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左旗(内蒙古赤峰市下辖旗)

巴林左旗内蒙古赤峰市下辖旗

巴林左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北部,大兴安岭山脉向西南延伸处,西辽河支流乌尔吉伦河中上游地段,内蒙古高原向东北平原的过渡地带上。地理坐标为东经118°44′—119°48′,北纬43°—48°48′之间。东与阿鲁科尔沁旗为邻,西南两面与巴林右旗接壤,北与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交界。

总面积6644平方公里,辖11个苏木乡镇、2个街道,165个嘎查村,总人口36万,由蒙、汉、回、满等16个民族构成,是一个农牧林矿结合的经济区,也是全区31个国家级贫困旗之一。

巴林左旗是富河文化、契丹辽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国家确认的文物大旗(县),目前已发现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各类文化遗存818处。

2020年,巴林左旗地区生产总值完成了124.2亿元。

中文名

巴林左旗

外文名

Ba Lin Zuo Qi

别名

左旗

行政区划代码

150422

行政区类别

所属地区

内蒙古赤峰市

地理位置

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赤峰市北部

面积

6713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

7个镇、2个乡、2个苏木、2个街道

政府驻地

林东镇

气候条件

中温带半干旱气候

著名景点

辽上京遗址、南北二塔、召庙石窟、辽上京博物馆

机场

巴林左旗上京通用机场

火车站

林东站

车牌代码

蒙D

邮编区码

025450

电话区码

0476

地方方言

汉语,蒙古语

地区生产总值

124.2亿元(2020年)

人口

277522人(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

历史沿革

巴林左旗是"富河文化"的发祥地,大约五千余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十世纪,契丹建立辽,在此建都--上京临潢府,一时成为辽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清顺治五年(1648年)建旗,隶属昭乌达盟。民国时期属热河特别区,解放后复属昭乌达盟,曾为昭乌达盟所在地,1983年撤盟改市制,改属赤峰市。

唐朝以前

新石器时期,有远古先民创造的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夏商以降至战国,为山戎、东胡地。汉至西晋,为乌桓、鲜卑地。十六国迄隋,先后为契丹及库莫奚地。

唐朝时期

唐贞观二年(628年),契丹举部降唐,本地属契丹大贺氏部落联盟。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以大贺氏8部为基础设立10州,并置松漠都督府(今西拉木伦河北岸林西县樱桃沟古城址),本地隶属之。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松漠都督李尽忠叛唐自立,松漠都督府遂废,此后本地属突厥。开元三年(715年),契丹首领李失活率部归唐,唐于翌年复置松漠都督府,本地隶属松漠都督府,总辖于营州东夷都护府。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契丹大贺氏部落联盟瓦解,契丹贵族涅里(又作泥里或雅里,耶律阿保机七代祖)重建遥辇氏部落联盟,本地为涅里亲领的迭剌大部,仍隶于松漠都督府。天宝十四年(755年),唐朝发生“安史之乱”,此后本地辖于回纥汗国近百年。回纥汗国被黠戛斯推翻后,于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契丹遥辇氏部落联盟在其首领屈戌的率领下重归于唐,唐视契丹为属国,承认屈戌可汗地位,授以“奉国契丹之印”。当时本地称“西楼”,为契丹“总知军国事”的于越王所在地。

辽朝时期

本旗为辽上京临潢府所在地。唐天佑四年(907年),总管契丹部落联盟兵马大权的于越王耶律阿保机,经过部落选举的仪式取代了遥辇氏世为契丹可汗的地位,于正月庚寅在本地即皇帝位,是为辽朝开国之始。辽朝在本地的行政建置有京、府、州、县四级:

上京:为辽朝首都,位于今林东镇南故城。始建于辽太祖神册三年(918年),初称皇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更名为上京,并置临潢府。

临潢府:为上京道之治所,设于上京皇城内,领36500户,辖府、州军、城25,统县10,其中1州、1城、10县在本旗境。临潢府直属10县为属人之制,无辖域,治所均设在京城之内,县民布于京城四周。

