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村(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辖区)

芳村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辖区

芳村在广州西南部,原为芳村区。珠江西岸,北、东面临珠江(南航道),与白云区石井、荔湾区、海珠区隔江相望;南靠珠江(佛山水道),与番禺区大石、南海平洲相邻;西与南海盐步、黄岐接壤。总面积46.2平方千米。总人口19万人(2003年)。

中文名

芳村

地址

广州西南部,珠江西岸,北、东面临珠江(南航道),与白云区石井、荔湾区西关地区

总人口

19万人

总面积

46.2平方千米

大王滘

(大黄滘) 大黄滘是指东塱至南?amp;#93;的一条人工河。传说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进军广州时,在珠江受阻,利用原有河汊于一夜之间开筑成一条人工河,沿河道突然绕到唐军背后,攻下了广州。其后还利用此处附近荒洲做刑场,把一批唐朝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押到此处处死,人心大快。

大通寺和“大通烟雨”

宋代广州八大镇之一的大通镇,位于芳村花地,镇内建有一寺,即大通寺。据《南汉书》卷十七列传第十一僧达岸条载:“僧达岸,名志清,姓梁氏,新州人。……一日,渡城河西,阻风,登南岸,爱其地僻,奏请移居。后主为发帑藏,建宝光寺,使驻锡焉。”宋政和六年(1116),由广州经略使觉民题“大通慈应禅院”额后,“大通寺”才因而得名。寺内有一井,同治《番禺县志》卷五记载:“烟雨井在大通寺中,晨熹初散,常袅轻烟,所谓‘大通烟雨’是也。”“大通烟雨”从宋代开始就成为羊城八景之一。大通寺原址在今广州果子食品厂内。

白鹅潭与“鹅潭夜月”

白鹅潭宋代时称为鹅湖。而白鹅潭之名则始自明代,《广东新语》卷四中载:“珠江上流二里,有白鹅潭,水大而深。每大风雨,有白鹅浮出,则船楫坏。丙申五月朔,二白鹅状如小艇,随波下上,时无风雨,舟经此者皆见。……相传黄萧养作乱,船经此潭,白鹅为之先导”。“鹅潭夜月”是清代羊城八景之一。

花地黄大仙祠

黄大仙祠

花地黄大仙祠位于花地大氹尾街,祠始建于清咸丰六至八年间,初时只是一连三搭的平房,对人赠医施药。光绪甲辰年(1904)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倡议重修该祠。重修后的黄大仙祠是一间极为壮观的庙宇。该祠所供神佛为儒、道、释三教合一,故各种不同的信仰者都可到此朝拜,因而香火鼎盛。1912年潘达微先生在此办幼儿院,后日军侵占,将其作为宪兵司令部。1947年重修孤儿院,1952年改为儿童教养院,后为广州包装制品厂,已复建。

车歪炮台

正名大黄滘炮台,坐落芳材东塱大黄滘口,珠江河畔。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两广总督阮元筹建。该炮台工程浩大,建筑坚固,炮台基础厚约3米,炮位通道墙厚2.1米,垛口高约1.2米,厚0.9米。药局建在海心洲龟岗北岩石下,是贮存弹药仓库,高约5米,直径为8米,墙厚达1.5米。在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该炮台曾先后有过抗击英帝国侵略者的光荣历史,是个有纪念意义的古迹,被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德国教堂

德国教堂

位于冲口街的下芳村。德国教堂是1902~1903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兴中会准备在广州起义的秘密据点,该据点是用以秘密筹划军事行动及储藏军用物资之所。在1903年1月25日起义计划暴露后,被两广总督会同德国公使进行调查,抄没了全部军用物资,秘密机关被破坏,且有10多个革命志士被清政府杀害。这次起义是兴中会组织的最后一次武装起义,其功虽不成,其事已轰动全国,震慑了清政府,鼓舞了革命者斗志。

中市谢家祠(南便祠)

这是一间古老祠堂(深三进)。1924年秋天,市郊一区农会在这里成立。该农会是广州市郊成立最早的区一级的农民协会。在农协会成立的同时,农民自卫军也组织起来,大队部设在附近的“北便祠”,成了教工幼儿院;北便祠毁后,已建成民居。

