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中国当代男作家)
王蒙,男,中国当代作家、学者,河北南皮人,祖籍河北沧州,1934年10月15日生于北京。著有《青春万岁》等作品,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等职。
王蒙的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也由初期的热情、纯真趋于后来的清醒、冷峻,而且乐观向上、激情充沛,并在创作中进行不倦的探索和创新,成为当代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始终保持创作活力的作家之一。王蒙在国内首开新时期国内意识流小说创作先河,倡导作家学者化、学者作家化,掀起人文精神大讨论,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现代写作技巧的开拓者。
中文名王蒙
中国
民族汉族
北京
1934年10月15日
职业中国当代作家、学者
《青春万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等
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协名誉
人物经历
少年时期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王蒙生于北京。父亲河北省南皮县人,曾任教北京大学。母亲河北省沧州人,曾任教北京市某小学。王蒙的名字是其父的朋友何其芳根据法国小说《茶花女》中的主人公阿芒所建议的。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入北京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入私立平民中学学习,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
1948年10月至1950年05月,在北京河北中学学习时入党,成为共青团北京市工委干事,中央团校二期学员,同时开始文学创作。
1950年,从事青年团区委工作。
青年时期
1953年,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青春万岁》。
1955年,王蒙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小豆儿》,描写一位少先队员发现其舅舅(?)是国民党特务而告发的故事。
1956年,发表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描写一位新到某共青团团委工作的青年对官僚的领导不满。由于当时几乎没有任何作品可以表达共产党的干部也有阴暗面,该小说迅速引起轰动,并使王蒙于此年被划为“右派”。
打成右派
1958至1962年王蒙在北京郊区劳动。1961年成为“摘帽右派”。
1962年曾到北京师范学校任教一年。
1963年至1978年王蒙在新疆伊犁伊宁市和伊宁县下属巴彦岱镇巴彦岱公社二大队生活工作,在学习维吾尔语之后任汉语翻译,后任二大队副大队长。
文革之后
1978年王蒙调回作协北京分会。
1979年,被共产党平反。王蒙回京后第一篇短篇小说《说客盈门》描写一位厂长处罚了一个不努力工作的工人之后,该工人的许多亲友去游说该厂长的故事,讽刺了当时的“走后门”现象。其后王蒙撰写了多部小说、杂文,曾一时间成为中国文坛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1979年06月,担任北京市文联专业作家,中国作协北京分会副、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同年,发表中篇小说《布礼》;短篇小说《夜的眼》《表姐》。
1986年当选中共中央委员,任中国作协副、书记处书记。同年6月任文化部部长。
1986至1989年。期间任文化部部长。
2002年,担任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院长。
2005年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决定任命王蒙为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
2006年11月,第七次全国作代会后出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同年5月,王蒙参加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第十九届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先后作了《谈中华传统诗词》《语言的功能与陷阱》和《红楼梦中的政治》三场主题演讲。
2007年王蒙推荐郭敬明加入中国作协,引发争议。
2010年5月,王蒙受聘为中国传媒大学“名誉教授”,苏志武校长代表学校向王蒙教授颁发了聘书;5月22日,王蒙到绍兴文理学院风则江大讲堂讲课,并受聘为绍兴文理学院“名誉教授”,宋培基副书记代表学校向王蒙颁发了聘书并佩戴校徽。同年,出版《庄子的享受》、《老王系列》。同年,与郭敬明做客北京卫视一档名叫《书香北京》的节目,在夸郭敬明“聪明、谦和、语言好”后,又不客气地批评了“爱堆砌华丽辞藻”、“文章华而不实”等,最后还点了郭敬明的死穴:太做作。
2010年11月15日,荣登“2010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成为各界关注焦点。
2011年12月1日,王蒙接过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李健颁发的聘书,佩戴上校徽,正式成为文学院名誉院长和讲座教授。副校长黄泰岩主持聘任仪式。