临潢县:治所在上京皇城内,县民散居潢水之北,其地宜植,以燕、蓟汉人俘户置。

长泰县:治所在上京皇城内,县民多为渤海人,居京西北与汉人杂处。

定霸县:治所在上京汉城内,县民为渤海人,与汉人杂处,分地耕种。

保和县:治所在上京汉城内,县民为渤海人,散居京南。

潞县:治所在上京汉城内,县民为燕蓟汉人,与渤海人杂处,布于京东。

易俗县:治所在上京汉城内,县民为辽东渤海人,居于京北。

迁辽县:治所在上京汉城内,县民为辽东诸县渤海人,多为渤海王兵勇家属,居于上京东北。

渤海县:以辽阳叛民徙置。

兴仁县:治所在上京汉城内,县民不详。

宣化县:治所在上京汉城内,县民本为辽东神化县徙民,统和八年(990年)又实以诸宫提辖司人户,隶于彰愍宫。

以上10县徙置民户时间不等,建县时间同在圣宗开泰二年(1013年)四月。

祖州:天成军,上节度。原为辽太祖四代先人出生地,建城后号曰祖州,是为太祖奉陵邑,位于上京西50里,遗址在今石房子林场后山。祖州直属长霸、咸宁二县。

长霸县:以龙州长平县民徙置。

咸宁县:以辽阳长宁县民徙置。州东南20里有辽太祖伯父于越王述鲁的私城。

金朝时期

本旗为临潢府路之治所。金初沿袭辽制,本地仍称上京临潢府。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金都会宁府建号上京,本地改称北京临潢府,置北京路都转运司于此。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改北京为临潢府路,以北京路都转运司为临潢府路转运司,寻罢。从此本地免去京号。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建中都于燕京,为置陪都,以大定府(即辽之中京)为北京,于本地置临潢府路提刑司,掌管一方刑狱事。同时改临潢府总管为府尹,仍兼本路兵马都总管。临潢府隶于北京路,领5县、37堡。5县为:临潢县,“倚,有金粟河”。长泰县,“有立列只山,其北千余里有龙驹河,国言曰喝必刺,有撒里葛老睹地”。卢川县,章宗承安二年(1197年)以黑河铺升,原隶全州,后复来属,有潢河。宁塞县,泰和元年(1201年)五月置,有滑河。长宁县,辽永州永昌军故名,太祖天辅七年(1123年),尝置节度使,熙宗皇统三年(1143年),废州来属。

元朝时期

本旗为特薛禅后裔世袭领地,先属应昌府路,后属全宁路,隶于中书省。特薛禅为弘吉剌氏,是元朝的功臣国戚。元太祖九年(1214年),成吉思汗在迭蔑可儿驻夏时,将西起今锡林郭勒盟南之阿巴哈纳尔,南达落马河(赤峰)东接扎鲁特,北至兴安岭南段的大片土地,分封给特薛禅之子按陈、火忽、册那颜等,本旗为特薛禅次子火忽领地。火忽一系长子在西域为将,次子无王封,其族众及所分农土皆由特薛禅长子按陈一系统领。按陈于太宗四年(1232年)由窝阔台汗赐银印封为河西王,命其统国族(指弘吉剌惕部众)。火忽族众隶属之。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应昌府升为应昌路,由按陈之孙济宁王管领,本地隶属之,为济宁王分地。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全宁府升为全宁路,由按陈之曾孙鲁王碉阿不剌管领,本地改隶为鲁王分地。顺帝至正初(1341年),应昌、全宁2路具罢,本地改隶鲁王马某沙王傅府。至正十四年(1354年),复置应昌、全宁2路,本地仍隶于全宁路,为鲁王分地。

明朝时期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四月,明朝于鲁王故地置全宁卫,以降人故元知院捏怯来为指挥使,本地隶属之。永乐元年废。永乐后本地改属泰宁卫,隶于奴儿干都司。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明朝设置的泰宁、福余、朵颜三卫(称兀良哈三卫)为北元所破,属于喀尔喀万户内五鄂托克之一的巴林部兼并了泰宁卫,此后本地隶属北元巴林部,为兀良哈北境。

清朝时期

后金天聪二年(1628年),巴林部脱离北元归附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后金在硕翁科尔地方,为已归附的蒙古诸部划定牧地,始将巴林部划定在今巴林左右二旗及林西县的地面上。崇德元年(1636年)九月,巴林部被编成两个牛录旗,由巴林台吉阿玉石和满珠习礼分领,本地属满珠习礼旗。旗下辖牛录17个(约三个半甲喇),有兵丁5100人(其中甲士360人),共880户。顺治五年(1648年),又在牛录旗的基础上将巴林部编为巴林2旗,本地为巴林左翼旗,下辖16佐,隶于昭乌达盟。是为本地建旗之始。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清政府置乌兰哈达厅,本旗隶属之。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升热河厅为承德府,改乌兰哈达厅为赤峰县,本地汉民隶属赤峰县。

