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缺陷病(免疫功能不全所致疾病)

免疫缺陷病免疫功能不全所致疾病

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IDD是一组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全或遭受损害所致的免疫功能缺陷引起的疾病。由于基因突变等因素引起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往往难以预防,因此需要重视遗传咨询、产前检查等,尽量做到优生优育。

外文名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就诊科室

风湿免疫科

多发群体

有家族病史的人群、先天性免疫缺陷者、慢性疾病患者、接受过脾脏切除手术的人群

常见症状

感染频发、感染迁延不愈、虚弱无力

传染性

中文名

免疫缺陷病

分类

有二种类型:①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又称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与遗传有关,多发生在婴幼儿。②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因严重感染,尤其是直接侵犯免疫系统的感染、恶性肿瘤、应用免疫抑制剂、放射治疗和化疗等原因引起。[1]

先天性病因

胚胎发育过程中,母体受到病毒、寄生虫感染,或发生基因突变,可能使胎儿免疫功能异常或提高发病风险。

家族遗传

部分免疫缺陷病为遗传性疾病,如果家族中有确诊患者,个体可能携带致病基因,发病风险将偏高。

  1.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补体缺陷病,父母双方均为携带致病基因的健康人,后代如果得到两条携带致病基因的染色体遗传,将导致发病。
  2. X连锁遗传病如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其致病基因存在于X染色体上,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仅两条染色体上基因均为隐性基因型才患病,其父亲一定是患者、母亲为患者或携带致病基因的健康人。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所以只要X染色体上携带有隐性致病基因就会发病,其母亲为患者或携带致病基因的健康人。

获得性病因

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或其他药物,接受大剂量化疗、放疗都可能造成免疫功能损伤,引起免疫缺陷病。

治疗因素

患者如患有恶性肿瘤接受放疗、化疗,长期治疗可能会损伤免疫系统,导致免疫缺陷病。患者由于其他疾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产生的毒副作用可能损伤机体,抑制免疫系统功能,引起免疫缺陷病。

日常生活因素

患者身体状况不佳,如营养不良或体内缺乏维生素、矿物质,免疫系统无法正常发挥功能,将导致免疫缺陷病。如果患者生活环境不良,经常接触化工原料或暴露于其他毒素,均可能对身体造成损伤,提高免疫缺陷病发病风险。

诱发因素

长期暴露于化工原料或其他毒素

化工原料或其他毒素引起基因突变或直接对机体造成损害,都可能提高免疫缺陷病的发病风险。

长期营养不良

体内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不利于免疫系统维持正常功能,可能引起免疫缺陷病。

典型症状

感染频发

免疫缺陷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无法正常发挥功能。因此患者发生感染的频率远高于正常人群,正常人感染后可自行消退的症状对于免疫缺陷病患者则可能持续进展,继而导致严重损伤。此为免疫缺陷最常见和最严重的表现和后果,也往往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患者年龄越小,感染频率越高,病情也越重,感染的部位以呼吸道最为常见。同时对于一般人而言无害的微生物,如肠道中存在的菌群,却可能引发免疫缺陷病患者的感染。

感染迁延不愈、病情严重

免疫缺陷病患者由于其免疫系统无法及时、有效发挥功能,感染不易痊愈,且存在转为慢性感染的可能。免疫缺陷病患者口服药物往往治疗效果不佳,常需要静脉注射大量药物以控制感染病情。

虚弱无力

患者因机体存在反复或长期感染,消耗较大,容易出现虚弱无力、精神涣散的表现。年龄较小的患者还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

恶性肿瘤风险上升

免疫缺陷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异常,不能及时清除异常增殖的细胞,容易引起肿瘤发生。伯基特淋巴瘤、卡波西氏肉瘤等均为常见肿瘤类型。

并发症

脓毒血症

此病为一种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病情进展快,病死率较高。

自身免疫病

免疫缺陷病患者,尤其原发性免疫缺陷者,由于免疫功能缺陷,自身免疫病发病风险相较正常人将大幅提高。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多发。

器官功能障碍

免疫缺陷病患者身体状况不佳,感染还可累及多个系统和器官,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并出现相应器官功能障碍的情况。

初步筛查

1、当怀疑免疫缺陷时,建议进行实验室筛查试验,包括全部血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和血小板计数;测定IgG,IgM和IgA浓度;抗体功能测定;感染的临床和实验室判断。