2012年6月,出版《中国天机》。12月,王蒙受聘成为东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并做了题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华文化》主题演讲;12月20日,王蒙接受了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文化吉林》杂志主笔董喜阳的专访,题为《古稀王蒙:光荣与信仰》,并为《文化吉林》杂志题字。
2013年4月,79岁的老作家王蒙出席参加了在位于海口的海南国际会展中心的
第2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闭幕式。出版《这边风景》,其尘封四十年之作长达70万字的小说;5月,王蒙受聘成为伊犁师范学院客座教授。并做了题为《王蒙与伊犁》的主题演讲。10月15日,著名作家王蒙80大寿,在由人民出版社推出的《王蒙八十自述》一书中,首次提到,在2012年遭遇相伴60年的夫人去世之后,重新遇到新的爱情。还坦率地对外介绍自己的“新夫人”至资深知名记者、“美丽秀雅的单三娅女士”。
2014年5月1日,王蒙文学艺术馆在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落成并开馆。11月17日,在著名作家路遥逝世22周年纪念日,包括王蒙在内许多名家名作被指是“不够资格”获得将于12月3日路遥生日时公布最终结果的以路遥名字命名的民间文学奖“路遥文学奖”。王蒙的晚年长篇作品《闷与狂》,在路遥文学奖的评委中却遭遇了冷遇。
2015年1月6日,王蒙受聘为三沙市首批5名政府顾问之一。
主要贡献
“人民艺术家”王蒙——一位与新中国共同成长起来的作家,见证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之路。以辉煌的创作实绩和多方面的工作,参与并推动了中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
从少年到耄耋,从中学生党员到新中国的文化部长,那颗“少年布尔什维克”的初心始终在王蒙的胸中跃动。
1948年,年仅14岁的王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以一名“少年布尔什维克”的身份参加革命活动。
“新中国成立对王蒙的意义非常大,那是完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和世界。王蒙亲眼看见旧中国和旧社会是怎样分崩离析的,到处是危机,百姓没法生活下去。”
王蒙激动地说,新中国像朝阳一样,有诸多的可能性和期待;在革命战争胜利凯歌声中建立起来,社会焕然一新。
“新中国的成立、发展、建设是王蒙一生的经历,也是创作的主题,王蒙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新中国的命运也是自己的命运。
王蒙的文学创作与新中国的行进步履紧紧相连。
从上世纪50年代的《青春万岁》《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到改革开放后的《蝴蝶》《布礼》《活动变人形》等,到进入新世纪后的《这边风景》及“季节”系列长篇小说……王蒙始终敏锐地捕捉着时代的脉搏,关注现实、反映现实。王蒙的作品清晰描绘了新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社会生活变迁,深刻剖析人们的内心世界。
在67年的文学创作历程中,王蒙创作了1800多万字文学作品,出版近百部小说、散文、诗歌和学术著作,作品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国际上出版,获得过茅盾文学奖等国家级文学大奖和多项国际性文学大奖,显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高度。
王蒙的文学创作横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各个时期,与时代、现实相呼应:
1953年,王蒙以长篇小说《青春万岁》开启了自己的创作生涯,刻画了新中国新一代青年人积极明朗、热情洋溢的精神风貌;
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显示出对现实问题的关切和思考,以及在选材立意上的新意和勇气;
依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新疆生活劳动的丰富经历,王蒙创作的长篇小说《这边风景》生动表现了多民族共同生活的火热图景,并于2015年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小说《表姐》《布礼》《蝴蝶》《杂色》等,显示出王蒙对历史与人生的回顾和思考,在新时期之初的文学图景中十分具有代表性。
此外,王蒙在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不断创新探索。《春之声》《夜的眼》等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意识流”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来劲》等作品以戏谑夸张的叙述风格,显示出极富勇气的创新激情。
“王蒙既是中国当代主流文学思潮的引领人物,也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面镜子。”有人这样评价。
谈及自己取得的文学成就,王蒙认为主要在于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以及丰富的人生阅历。
获奖荣誉
