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红星(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红星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红星,1969年5月出生于江苏省连云港市,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

1992年徐红星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毕业;1996年前往瑞典留学及工作,先后获得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硕士、博士学位;2002年博士毕业后在瑞典隆德大学物理系任助理教授;200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并回国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2009年至201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纳米物理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12年进入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工作,担任教授、纳米科学与技术中心主任;2016年入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徐红星主要从事等离激元光子学、分子光谱和纳米光学的研究。主要包括:单分子的物理化学性质,单分子操控及器件的研究;表面增强光谱;复杂金属纳米结构的表面等离体学;表面等离子体光学传感器;近场光学的理论模拟与计算。

中文名

徐红星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69年5月26日

毕业院校

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

学位/学历

研究生、博士

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才培养

2018年6月6日,徐红星受邀为吉林大学物理学院师生做了题为《等离激元光子学和纳米光学:超灵敏传感和纳米光波导研究》的学术报告。

2018年9月21日,徐红星应邀访问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并为理学院师生做了题为《纳米等离激元光子学中的超灵敏传感和光子回路研究》的学术讲座。

2018年12月28日,徐红星应邀参加在长安校区举行的西北大学2019院士新年论坛暨杨钟健学术讲座第一百三十七讲,为师生作了题为《等离激元光子学和纳米光学基本问题研究》的报告。

2019年1月18日,徐红星应邀为厦门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师生带来了题目为《等离激元光子学和纳米光学基本问题研究》的南强学术讲座。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2010年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终期评估优秀

2010年

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2011年

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

2013年

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国际合作奖

2013年

中国物理学会饶毓泰物理奖

2013年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17年11月

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8年4月25日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18年11月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20年11月

202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

2021年6月

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2018年6月6日

吉林大学物理学院第一届学术咨询委员会成员

2018年9月21日

陕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人物评价

徐红星长期从事表面增强光谱和等离激元光子学(plasmonics)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单分子表面增强光谱和纳米全光网络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和系统性的工作。(北京大学评)

徐红星主要从事等离激元光子学、分子光谱和纳米光学研究,是表面增强光谱和等离激元光子学领域的国际著名科学家,在相关方向做出重要原创性成果。 (武汉大学评)

徐红星学术水平高,是纳米光学领域的国内顶级学者,在国际上也很有影响。加上他为人谦逊、善于合作,对高端人才很有吸引力。他作为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合理规划学科布局,打造国际一流学科。引领了纳米光学和等离激元光子学的学科发展,提升了学校和学院的国际影响力。(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刘昌教授)

参考资料

1.瑞典籍专家徐红星博士访问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

关键词:徐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