民国时期

民国初年沿袭清末建置。民国12年(1923年),热河巴林垦务局林东垦务分局设立,本旗开始大量放垦蒙荒。随着巴林2旗汉族人口的逐年增多,遂有建县之举。1925年,于本旗贝子庙建立林东设治局,代行县政,隶于热河特别区。1932年8月,林东设治局正式升为林东县。自此,本地实行“属人主义”的旗县并存体制,旗辖原巴林左翼旗未垦之地,仍隶昭乌达盟;县辖巴林左右2旗全境,隶属热河省。

1933年3月1日,日本侵占林东,本地沦陷。同年7月,撤销林东县,废除蒙旗札萨克制度,建立伪巴林左翼旗公署,隶于伪满兴安西分省(1934年11月改称兴安西省)。1943年10月1日,伪满洲国并兴安各省为兴安总省,本旗伪旗公署隶属之。

1945年8月10日,日本侵略者败逃,伪旗公署垮台。13日,由林东地区上层人士和子章、马真吾等人组建了林东维持会,维护地方治安。

1945年12月1日,撤销林东维持会,由和子章组建了地方临时行政机构巴林左翼旗政府。1946年6月1日,中共热北地委于本旗建立第一个人民政权——林东行政委员会,和旗政府同属于热河省昭乌达盟行政委员会。1947年11月25日,林东行政委员会与巴林左翼旗政府合并,改称巴林左翼旗政府,隶属于热河省昭乌达盟政府。

1949年5月1日,巴林左翼旗随昭乌达盟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共和国时期

1954年3月,巴林左翼旗人民政府改称巴林左旗人民委员会。

1968年2月,成立巴林左旗革命委员会。

1969年7月1日,巴林左旗随昭乌达盟划归辽宁省。1979年7月1日,巴林左旗随昭乌达盟重新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1981年7月,撤销巴林左旗革命委员会,恢复巴林左旗人民政府名称。

1983年10月,实行市管县行政体制,昭乌达盟改为赤峰市,巴林左旗隶属之。至今。

行政区划

截至2020年6月,巴林左旗下辖2个街道、7个镇、2个乡、2个苏木:林东西城街道、林东东城街道、林东镇、隆昌镇、十三敖包镇、碧流台镇、富河镇、白音勿拉镇、哈拉哈达镇、三山乡、花加拉嘎乡、查干哈达苏木、乌兰达坝苏木。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巴林左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北部,大兴安岭山脉向西南延伸处,西辽河支流乌尔吉伦河中上游地段,内蒙古高原向东北平原的过渡地带上。地理坐标为东经118°44′-119°48′,北纬43°-48°48′之间。东与阿鲁科尔沁旗为邻,西南两面与巴林右旗接壤,北与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交界。总面积6644平方公里。[4]

气候特征

巴林左旗属中温带半干旱气候。四季分别,年平均气温5.3℃,无霜期为110天至130天;平均日照时数在3000小时左右,南部略多于北部;年平均降水量为400毫米左右,年平均风速为3--4米/秒。

水文特征

巴林左旗属辽河流域,境内最大的河流为乌力吉木仁河,流经6个苏木、乡、镇,旗内河长达174.91km,有浩尔吐河、乌兰坝河、干支嘎河、乌兰白旗河、查干白旗河、沙里河六条支流在巴林左旗境内汇入。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2条,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6条。

矿产资源

巴林左旗矿产资源丰富。截至2007年,境内已发现各类矿产地130多处,其中工业矿床5个,矿点80多个,矿化点50多个,集中分布在岩浆活动频繁的北部基岩出露区。已发现矿种有30多种,主要有铅、锌、铜、锡等有色金属,金、银等贵重金属,铁、锰等黑色金属和叶腊石、珍珠岩、花岗岩等非金属。这些矿产主要分布在我旗白音诺尔镇、碧流台镇、富河镇、哈拉哈达镇、乌兰达坝苏木等境内。其中,已探明的有色金属储量分别为铅、锌矿石量4687.981万吨,现保有铅锌矿石量2656.498万吨,铜矿石量44.983万屯,银1400吨,黑色金属铁1618.7万吨,硫铁矿7300万吨,石灰石贮量1亿吨以上,硅灰石贮量在80.28万吨以下,还有陶土、萤石、沸石、水晶等非金属资源。 

