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蒲铁路(山西大同经太原、侯马至风陵渡铁路)

同蒲铁路山西大同经太原、侯马至风陵渡铁路

同蒲铁路是贯穿山西省中部的南北铁路干线。自山西大同经太原、侯马至蒲州镇以南的风陵渡。全长865公里,以太原为界,分为北同蒲和南同蒲。同蒲铁路,北起京包铁路大同站,南至陇海铁路华山站,全长883KM,经过山西大同,朔州,忻州,太原,晋中,临汾,运城,陕西渭南8市31县市区。它以太原为界分为北同蒲和南同蒲两段。为国家1级干线,也是山西铁路的中轴线。沿途共有车站108处,其中特等站1处(太原),一等站8处(大同,原平,太原北,太原东,榆次北,介休,临汾,侯马北),二等站12处(大同西,平旺,大新,宁武,轩岗,忻州,北营,辛置,赵城,侯马,运城,华山),其他等级站87处。

中文名

同蒲铁路

外文名

Datong-Puzhou Railway

设计速度

120

铁路等级

国铁Ⅰ级

起止站点

大同站—华山站

地理位置

贯穿山西省中部

经过

大同、朔州、忻州、太原、晋中、临汾、运城、渭南

全长

865公里

分类

北同蒲和南同蒲

地理位置

贯穿山西省中部

隶属

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

站点和里程

城市名 距起点距离

大同0

平旺10

怀仁42

神头116

朔州129

宁武166

原平231

忻州267

太原355

榆次382

同蒲铁路图片

太谷418

祁县441

平遥463

介休494

灵石 521

霍州564

洪洞606

临汾629

侯马689

风陵渡865

同蒲铁路的车站▪ 大同 ▪ 平旺 ▪ 韩家岭 ▪ 里八庄 ▪ 怀仁 ▪ 宋家庄 ▪ 金沙滩 ▪ 北周庄 ▪ 岱岳 ▪ 东榆林 ▪ 袁树林 ▪ 马邑 ▪ 神头 ▪ 大新 ▪ 朔州 ▪ 前寨 ▪ 阳方口 ▪ 宁武 ▪ 凤凰村 ▪ 长畛 ▪ 轩岗 ▪ 芦庄 ▪ 上阳武 ▪ 大牛店 ▪ 梅家庄 ▪ 原平 ▪ 唐林岗 ▪ 忻口 ▪ 部落 ▪ 播明 ▪ 忻州 ▪ 田村 ▪ 豆罗 ▪ 寺庄 ▪ 平社 ▪ 南河 ▪ 北白 ▪ 高村 ▪ 柏井 ▪ 阳曲 ▪ 南塔底 ▪ 皇后园 ▪ 太原北 ▪ 太原东 ▪ 太原 ▪ 北营 ▪ 鸣李 ▪ 榆次 ▪ 修文 ▪ 东阳 ▪ 北阳 ▪ 太谷 ▪ 东观 ▪ 祁县 ▪ 洪善 ▪ 平遥 ▪ 张兰 ▪ 义安 ▪ 介休 ▪ 义棠 ▪ 两渡 ▪ 灵石 ▪ 冷泉 ▪ 富家滩 ▪ 南关 ▪ 什林 ▪ 霍州 ▪ 圣佛 ▪ 辛置 ▪ 石滩村 ▪ 赵城 ▪ 辛堡 ▪ 洪洞 ▪ 甘亭 ▪ 临汾北 ▪ 临汾 ▪ 张礼 ▪ 襄汾 ▪ 柴庄 ▪ 高显 ▪ 侯马北 ▪ 侯马 ▪ 史店 ▪ 礼元 ▪ 东镇 ▪ 闻喜 ▪ 水头 ▪ 兴南 ▪ 半坡村 ▪ 安邑 ▪ 运城 ▪ 店坡 ▪ 解县 ▪ 董村 ▪ 虞乡 ▪ 孙常 ▪ 永济 ▪ 蒲州 ▪ 韩阳镇 ▪ 首阳 ▪ 风陵渡 ▪ 港口 ▪ 公庄 ▪ 华山

修建历史

同蒲铁路

北同蒲铁路北起山西省大同市,南到山西省太原市。全长355公里,共有车站45个。

北同蒲铁路建于1933-1939年。线路由京包线上的大同车站向南引出,跨越桑干河、滹沱河及汾河三个流域,穿过云中山和舟山等分水岭,经朔州、阳方口、宁武、原平、忻州而达太原。在太原站与南同蒲铁路相接,直达黄河渡口风陵渡站,构成山西省境内南北交通主干道。该线初建时为窄轨铁路,1938年改为标准轨距,并与全国铁路联网。北同蒲铁路沿线开发较早,山川壮美,物产富饶,民风淳朴,古迹颇多。