毓灵桥

该桥横跨芳村大冲口河上,是一座古老的梁式古桥,建于清代中叶(一说建于明代)。桥名“毓灵”,是取“钟灵毓秀”之意,历史上这里属钟秀乡。桥长25米,宽2.04米,全桥分三段,中间一段主桥长7.06米,其余两段各为6.25米,两头有引桥。整座石桥全由青油麻石构成,石料质地坚硬,结构紧密,造型古朴。80年代区政府曾重修。

聚龙村

聚龙村位于芳村冲口街招村的东北面,始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是广州目前发现保存最完整的清末民居建筑群。聚龙村别墅群以水而建,西侧的冲口涌全长约1100米。逢端午节,这里都有热闹的起龙船、扒龙船活动,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争相一睹。且冲口涌上有三座石桥:毓灵桥、聚龙桥和跃龙桥。

五眼桥

该桥坐落在石围塘厚水河(又名秀水河,即今五眼桥河)上,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南海县户部尚书李待问捐资筹建,是芳村区现存古老石桥之一,原名“通福桥”,因其有五道桥孔,俗称“五眼桥”。历史上,五眼桥是广佛大道第一桥,以红米石建造,结构坚固,造型优美,桥石级坡度小,便于轿马上落。该桥现保存完好,被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醉观公园

清末,在花地河畔及其交流策溪一带,以昔日羊城八景之一的“大通烟雨”为起点,分布着留芳园、醉观园等八大名园,既经营花木,又供人观赏。民国27年(1938),这些名园遭战火摧残。抗战胜利后,虽有恢复,但园林面貌大不如前。

真光中学旧教学楼建筑群

真光中学旧教学楼建筑群位于广州市真光中学校内,共5座,始建于1918年,主体建筑为“真光堂”(即先在的真光中学图书馆)。

自然环境

1.地质、地貌

芳村地区地处三水盆地,区内出露地层由老到新有: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地层。

白垩系地层。多为砂岩、细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出露在本区东部石围塘至白鹤洞,南部东塱、西塱至海南、西部广佛路口、五眼桥、东漖、增滘、海南一带。

第三系地层。多为粉砂砂质的砂质泥岩。分布于本区五眼桥以及龙溪村的沙溪一带。

第四系地层。为最新沉积层与残积层,多为淤泥及泥质粘土和残积粘土、亚粘土。

芳村地区主要受北、东向的广从断裂带及北西西向的广三断裂带所控制。由于大部分为第四系地层所覆,次级断裂不甚清楚,近几年从桥东、石围塘等地的工程钻孔资料初步证实,存在一条北西西向的石围塘--白鹤洞断层。

芳村地处珠江三角洲平原北缘,平均绝对高程5.5~5.8米。区内偶见几个小小山岗,绝对高程也仅17~25米,相对高差不超过20米。其中海北村的芜蓉岗、海南村的赤岗,岩性为第三纪红色砂岩。由于风化作用及人工破坏严重,岗体保留不够完整,但仍可看到受海水侵蚀的痕迹。此两座山岗具有海蚀残丘性质,是珠江平原之前的古地貌。

珠江南岸的白鹤洞一带,有顶部高程大体一致的小山岗群,是长期被侵蚀、剥蚀而成的地貌形态,称白鹤洞山顶台地。台地南北长2000米,东西宽1000米,最高标高25.2米(属二级台地),岩性为第三纪红色砂岩。

2.气候

芳村地处北纬23°,属热带范围;临海,距南海海岸仅100公里左右,受季风环流控制;北部的岭南山脉具有阻止北方冷空气南下的天然屏障作用。因而日照充足,气温高,无严冬酷暑,常年不雪,基本无霜,雨量较充沛,春夏之交多雨,夏秋之间多台风,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2]

年平均气温21.8℃,冬季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13.3℃,极端气温0℃。夏季最热为7月份,月平均气温28.4℃,极端气温38.7℃。

年平均降雨量为1600毫米左右,雨量虽充沛,但不稳定。据东漖镇观测资料,从1969年到1990年的22年中,年降雨量低于1200毫米的有6年,占27.3%;最低的1986年仅为894.7毫米。高于1700毫米的有4年,占8.2%;,最高的1989年达1889.1毫米。降雨多集中在4~9月,约占年雨量的80%,日降雨量可达200毫米以上,1969年7月16日降雨量达215毫米。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为少雨季。

