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叶虫化石(古地质年代的三叶虫遗体)
三叶虫化石是古地质年代三叶虫的遗体。也叫蝙蝠石、燕子石。三叶虫属海生无脊椎动物,主要营底栖生活,也有部分在泥沙中生活和漂浮生活,世界上已发现10000多种,我国已发现1000多种。因虫体背部为几丁质甲壳组成,易于保存为化石,又因背甲被两背沟纵为轴部,和左右对称两肋叶,故称三叶虫。自前至后可分为头、胸、尾三部分,该虫能终生阶段性脱壳,所以常见于头甲及尾甲分散保存为化石。沂蒙山区的三叶虫化石分布亦很广,费县、平邑县等地均有发现,但多发现于裸露的山体中,显燥,不易保存,多以石蜡作保护层。
中文名三叶虫化石
trilobite
蝙蝠石
动物界
节肢动物门
三叶虫纲
远古海洋从浅海到深海非常广
制砚
泰安大汶口,莱芜
1cm~1m
寒武纪
5.7亿年
相关发现
三叶虫是寒武纪标志性生物,目前已发现超过20000余种。最早的三叶虫出现在距今约5.2亿年前的寒武纪早期,在距今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大灭绝中灭绝。宜良红石崖虫化石发现于云南昆明附近寒武纪早期地层中,是世界上发现的第七种存有形态完整腿肢的三叶虫化石,也是继云南寒武纪澄江生物群中发现的中间型始莱德利基虫后,在中国发现的保存形态完整腿肢的第二种三叶虫。[1]
科学家在总结已知三叶虫软躯体信息的基础上,对保存精美触角和腿肢的宜良红石崖虫标本开展详细的解剖学研究,发现与其他三叶虫不同的是,宜良红石崖虫的外肢明显宽大,由三块板状叶片组成,其末端发育长刚毛。[2]
这种形态分异与现生甲壳类的双枝型附肢十分相似,而与以鲎为代表的螯肢类外肢明显退化的情况迥异。结合触角、头部分节等证据,支持了三叶虫和有颚类关系更近的说法,同时给螯肢类假说提出了更多需要解释的问题。
参考资料1.我国学者为三叶虫演化关系提供新证据·新华网
2.中国科学家发现寒武纪标志生物三叶虫的“现世亲属”·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