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鹏振(革命烈士,东北国民救国军司令)
高鹏振(1897—1937),1897年出生在辽宁省黑山县英城子乡朝北营子村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里。曾参加绿林组织,杀富济贫;1931年10月,组织了抗日队伍“东北国民救国军”,高鹏振任司令。
1937年6月,在养伤期间,被他的副手,绰号为“双胜”的叛徒,为向敌人领赏而将高鹏振枪杀,时年40岁,牺牲时任东北国民救国军司令。2015年8月,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中文名高鹏振
中国
民族汉族
辽宁省黑山县
1898年月日
逝世日期职业
东北国民救国军司令
抗击日寇
抗日义勇军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高鹏振正在沈阳养伤,目睹日军暴行,义愤填膺。高鹏振回到新民,联合一些东北军军官和绿林武装,于9月27日在新民县举起抗日大旗,成立“镇北军”,当时有200多人。10月10日正式成立“东北国民救国军”,高鹏振被推举为司令,下属4个团。成立时有1300多人,后来发展到2000多人,高鹏振被正式委任为东北第四路抗日义勇军二团团长、第十二路抗日义勇军骑兵支队司令。高鹏振领导的抗日义勇军成立不久,大汉奸张景惠、张海鹏写信劝他投降。
高鹏振将计就计,假意投降,骗取步枪500支、机枪4挺、手提冲锋机4支。武器到手后,高鹏振便在彰武县大德阁再次举起抗日义勇军大旗,掀起了更大规模的抗日斗争。高鹏振的抗日行动得到当时在锦州组织抗战的辽宁省警务处长黄显声的大力赞赏,并派高鹏振的同学李宇明和李振东、李荣昌等人到高部协助工作。高鹏振部队纪律严明,英勇善战,成为辽西抗日义勇军的主力之一。
1932年1月初,高鹏振亲率骑兵300多人,在黑山县新立屯附近歼灭日伪军30多人,击毙日军大尉、中尉各1人。7月上旬,率部在彰武县后新秋一带伏击日伪军,打死日伪军40多人,俘虏黑田中尉等7名日军。
1932年8月14日,高鹏振率先头部队200多骑向北镇县闾山转移,与活动在闾山地区的抗日义勇军第十二路军副司令张海涛部联合作战,击毙伪北镇县警务局长单长柏,全歼伪警察大队。日军发现高鹏振进入北镇后,从沈阳调来森泽师团,并纠集阜新、义县、北镇等地伪军警共计1000多人,将高鹏振部和十二路义勇军司令于百恩部包围。日军在坦克掩护下发起猛烈进攻。义勇军寡不敌众,激战两小时,于百恩率部队退往义县。高鹏振率百余骑突出重围,退往彰武。但此役高部伤亡大半。
北镇一仗失利后,高鹏振率部队转战于辽宁彰武、康平,内蒙古库伦、通辽打游击,后又杀回阜新县。1934年12月中旬,在阜新县范家窝堡击毙伪彰武县警察大队副房景山等30多人,俘虏50多人。1935年初,由于日伪重兵围剿,辽西环境更加恶劣,高鹏振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活动,打击敌人。
壮烈牺牲
1936年2月初,高鹏振的100多骑兵在彰武县哈尔套被日伪军包围,经过激烈战斗,将日本彰武县指导官菅野良三击成重伤,击毙彰武县伪警察队长等多人。义勇军也伤亡30多人。高鹏振率60余骑突出包围,转战到黑山县八道壕、阜新县孙家湾等地与日伪军周旋,坚持抗日斗争。
1937年3月19日,高鹏振等10余骑在阜新县关山被伪骑兵第三旅旅长赵秋航率领的“讨伐队”包围,激战3小时,李宇明、李振东相继牺牲,仅高鹏振等3人突围。但高鹏振右臂中弹负伤,便秘密转移到彰武县太平山村(今属辽宁省彰武县平安乡)养伤。高鹏振率领抗日义勇军同日伪军战斗几十次,消灭日伪军500多人,俘虏100多人。日伪当局称高鹏振为“辽西悍匪”,先后将他的父亲和三弟杀害,仅幸存的一个儿子也改为张姓,到处躲藏。
日伪当局悬赏万元捉拿高鹏振,献上首级的也赏5000元。高鹏振的部下“双胜”见利忘义,于6月23日以转移为名将高振鹏骗至十里保屯(今属彰武县丰田乡)附近树林中,将其杀害,割下人头,献给彰武日军守备队。高鹏振为国捐躯,时年40岁
所获荣誉
2015年8月,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参考资料1.民政部公布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