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兰县(台湾省宜兰市辖县)

宜兰县台湾省宜兰市辖县

宜兰县位于台湾东北部东经121度、北纬24度,面积为2143.6251平方公里是全台第六大的县,与台北县、花莲县、新竹县、台中县、桃园县毗邻,三面环山、一面朝海;宜兰县旧称噶玛兰或蛤仔难,为平埔族噶玛兰族生活之地,由于位于兰阳平原上因此也称作兰阳地区;宜兰县行政区域划分为宜兰市、礁溪乡、冬山乡、壮围乡、南澳乡、五结乡、三星乡、大同乡、罗东镇、苏澳镇、头城镇等乡镇;宜兰县花为国兰,县树为台湾栾树。

别名

宜县

行政区类别

所属地区

中国台湾

地理位置

台湾本岛东北部

面积

2143.6251平方千米

下辖地区

1市3镇8乡

政府驻地

宜兰市县政北路1号

电话区号

03-

邮政区码

260

气候条件

海洋气候

著名景点

龟山岛;太平山森林游乐区;鸳鸯湖等

火车站

头城、頂埔、二城、礁溪等

车牌代码

WX

中文名称

宜兰县

外文名称

Yilan County

建立时间

1812年

人口密度

214人/平方千米

村里数

235个

人口

45.8万人(2013年)

方言

闽南语

概述

宜兰古称"蛤仔鸡"(亦有作葛雅兰、蛤仔兰、甲子兰等),原为平埔族Kavalan人居住地,直到清朝才开垦成为城市。宜兰面积2137平方公里,人口44万。

宜兰是个多山的县,山的环抱致使兰阳平原形如畚箕,在东北季风的吹拂下,宜兰尽揽雨水湿气,故人称"竹风兰雨"。宜兰森林茂密,乔木丛林栉比,蕴藏丰富。河川多发源于中央山脉,以兰阳溪(古称宜兰浊水溪)为最大,全长73公里,其下游形成扇状三角形而且肥沃的平原,堪称宜兰的动力之河。

地理坏境

位置

宜兰县隶属中国台湾省,临太平洋,北接新北市,东与桃园、新竹、苗栗毗邻、西南与台中、南投和花莲县相邻。全县面积为2143.6251平方千米。县中心位于东经121°46'24",北纬24°44'4"。

地形

宜兰县主体为兰阳平原,三面环山,一面朝海,系为兰阳溪冲积作用所产生之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宜兰县南方之南澳乡多山,与花莲县相接。西则以中央山脉如雪山、大霸尖山等山系与台湾西部多县毗邻,包括桃园县复兴乡、新竹县尖石乡、台中市和平区。东方为太平洋,得子口溪出海口至兰阳溪出海口沿岸有着连绵不绝的沙丘,与龟山岛处在外围。

气候

宜兰自古以多雨闻名。由于兰阳平原三面环山、东面向海,呈现畚箕形的地形,特别容易产生地形雨。特别是在冬季东北季风盛行的时候,东北季风由东面开口注入,冬雨绵延数月,为宜兰的特殊气候现象。此外在春季的梅雨季节也常连下数月的细雨。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宜兰县主要河川有兰阳溪、宜兰河、得子口溪、罗东溪、冬山河、新城溪、大溪川、苏澳溪、东澳溪、南澳溪及和平溪。

渔业资源

渔业是宜兰一项重要产业,绵长的海岸线使得南北渔业很盛,如大溪、梗枋、南方澳等沿海养殖业或近海渔业兴盛。如鲭、鲣等大宗洄游性鱼类,以及九孔、石花菜等水产类。

农业资源

宜兰农业方面有许多资源:如产量居全台前三名的姜、葱、蒜、茭白笋、甘蓝、文旦柚、瓮菜,还有金枣、梨子、兰花。

人口民族

截至2013年,宜兰县总人口为45.8万人。全县以汉族为主体,噶玛兰族是台湾原住民平埔族其中一个族群,他们自称卡瓦兰,是宜兰县原始民族。

噶玛兰族在日常生活作息中保存了噶玛兰文化。以新社族人而言,保留了噶玛兰语言、风俗(如新年祭祖palilin)、以 metiyu为中心的祭仪(如pagalavi,patohoka等)、以及与农渔业相关的祭典(如入仓祭、海祭),噶玛兰族人也恢复或创造了一些传统文化(如歌谣舞蹈、丰年祭,香蕉丝织布等),还建构出与噶玛兰族人相关的族群图腾(如大叶山榄gasop等)。

政治

“宜兰县政府”是宜兰县的最高行政机关,在“中华民国”政府架构中属于地方自治政府位阶。“宜兰县议会”是宜兰县的最高民意机关,代表宜兰县全体市民监督市政和审核市政预算之单位。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台湾光复后,政府为实施民主宪政,推行地方自治,即于民国三十五(1946年)设立县市参议会,参议员由各乡镇区民代表会及职业团体间接选举产生,斯时宜兰县属于台北县所辖;迄民国三十九年(1950年4月),省政府实施地方自治,9月,重划行政区域,宜兰于10月10日正式设县,民国四十年(1951年)2月14日宜兰县议会相继成立,地方自治丕基始奠。

经济概况

综述

2013年,宜兰县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23.14亿元,比2012年增长17.6%,其中一产、二产、三产分别达7.12亿元、3.31亿元、12.71亿元,比2012年分别增长8.6%、23.3%、20.9%。

第一产业

2013年,宜兰县实现粮食产量4.9万吨,甘蔗种植达12万亩,蔬菜种植达11万亩;新增造林7.62万亩,有林地达241.6万亩;新增规模养殖场66个,宜兰县规模养殖场达237个。