1978年,发表短篇小说《队长书记野猫和半截筷的故事》、《最宝贵的》(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79年,短篇小说《歌神》《友人如姻》《悠悠寸草心》(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夜的眼》《表姐》。出版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81年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最喜爱的十本书之一,并于1986年获人民文学奖);
1980年,发表中篇小说《蝴蝶》();短篇小说《说客盈门》《买买提处长轶事》《春之声》(获1980年全图优秀短篇小说奖)《风筝飘带》(获短篇小说北京文学奖);
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相见时难》(获全国第二届1981-1982中篇小说奖);
1983年,发表中篇小说《风息浪止》《淡灰色的眼珠》《虚掩的土屋小院》;短篇小说《青龙潭》《黄杨树根之死》《木箱深处的紫绸花服》《哦,穆罕默德·阿麦德》《好汉子伊斯麻尔》《葡萄的精灵》(获第一届1983-1984短篇小说百花奖);创作谈《漫话文学创作特性探讨中的一些思想方法问题》(获首届上海文学奖);
1984年,综论《对于现实生活的反映、反应和呼唤》(获《光明日报》优秀理论文章一等奖);散文《塔什干晨雨》、《访苏心潮》(获全国第三届1984-1985报告文学奖);
1986年,发表中篇小说《名医梁有志传奇》(获全国传奇文学奖,并被《中篇小说选刊》评为优秀中篇小说);
1989年,发表短篇小说《坚硬的稀粥》(获第四届1989—1990短篇小说百花奖)、《初春回旋曲》《神鸟》《纸海勾沉至尹薇薇》(获第四届1988—1990《十月》文学奖);
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2010年11月15日,登上“2010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成为各界关注焦点;
2014年,获第二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中“杰出短篇小说作家奖”;
2015年8月16日,80岁的王蒙首次获得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是《这边风景》;
2018年12月12日,文萃钱塘—弄潮杯2018年度人民文学奖颁奖典礼暨第二届杭州钱塘江文化节闭幕式在浙江杭州举行。王蒙被授予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贡献奖;
2019年8月,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
2019年9月17日,国家签署令,授予王蒙“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
人物活动
2017年12月,参与并主讲第二十一次长安街读书会:中华文化世界自信。
人物事件
2016年12月20日,在“汉语盘点2016”仪式上,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炮轰”网络上的一些流行词语。直言“有些词让王蒙特别的反感,比如‘小鲜肉’,哪怕直接谈对性的欲望都比谈‘小鲜肉’好听,可是没有权利,也不能制止这些词。
人物评价
王蒙小说创作中大量运用抒情笔法,使某些章节段落更近似诗歌和散文,抒发了那个特殊年代赋予青年人的热情。小说里的人物象当年生活里的中学生一样天真可爱,她们有着各自独特的性情、爱好,心中燃烧着爱党、爱祖国、为社会主义事业献身的青春热情。小说为解放初期的中学生活留下了一份真实生动的写照,反映了党的阳光雨露和社会主义文艺的乳汁怎样哺育了一代人的成长,在他们稚嫩的胸膛里播下了真理的种子。在青春文学领域,王蒙起到了开辟性的作用,具有标杆旗帜风向标性质。(搜狐网评)
王蒙在国内首开新时期国内创作先河,倡导作家学者化、学者作家化,掀起人文精神大讨论,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现代写作技巧的开拓者。王蒙的主要文学成就是从改革开放后的伤痕文学开始,直到上世纪末的创作时期。(《烟台晚报》评)
王蒙是一个丰富的,复杂的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是综合性的,不单是小说方面,还有诗歌散文,比较文学以及古典文学研究,表现在齐头并进的多个方面及前沿地带。他作为前辈给我的突出感觉是学习,这看上去是一个简单的词,但其实不然。贾平凹在一个场合说过:我是一个农民。王蒙就说如果任何人都给自己一个定义的话,我想我自己是一个学生,这句话对我的印象特别深刻,让我对他充满敬意,因为这绝不是虚假的谦虚。这要比他说自己是一个学者来得真切。历经苦难后永不言败的激情、活力、情感、智慧、燃烧,这些词用在他身上并不过分,这些都是令人感佩的。(中国作家协会、当代作家铁凝评)
用一个词来形容王蒙的创作道路就是“风雨兼程”,他是新时期最活跃的、始终处在生长攀登状态的一个代表,这是作为作家最了不起的一件事情。他的创作在内容上,既有一种触动感情的自由抒发,也有对文学创作道路上的思考。从对王蒙文学研究中,我们可以派生出不同的切入点。(中国作家协会副、当代作家张炜评)
王蒙作品中最让人着迷的地方就是通过文字透露出来的文学内涵和语言感受。文学的内涵或许需要对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和人物苦难的理解,而他的小说在语言上则有一种震撼力,就好像集束炸弹轰炸带给人的感觉。(当代作家周大新评)
讨论王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他是如此复杂的一个人,光看他的称谓就有着许多的不可思议,既是作家,又当过官,甚至还当过生产队的队长。(河南作家张宇评)
参考资料1.王蒙·共产党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