农畜资源

截至2007年,巴林左旗有耕地155万亩,适宜种植玉米、小麦、大豆、谷子、高粱、烟叶等农作物110多种;可种植白菜、芹菜、韭菜等80多种蔬菜。大葱、大蒜、杂粮、杂豆、笤帚苗、线麻、土豆在毗邻地区有很高的声誉。其中,笤帚苗种植是巴林左旗的特色种植业,十三敖包镇已经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笤帚苗集散地。

全旗有林地面积305万亩,森林覆被率达30.7%,主要树种有油松、落叶松、蒙古野果(123苹果)、山杏及速生丰产用材林等40多种。人工栽植的2万亩落叶松是自治区最大的人工落叶松林。全旗山杏林面积132万亩,其中结实面积80万亩,年产山杏核500万公斤以上,是全国重点山杏核产区之一。

全旗现有草牧场面积484万亩,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饲草资源。全旗年产优质绵羊毛230吨、山羊绒100多吨,是东北地区较大的绒毛、皮张集散地。全旗年加工皮张50多万张,商品肉7256吨。旗内以东源羊绒制品有限公司、东鼎绒毛制品公司和鄂尔多斯集团左旗原料公司为代表的绒毛产品加工和购销企业发展前景良好。巴林左旗马鹿资源丰富,拥有东北最大的养鹿场——乌兰坝林场鹿场和石棚沟林场鹿场,全旗马鹿现存栏达4600多只,以内蒙古健元鹿业集团和林源鹿业公司为龙头的马鹿养殖及鹿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全旗的特色产业之一,鹿产品深加工和马鹿饲养繁殖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11] 

水利资源

全旗地表水资源量为2.0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76亿立方米。全旗有中型水库1座,库容7175万立方米;小型水库5座,总库容为500万立方米;小塘坝工程5个;中小灌区43条;机井3761眼,其中:农业灌溉机井3442眼,生活机井235眼,工业企业用水机井84眼。

巴林左旗

历史文化

巴林左旗

巴林左旗有十分丰富的自然景观,景色奇特,旅游观光价值较高。主要景点区有七锅山冰臼群、洞山果园风景区、沙那水库风景区、乌兰坝十八罗汉奇峰异石风景区和石棚沟石龙山风景区等十余处。其中位于召庙真寂之寺的七锅山冰臼群已被权威学者确定为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大冰臼群,其规模之大,群体之多,分布之广,类型之全,属国内外罕见,堪称“世界奇观”;乌兰坝林场和石棚沟林场、林木葱郁、景观奇异吸引众多游人前去观光旅游。

巴林左旗是富河文化、辽文化的发祥地,现存辽上京临潢府、辽祖陵、桃石山石窟等多种遗址。其中上京临潢府、真寂之寺、祖州祖陵遗址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单位。1997年发现的堪称“世界奇观”的古冰川遗迹——冰臼群,更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文化,是集科研、旅游于一体的自然景观。巴林左旗北部的乌兰达远见卓识、米力图坝、黑力黑坝、沙那水库、洞山果园等地的奇山异峰、花草树木是旅游及盛夏避暑的好地方。

人口民族

2000年,巴林左旗辖5个镇、15个乡、3个苏木,4个镇、3个苏木、16个乡,11个居民区、31个嘎查,238个村。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旗总人口332550人,其中各乡镇苏木人口(人):林东镇 43379、隆昌镇 18230、丰水山镇14988、杨家营子镇 17372、白音诺尔镇 7995、乌兰达坝苏木 5773、白音乌拉苏木 5181、查干哈达苏木 5425、福山地乡 12456、毛宝力格乡 9498、白音敖包乡 16629、白音沟乡 12755、野猪沟乡 7339、哈达英格乡 16158、哈拉哈达乡 15317、罕吐柏乡 10888、十三敖包乡 19953、花加拉嘎乡 18307、宝力罕吐乡 11025、碧流台乡 21534、四方城乡 7979、浩尔吐乡 22907、三山乡 11545。居住着汉、蒙古、回、满、朝鲜、达斡尔、俄罗斯、白、黎、锡伯、维吾尔、壮、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