广州市年日照时数在1500~2000小时之间变化,据1979~1988年间东漖镇的观测数据,晴天平均天数为186天,阴天平均天数为90.8天。晴天最多的1979年达213天,最少的1983年仅144天。

主导风向为北风及东南风。风向随季节而变化,夏秋季多东南风,春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常有台风侵袭,风速可达28米/秒以上。

3.土壤

耕地土壤为珠江三角洲冲积土,属一个土类,15个土种。其中泥肉质泥田、泥田占耕地面积的75.2%以上,属高产田。咸田(发赤田)占区内耕地面积的20%左右,属低产田。非耕地为薄层红壤。

4.自然灾害

区内地势低洼,河涌纵横,每遇台风暴雨,加上北江、东江、西江洪水影响易成洪涝灾害,据建国前306年统计,每10年差不多有4年受灾。较重的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民国4年(1915)的洪涝灾害最为严重。建国后的1959年、1966年、1968年、1974年、1982年等也发生了较重的洪涝。旱灾历来少于洪灾,但也时有发生。据建国前306年的统计,平均每7.1年便发生1次旱灾。且春旱多于秋旱。特别是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民国2年(1913)、32年、35年的旱情最为严重。建国后的1962年12月至1963年3月的4个月仅降雨55.5毫米,旱期长达103天,自清道光元年(1821)起至民国38年(1949)的129年中,共发生较大风灾(主要是台风)23次。建国后,从1951年至1984年的34年中,台风直接威胁芳村的有17次,平均每两年一次。夏季是台风的盛期,约占发生台风总次数的80%。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八月初五日及九月二十三日、清同治元年(1862)七月一日的三次台风,损失惨重。建国后,1957年、1964年、1983年的台风对芳村影响最大。

1.人口数量

建国初期(1950年10月),有8619户,34570人。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的人口普查人数分别为15353户、62567人,23209户、104063人,33697户、127325人,42172户、167803人。

2.人口密度

芳村区属城乡结合部,街道人口密度大于村、镇。1990年全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939人(按普查人口统计)。

3.人口变动

建国初期人口为34570人,到1990年为167803人,人口增长4.85倍。人口机械增长大于自然增长,如1985~1990年的6年间,按常住人口计算,机械增长7550人,自然增长5493人。

4.人口结构

全区16万多人口,由汉、壮、瑶、回、满、畲、侗、土家、黎、苗、仫佬、白、蒙古、土族等15个民族构成。以汉族为多,少数民族人口为397人,占0.23%。

1964年男女性别比为105,1982年为102.64,1990年为113.45,呈上升趋势。

民国24年(1935),12岁以下儿童占24.2%,51岁以上人口占8.19%。1964年14岁以下儿童占38.0%,51岁以上人口占13.37%,1990年14岁以下儿童占18.24%。51岁以上人口占19.18%。儿童比例由低到高再降低,年岁大的人口稳步上升,表明建国后,社会安定,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控制,人口有逐步老龄化的趋势。

民国24年,文盲所占比例为65.3%,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仅占5.37%。1990年文盲率降低为11.01%,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人口达到56.59%。

1990年,适龄人口(劳动力资源)为114805人,占总人口的68.42%。在业人口99208人,占适龄人口的86.41%。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17517人,占17.66%;从事第二产业的有48257人,占48.64%;从事第三产业的有33434人,占33.7%。

1990年,常住人口为141386人,抽查了112746人的姓氏,占常住人口的79.74%,共有372个姓,其中以陈、梁、何、李、黄、郭、叶、林、卢、周姓为多,这10姓占抽查人数的53.4%。