第二产业

2013年,宜兰县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2.46亿元,比2012年增长20.1%。工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建成标准厂房5000平方米。

第三产业

2013年,宜兰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76亿元,比2012年增长18.3%;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为22.53亿元和14.37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23.29%和46.76%。

社会事业

医疗

截至2012年宜兰共有8家医院以及35家诊所,包括6家公立医院和27家公立诊所。平均每万人享有7.02名医生、1.31位牙医和29.01张病床。

民宿

截至2011年时,宜兰各乡镇以各种不同的设计风格及经营特色的民宿已达到1000间以上。

教育

截至2014年,宜兰县共有1所特殊教育学校,6所大专院校,11所高中职校以及2所社区大学。

截至2014年,宜兰县境内共有4个运动公园,1个棒球场,1个游泳池,以及2处冲浪地。

头城运动公园

宜兰运动公园

罗东运动公园

苏澳运动公园

罗东棒球场

游泳池

冲浪

蜜月湾:位于头城镇大溪里

外澳:位于头城镇乌石港旁

博物馆

宜兰市:台湾戏剧馆、宜兰佛光缘美术馆、宜兰酒厂甲子兰酒文物馆、宜兰设治纪念馆、宜兰碧霞宫武穆文史馆、宜兰县史馆、宜兰县立兰阳博物馆、杨士芳纪念林园、福山植物园、橘之乡蜜饯形象馆。

头城镇:北关螃蟹生态馆、河东堂狮子博物馆。

礁溪乡:林美金枣文化馆、礁溪博物馆。

员山乡:蜂采馆、树木教育农场。

罗东镇:北成庄荷花形象馆、宜兰县自然史教育馆。

三星乡:吕美丽精雕艺术馆。

五结乡:畜产试验所宜兰分所养鸭成果展示馆、二结庄生活文化馆、学进国小校园采风馆、孝威国小校园博物馆、“慈林教育基金会─台湾民主运动馆‧慈林纪念馆”。

冬山乡:冬山风筝馆、宜兰县冬山乡珍珠社区、陈忠藏美术馆、“广兴农场鸭母寮猪哥窟─生态杀手馆”。

苏澳镇:三刚铁工厂文物馆、白米木屐村、宜兰县无尾港生态社区愿景馆、南安国中渔史文物室、珊瑚法界博物馆、碧涵轩帝雉生态馆。

南澳乡:“林务局罗东林业管理处南澳工作站林业馆‧生态馆”。

交通

公路

台北与宜兰间有台汽客运联络,并延伸至苏澳、南方澳。宜兰、罗东为县境的交通枢纽,境内交通以宜兰客运为主,宜兰市有宜兴客运通往员山、永镇,由罗东镇可通往三星、大同乡;另有台汽客运自宜兰、罗东通往太平山、梨山、南山等地。

铁路

北回线铁路纵贯境内,共有11个停靠站,头城、礁溪、宜兰、罗东、苏澳与南澳都是大站,各级对号列车均有停靠,大里、大溪、冬山与东澳则有普通车停靠。

历史文化

宜兰平地以兰阳平原为主,旧名噶玛兰或蛤仔难,名称源自世居的台湾原住民ー噶玛兰族(Kebalan,平原的人类)。

最早关于噶玛兰族的历史记载始于1632年。‘西元1632年西班牙人,因船只,偶遇飓风,漂泊到“卡巴兰”港口,船员五十人,悉数为土蕃所戮。于是率领西班牙人及吕宋土人至该地,焚毁土著部落七处,杀死土蕃十二人。而注意到此地,并将苏澳以北的海湾,命名为“圣塔.卡塔利那”(Santa Catalina),即:噶玛兰湾,而苏澳港附近则命名为“圣.罗连索”(San Lorenzo)。

1768年,汉人林汉生探访噶玛兰,却被杀害。1776年,林元旻由乌石港北边的河流上溯,成功入垦淇武兰,为汉人入垦兰阳平原最早者。1796年汉人吴沙击溃噶玛兰族,进垦兰阳平原。‘惟当时吴(沙)使用火器甚猛,平埔族终于不敌溃走,撤至西势之哆啰美远、珍仔满力、辛仔罕三社为后图,吴乘势侵入,沿途无敌,遂入头围。

汉人进垦兰阳平原后,将原野与森林开辟为农田,平埔族赖以维生的猎场逐渐消失,传统文化逐渐式微,大多被汉人所同化。

清治初期,宜兰地区隶属台湾府诸罗县。1723年(雍正元年),改隶于台湾府下新设置的淡水厅。1812年(嘉庆17年),台湾府增设噶玛兰厅,为宜兰地区单独设治之始。1875年(光绪元年)噶玛兰厅升格为宜兰县,并改隶于新设立的台北府。

日治初期,宜兰县改制为宜兰支厅,隶属于台北县。1897年(明治30年),独立为宜兰厅。1920年(大正9年),废厅改隶台北州。

战后初期,宜兰地区隶属于改制后的台北县。1950年,恢复设县。

小吃特产

宜兰县有蜜饯、牛舌饼、鸭赏、胆肝、杏仁冻、卜肉、米粉羹、一串心、粉肠、肉羹、九层炊、枣饼、芋泥、盐酥虾、葱油饼、西鲁肉等特产。

友好城市

1988年10月7日,宜兰市率先与美国堪萨斯州黎雾市缔结姊妹市盟约。

1994年11月14日,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马德拉市缔盟为姊妹市。

相关信息

2015年01月07日12时48分在台湾宜兰县(北纬24.3度,东经121.7度)发生5.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参考资料

1.宜兰县概况·常州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关键词:宜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