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的军团(2004年金铁木执导的纪录片)

复活的军团2004年金铁木执导的纪录片

《复活的军团》是由金铁木执导,该剧以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为依托,借鉴故事片的表现形式,层层揭示秦军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的历史真相。于2004年春节期间在中央电视台首播的的6集历史纪录片。2004年9月,获得第22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长篇电视纪录片奖及最佳编导奖。

中文名

复活的军团

发行公司

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

导演

金铁木

编剧

金铁木

制片人

廖烨

英文名

An Army Reborn

类别

战争,历史

全部集数

6集

每集长度

30分钟

首播时间

2004年

制片地点

中国内地

所获奖项

第22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长篇电视纪录片奖

第22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电视纪录片最佳编导奖

顾问

袁仲一、李学勤、张仲立、吴永祺、白建刚、董亚魏

总策划

程宏、薛继军

艺术指导

薛继军

制片人

廖烨

导演

金铁木

副导演

李慧兴、蔡学亮、陈晓琪、王新源

编剧

金铁木

摄影

吴立晓

摄影助理

张丰伟、王智

美术

郝艺

道具

窦振庄

服装

张德仲

化妆

赵凤玲

置景

李世国

照明

田继昌、李继刚

剪辑

李慧兴

作曲

戚小源

录音

丁维芬

解说

李易

制片主任

陈阿根

制片

刘振才、许培镛、刘志雄

监制

任振华、薛继军

总监制

王庚年、万迪基

幕后花絮

按照导演金铁木的要求,骑兵营的战士们在拍摄中必须全程无鞍镫骑马,仅仅一天时间,屁股就全破了。从第二天开始,金铁木就成了“人民公敌”,得了个“魔鬼”的绰号。

人们都认为站在战车上的演员是最“舒坦”和风光的,金铁木一次拍得兴起,亲自上阵扮演车兵。草原从远处看是一马平川,但实际上地面上到处都是石头,草原上的烈马又使高速奔驰的战车难以驾驭,金铁木的战车就在下坡的时候撞上了一块石头。多亏来自康西草原的驾车人经验丰富,才控制住了即将翻覆的战车。

考古人员在兵马俑坑发现了接近7米的长矛,这很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刺杀兵器。在拍摄秦军方阵挺进战场的时候,起初没有战士能够扛得动长矛,这甚至让金铁木对古代兵器记录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但经过一周训练后,战士们就能够熟练操作长矛了。

发行信息

2004年春节期间,《复活的军团》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首播,取得了接近2%的收视率,其后应观众的要求在一年之内又重播数次。该片又通过美国国家地理频道销售到了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上的主流电视网络陆续播出。2004年9月,导演金铁木撰写的《复活的军团》配套图书《帝国军团——秦军秘史》由中华书局出版。

获奖记录

奖项名称

获奖方

获奖情况

第22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长篇电视纪录片奖

《复活的军团》

获奖

第22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电视纪录片最佳编导奖

金铁木

获奖

作品评价

《复活的军团》是中国纪录片从传统纪实模式走向客观与主观有机结合的新模式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代表之作。作品中对“情景再现”和电脑三维动画的恰当运用使纪录片展现出一种整体的“真实美”,它们不但没有使观众在文本解读上“误入歧途”,反而帮助观众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真实,并更好地理解之。《复活的军团》重新定义了纪录片的“纪实”与“真实”,在创作理念上是对纪录片“纪录”的一次深度拓展[6]。(《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王瑞林评)

在《复活的军团》中,从“喜”这个典型人物切入,引出他所在的秦国和秦国的百万大军、兵役制度,以及军队的粮食供应问题。粮食问题在片中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值得肯定的是,编导并没有采取平铺直叙的方式,而是采取提出问题的方式,用探谜、设置悬念的手段承上启下,以此完成片子的过渡。

《复活的军团》在解说与采访的衔接上也有欠顺畅之处。比如在中国最早的已知战地家信那一段故事中,创作者的解说和对专家的采访,其内容是一样的。如此处理只会告诉观众两层含义:将观众的理解能力看得太低;用重复的内容拖延时间。(《中国电视》余辉评)[7]

复活的军团

参考资料

1.复活的军团·CCTV官网

2.概览·豆瓣电影

3.为了那个消失的民族 ——专访《神秘的西夏》总导演金铁木·央视网

4.金铁木:八万公里寻秦记·央视网

5.金铁木:八万公里寻秦记·央视网

6.《复活的军团》历史的回响·网易

7.战争史诗《复活的军团》 彩熠力绘大秦遗韵·网易

关键词:复活的军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