2、免疫球蛋白浓度测定也属于最先筛查的项目之一,但IgD和IgE浓度最初不测。对于免疫球蛋白的解释需谨慎从事,因为有显着的年龄性差异。以成人的标准,所有2~6个月的婴儿均有低γ球蛋白血症。因此免疫球蛋白浓度必须与同年龄对照组的正常浓度相比较。一般免疫球蛋白浓度在同年龄2SD(标准差)范围内为正常。总免疫球蛋白浓度(IgG+IgM+IgA)>600mg/dl,或IgG>400mg/dl同时抗体功能试验正常者,可排除抗体缺陷。总免疫球蛋白浓度<200mg/dl常表示明显的抗体缺陷。浓度中度降低(如IgG浓度在200~400mg/dl之间或总免疫球蛋白在400~600mg/dl)没有诊断意义,需联系抗体功能试验。

3、抗体筛查试验也被推荐用于初筛。用同种凝集素滴度(抗A和/或抗B)估计IgM抗体功能。除<6个月婴儿和AB血型者外,其他所有的人均有1:8(抗A)或1:4(抗B)或更高的天然抗体滴度。在某些免疫缺陷(如Wiskott-Aldrich综合征,IgG2缺陷)天然抗体和对某些细菌多糖类抗体有选择性缺陷。对免疫过的患者,可测定对B型流感菌,乙型肝炎病毒,风疹病毒,破伤风或白喉抗原的抗体滴度以估计IgG功能。出现对一种或几种抗原的适度抗体反应,表明无抗体缺陷。最后,筛查应包括对慢性感染的检查。红细胞沉降率增加通常与感染程度相一致。应作相应的X线检查(胸部,鼻窦)和细菌培养。

若所有这些筛查试验均正常,则免疫缺陷(特别是抗体缺陷)可排除。但若证实有慢性感染,病史毫无疑问或筛查试验阳性,则必须进一步作高级试验检查。

高级试验检查

1、B细胞(抗体)缺陷的试验

2、进行血清IgG亚类,IgD和IgE浓度测定。

3、胸部X线检查是筛查婴儿T细胞缺陷的有用方法。对新生儿特别是在感染或其他能使胸腺变小的应激状况发作前作X线检查,如看不到胸腺影像,提示有T细胞缺陷。

4、迟发型皮肤超敏反应试验对2岁以上儿童是有价值的筛查T细胞缺陷的试验。

5、还可进行特殊试验测定在有丝分裂原或抗原刺激后淋巴因子的生成。

6、吞噬细胞缺陷的试验当病人有确切的免疫缺陷病史而B细胞和T细胞免疫正常时,需检查有无吞噬细胞障碍。炎症部位无脓液形成或脐索脱落延迟,同时又无白细胞减少,这种临床现象提示存在趋化性缺陷。

7、其他确定吞噬细胞缺陷的特殊试验包括:给予皮质类固醇,肾上腺素或内毒素测定粒细胞动员作用;粒细胞酶定量测定(髓过氧化物酶,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等);粒细胞氧化产物测定(过氧化氢,超氧化物);粒细胞特异蛋白测定[CR3(CD11),粘附糖蛋白磷酸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成分],后者能区分4种遗传类型的慢性肉芽肿型别。

8、补体缺陷的试验补体异常的筛查是测定血清总补体活性(CH50)以及血清C3,C4浓度。

诊断标准

  1. 血细胞计数可发现贫血、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等指标改变,T细胞免疫缺陷还会出现淋巴细胞减少等。免疫球蛋白浓度和抗体筛查也可用于诊断是否存在感染和免疫缺陷。
  2. 基因检测发现存在与疾病相关的基因突变,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其他检查结果可确诊。

预防

由于基因突变等因素引起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往往难以预防,因此需要重视遗传咨询、产前检查等,尽量做到优生优育。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则可以通过加强个人防护、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定期体检、积极治疗原发病等方式,降低发病风险。

早期筛查

  1. 有生育意向的夫妇需到遗传生育门诊进行遗传咨询,根据情况可进行基因测序等检查,避免因因携带致病基因导致后代发病。
  2. 孕妇应做好产前检查和产前诊断,对胎儿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和监测,如有异常及时进行治疗。
  3. 所有人群都应定期体检以及时发现、治疗免疫缺陷病,个体化治疗,控制病情进展。

预防措施

  1. 戒烟戒酒:香烟的烟雾中存在大量有害成分,患者应戒烟并远离二手烟,防止对免疫系统造成进一步损伤。
  2. 戒酒:防止酒精对细胞造成损伤,或酒精与药物作用影响疗效或产生副作用,患者亦应戒酒。
  3. 坚持锻炼,促进血流循环、新陈代谢,增强体质。
  4. 劳逸结合,避免精神压力过大,不利于病情。
  5. 必要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如戴好口罩,远离感染源。
  6. 如果从事特殊职业,应进行规范防护,避免受到辐射或接触有毒物质。
参考资料

1.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 ·正保医学教育网

关键词:免疫缺陷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