经济

1.工业

乡镇工业 芳村兴办乡镇工业始于1958年,先后创办了农机厂、陶瓷厂、建材厂、炼钢厂等6座小厂。60年代初期,原鹤洞公社各生产大队亦先后办起了农机修配厂,形成了农机修配网络。还办起了鹤洞磨光厂(现鞋楦厂)。70年代又兴办了石灰、电镀、汽修厂等9家乡镇企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乡镇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到1990年全区乡镇工业已发展到179家,其中村办工业企业166家。涉及电子、针织、制衣、化工、建树、家具、塑料等10多个行业,从业人员达5918人,产值达1.108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5%。增滘村与港商共投资人民币1000万元、港币2000万元合资兴建的广州美业针织印染有限公司,是本村乡镇工业中最大的企业。

街属工业 1954年,街属工业多为竹笔、木器、纸袋、藤器等小厂,有16个手工业工场,职工167人。1963年总产值为33.99万元。70年代先后办起电器、机器制造、化工等10多个行业的60个社、组,有职工1936人。1972年产值为260.79万元。1990年,全区街道工业发展到72家,职工2383人,产值3924万元,利润146.56万元。

区属工业 1985年10月成立芳村区工业总公司(在此之前无区属工业企业)。1987年街属穗芳消防安全材料厂划归总公司。1990年直属总公司的有广芳科学仪器厂等7家工厂(公司),职工250人。产值603万元,利润7.8万元。

私营工业 1952年有个体工业与手工业户398户。后经社会主义改造,大都走上集体化道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个体工业有了恢复和发展,到1990年,有293个个体工业户,从业人员568人,产值达1373万元(1980年不变价)。

芳村区的工业基础薄弱,但发展速度很快。1985年以后,工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34.9%。70年代末期,工业总产值还不到工农业总产值的一半,1985年,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1.2%,到1990年工业产值已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4.9%。

驻区工业  1990年,中央、省、市驻区工厂有大、中型企业70家。其中广州钢铁有限公司(市属)、广州造船厂、广州市珠江钢琴厂、广州柴油机厂、广州百花香料有限公司等都是大、中型企业,1990年年产值都接近或超亿元。

2.农业

千百年来,芳村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花卉、蔬菜、甘蔗、水果等。1985年农业产值为2533万元(1980年不变价),1990年达3027万元。1985年以后,种植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花卉、蔬菜、养殖业已逐渐成为农业的三大支柱。现在,芳村已成为广州市的主要花卉生产、出口基地以及蔬菜、肉食生产的重要基地。

建国以后,大力兴修水利,先后修筑了芳村大围、山村围、葵蓬围、海龙围、五眼桥围等5个大堤围以及沙洛等3座小堤围,水涝灾害大大减轻。

建国前50.5%的土地被占农村人口总数4%的地主所占有,加上灾害频仍,耕作粗放,水稻亩产仅200多公斤左右。建国后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逐年提高,1990年亩产达620公斤,总产达4492吨。

芳村蔬菜种植历史悠久,多种名优蔬菜品种享誉于广州。如西塱丝瓜、红金笋(红萝卜)和香芹,南漖莲藕、坑口西洋菜、冬瓜等等。建国后特别是1979年以后,人民政府狠抓菜篮子工程,蔬菜种植面积1990年为491.6公顷,总产46843吨。

养殖以养猪、牛、三鸟(鸡、鸭、鹅)与塘鱼为主。建国前至建国初期都是个人饲养,养猪约1万头、三鸟约3万只、奶牛约20头,1958年以后多为集体饲养。1979年以后涌现了100多户饲养专业户,1990年全区开始实施养殖全程服务体系(简称3×10工程)。1990年生猪饲养量达10.7万头,出栏量达6.2万关;三鸟饲养量达79.5万只。出栏量达59.3万只,牛奶产量达1514吨;塘鱼产量达909吨。

芳村教育

芳村地区学校众多,实力雄厚,教育资源丰富。规模较大的学校有:广州市真光中学、广州市荔湾区真光实验学校(真光中学初中部)、广州市汾水中学、广州市第九十三中学、广州市花地中学、广州市金道中学、广州市东漖中学、广州市文伟中学、广州市培英中学(属白云区教育局)、芳村小学、广州市芳村实验小学、广州市荔湾区康有为纪念小学、广州市林风娥小学、广州市正南街小学、广钢小学、广州市何香凝纪念学校(小学)等。

参考资料

1.芳村区历史沿革·广州市政协门户网站

2.气温_《芳村区志1991-2005》·追学网

关键词: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