2001年,撤销福山地乡、宝力罕吐乡、罕吐伯乡,将三乡并入林东镇,撤销四方城乡、碧流台乡,设置碧流台镇。2002年末,全旗总人口35.9万人。

2006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各镇、苏木的人口分布:林东镇总人口114400人;碧流台镇总人口52500人;隆昌镇总人口46900人;十三敖包镇总人口57500人;白音诺尔镇总人口17000人;富河镇总人口17500人;哈拉哈达镇总人口17100人;乌兰达坝苏木总人口17700人;查干哈达苏木总人口15700人。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巴林左旗常住人口为277522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巴林左旗实现生产总值83.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4.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6.74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41.08亿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增加值25.66亿元,增长12.8%。按户籍人口计算,全旗人均生产总值23365元,增长15.7%。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1.0:46.8:32.2调整到20.1:49.2:30.7。从增长情况看,第二产业增速达到19.8%,分别高于第一、三产业13和7个百分点,居三产业之首。从拉动情况看,在生产总值增长14.8%中,第二产业拉动9.3个百分点,分别高于第一、三产业8和5个百分点,成为推动全旗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2011年末全旗从业人员20.93万人,增长1.2%。其中,单位从业人员2.26万人,下降0.05%;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3.88万人,增长1.1%;乡村从业人员14.79万人,增长1.4%。2011年开办创业培训班17期,培训学员502人。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373人。新增就业人数113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7%。 

2019年,巴林左旗全旗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9.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4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3.3亿元,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0303元和11341元。[5] 

第一产业

2011年,巴林左旗农作物播种面积160.2万亩,增长0.03%。其中粮食作物面积146.8万亩,下降1.25%;油料面积4.2万亩,增长3.9%;甜菜面积1.1万亩,增长42.6%;蔬菜面积3.2万亩,增长0.75%。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中,谷物面积109.9万亩,增长9.1%;豆类面积25.7万亩,下降18.7%;薯类面积11.2万亩,下降31.3%。巴林左旗粮食总产量6.0亿斤,增长15.4%。其中谷物产量4.79亿斤,增长17.5%;豆类产量2.18亿斤,增长83.1%;薯类(折粮)产量0.99亿斤,下降1.3%。

6月末家畜存栏174.5万头只,下降1.6%。其中大牲畜23.5万头,增长14.8%;小牲畜125.8万只,下降4.5%;生猪25.2万口,增长0.03%。在大牲畜存栏中,牛存栏9.2万头,增长13.2%;驴存栏10.4万头,增长18.8%。在效益指标中,总增率33.7%,出栏率43.9%,良改率98.7%。6月末家畜存栏中,能繁殖母畜69.66万头只,占家畜存栏的39.9%。2011年肉类总产量2.35万吨。其中猪肉产量1.12万吨,牛肉产量0.27万吨,羊肉产量0.72万吨。禽蛋产量5681吨,牛奶产量2756吨。

2011年完成人工造林合格面积21.5万亩。山杏林面积156万亩,结实面积90万亩。山杏核产量800万斤。 

第二产业

2011年,巴林左旗全部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3.52亿元,增长17.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1.3%。主要产品产量:铅精矿含铅量1.18万吨,锌精矿含锌量6.07万吨,铁精粉40.1万吨,叶腊石15.56万吨,供电量3.71亿千瓦时。巴林左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2.12亿元。巴林左旗建筑业实现增加值7.56亿元,增长29.9%。

第三产业

2011年巴林左旗公路货运量103.9万吨,增长4.0%,货运周转量6651.25万吨公里,增长3.6%;公路客运量229.3万人次,增长2.4%,客运周转量12755.3万人公里,增长1.0%。

2011年完成邮电通讯业务总量1.25亿元。巴林左旗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45450门。固定电话用户34450户。计算机宽带网用户12381户。巴林左旗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亿元,增长6.7%。 

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42亿元,增长16.2%。按销售地域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7.28亿元,增长16.3%;农村消费品零售额7.14亿元,增长15.7%。社会消费品商品销售总额49.81亿元,增长22.1%。其中批发业22.65亿元,增长26.9%;零售业23.75亿元,增长18.0%;住宿业0.93亿元,增长23.6%;餐饮业2.48亿元,增长19.7%。

2011年年末巴林左旗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9.04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9.73亿元,比上年增长23.7%。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7.52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4.09亿元,比上年增长12.3%。

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2011年巴林左旗举办各类适用技术培训班271期,接受培训的农牧民达6万人次。2011年签定自治区级以上科技成果1项,发明专利2项,年内签订技术合同12项。

教育事业

2011年巴林左旗普通高中在校学生8206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7667人;初中在校学生13829人;小学在校学生21520人。初中入学率98.25%;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普通初中辍学率1.75%,小学学生辍学率为0。高考本科上线率54.4%。2011年中小学校计算机拥有量2114台,图书藏量73.85万册,电子图书藏量1823GB。 

