病,狂犬病的疫苗
1882年Mechnikov发现了巨噬细胞的噬菌性
1890年Behring尝试使用被动免疫疗法治疗破伤风
1900年Landsteiner发现了ABO血型.红十字会建立
1906年Pirquet发现了过敏症
1910年Dale发现了组胺并建立了抗组胺剂工业
1922年Fleming发现了溶菌酶和青霉素
1944年Medawar尝试皮肤移植(但排斥反应剧烈)
1947年Owen发现了孪生子间相互不产生排斥
1957年Isaacs和Lindemann发现了干扰素
1959年Gowans发现了淋巴循环
1960年淋巴细胞修饰
1961年发现了免疫反应和甲状腺之间的关系
1966年发现了T-B细胞关联反应
1971年发现了T细胞抑制效应
1974年Jerne推断出免疫控制的整套理论构架
1975年Milstein及Kohler制出单克隆抗体
1981年天花绝了,爱滋来了
1984年发现T细胞受体结构
1987年发现I型MHC结构
参考资料
1.免疫系统·妙手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