文化事业

2011年巴林左旗组织开展了元宵节灯展、交谊舞大赛、新春秧歌会演、元宵节书画笔会等春节文化活动。旗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免费向公众开放,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成果。博物馆2011年共接待观众2万多人次。图书馆被列为“全区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示点单位之一,录入数据3000余条。组织各类科教兴农活动11次,赠送农村书刊3850册,受益农牧民2万多人。旗乌兰牧骑创作并演出了舞蹈《契丹鼓韵》和《上京连着丝绸路》。《契丹鼓韵》获自治区文化厅颁布的创作二等奖、表演三等奖。2011年接待性演出96场;下乡演出101场。

医疗事业

2011年末巴林左旗拥有乡级卫生机构22个,旗直属医疗机构6个。年末医疗卫生机构拥有病床938张,其中,农村牧区拥有病床430张。巴林左旗拥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106人,其中执业医师340人。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工作进展顺利,自愿参加农牧民27.5万人,常住人口参合率98%。503人获得国家计划生育奖励扶助。

体育事业

2011年巴林左旗共组织中国象棋、乒乓球、网球双打、千人长跑、老年门球、老年健身操、太极拳(剑)、地掷球、中小学生排球、篮球等大中小型体育竞赛二十四项。参加市级组织的职工乒乓球、桥牌、第二届赤峰市残疾人运动会、篮球、网球比赛五次。 

社会保障

2011年末巴林左旗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529张,收养482人,发放救助金148万元。分散供养五保老人1308人,发放救助金288万元。社会救助工作进一步加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6420人,发放救助金2556万元;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19000人,发放救助金3183万元。退伍军人的生活和就业得到妥善安置。

脱离贫困

2020年2月24日,巴林左旗贫困人口综合发生率低于3%,漏评率和错退率均低于2%,群众综合认可度高于90%,农村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显著提升,脱贫长效机制完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已达到贫困县退出标准,将按程序退出贫困县序列。 

乡村振兴

2021年8月27日,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乡村振兴局确定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6]

交通

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达,23个乡苏木镇压,268个村嘎查村村通车,303国道和集通铁路贯穿左旗境内。左旗已成为赤峰市北部通往各地的交通枢纽。

风景名胜

乌兰坝森林旅游风景区

乌兰坝旅游风景区距巴林左旗林东镇90公里,属大兴安岭西南山麓余脉,因生态资源良好,形成巴林左旗生态的一道自然屏障,这里有内蒙古最大的马鹿养殖基地,共有马鹿3000多头,人工林4.7万亩,自然林80万亩,是自然观光旅游的良好去处,景点有十八罗汉山、道士炼丹、林海一柱、双龟恋、企鹅石、骆驼峰等。乌兰坝旅游风景区集吃、住、娱于一体,来此旅游,使人真正有回归大自然的感受。

辽“真寂之寺”

辽代石窟“真寂之寺”即林东后召庙石窟寺。其寺位于辽上京南15公里的山谷中。石窟开凿在桃石山东南面陡壁上,分中、南、北三窟。窟前是清代续建的喇嘛庙“善福寺”。中窟眉额刻“真寂之寺”四个大字,当为辽代开凿石窟的题名。“真寂”二字与中中窟内释迦牟尼“圆寂”之意相合。窟内释迦卧佛像周围有佛弟子像若干,做悲哀状。窟壁有千佛像百余尊,形象各异,南窟雕像中间为佛,骑狮子和象的文殊、普贤二菩萨分列两边,又有供养人服侍,窟门口有金刚力士像。北窟分内外两室,外室雕像同于南窟,内室造像均为浮雕,有佛、弟子和供养人,两侧刻有胡服装束力士像一对,颇具特色。 桃石山谷口两侧缘石壁立有两尊金刚力士浮雕,十分生动,一东一西,各自把定金刚杵,足踏耐熏二鬼,另在岩壁和巨石之上多有清代阳刻梵文:“六字真言”。 “真寂之寺”附近的山谷中还有石窟若干,其中有辽史所记弘福寺及开化寺遗址,诸多迹象表明这里是辽、清两代弘扬佛法的对地。

石窟前砖木结构喇嘛庙的存在,又使辽代石窟与清代佛殿跨跃时间的差异连在了一起。

真寂之寺及桃石山同南面重要的第四纪冰川遗址“七锅山”遥相呼应,构成了人文与自然和谐的景观。

参考资料--1--

2.巴林左旗简介·赤峰市巴林左旗人民政府

3.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赤峰市巴林左旗人民政府

4.巴林左旗气候背景分析·中国天气

5.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赤峰市巴林左旗人民政府

关键词:巴林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