1928年,阎锡山向南京国民政府提出修建同蒲铁路的要求被拒绝后,便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修建。同年10月,同蒲铁路开始正式勘测。1929年4月,阎锡山聘请德国工程师任测量队队长,1931年3月全部测量完毕。德国工程师认为工程

同蒲铁路

艰巨,费用浩大,建议修建窄轨铁路。1930年,由于中原军阀混战,阎锡山下台,同蒲铁路也随之停建。

1932年2月,阎锡山再度执政山西。10月20日,晋绥兵工筑路局成立;1933年1月21日,晋绥兵工筑路指挥部成立,阎锡山任总指挥,晋绥公署机关各处处长兼任各组组长,阎锡山调3万兵工修建同蒲铁路。

北同蒲铁路原定线路由皇后园经棘针沟、大泉沟、樊家庄、石岭关、刘家沟、韩家沟、水峪、双堡村、紫岩村至忻县。由于这条线路地形复杂,特别是石岭关,需要开凿隧道,而且坡陡弯急,工程量很大。工程处处长李其昌提出改线,后经工程师田普霖、宋彤、赵福增分别率领测量组经过三次测量后,测定新线由皇后园,经过马坡头村、高村,北白村,田庄,平社,豆罗至忻县。由于新线比原线地势平坦,工程量小,是一条经济线路,故决定按新线走向修建。

1933年5月,北同蒲铁路与南同蒲铁路同时开始施工。1935年8月1日太原至原平通车;1937年3月通车至阳方口;同年8月铺轨至大同十里河桥南岸,后因大同沦陷而终止,距大同仅差8公里未能全线铺轨。1939年3月,日军强迫民工修通了大同至宁武间和宁武至太原间的路段。

同蒲铁路

从1943年起,面对抗日军民的不断抗击与破袭,日军控制的北同蒲线仅能勉强通车。当时由太原至原平需要7小时,时速仅为25公里至35公里,列车牵引重量为300吨左右。1945年日本投降后,阎锡山又掌握了山西大权,接管北同蒲铁路。1946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民兵对北同蒲铁路进行了有计划的破袭,大同至忻县间桥梁、车站站房、钢轨、枕木、电线杆、电线全被拆除;忻县至高村间的枕木全部烧毁,钢轨运走,路基分段挖断、炸毁。电线杆、电线、桥梁、车站站房拆毁,北同蒲铁路陷于瘫痪,至新中国成立都没有修复通车。

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5月1日大同解放,6月7日成立了太原铁路管理局,并于11月6日成立了山西省铁路修复指挥部。太原铁路管理局成立北同蒲工程大队负责铁路抢修工作。11月开始,铁道兵一支部队开始抢修皇后园至忻县(80公里)和忻县至史家岗支线(38公里,现为忻河支线)全长118公里的线路。1950年3月至6月,铁道兵一支部队负责修通了平旺至朔县的线路和桥梁。忻县至朔县段,由于坡度大,弯道多,桥梁破坏严重,抢修难度也大,由太原铁路管理局工程大队、衡阳铁路管理局桥工队和天津铁路管理局朔县工程处于1950年8月至1951年7月修复通车。至此,平旺至忻县段全部抢修通车。北同蒲铁路于1951年8月2日举行了全线通车典礼,当时的铁道部部长滕代远亲临剪彩。

1957年1月25日,北同蒲铁路技术改造工程开始。太原铁路管理局放弃了宁武至轩岗段家岭间90%的旧线路,另筑新线。新筑段家岭隧道长3345米,当时仅次于川黔铁路的凉风垭大隧道,为全国第二长大隧道,于1959年10月30日竣工。

同蒲铁路

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同蒲铁路进行了大规模的电气化改造,部分线路进一步取直,曲线半径加大,增加站线,更换重型钢轨,线路通过能力进一步提高,行车设备更加现代化。1983年6月开工,1989年7月31日开通。1992年4月1日,北同蒲铁路全部废除蒸汽机车,改由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牵引,成为晋煤外运的主要干线之一。

南同蒲线北起山西省太原市,南到陕西省华阴市孟塬。全长528公里。共有车站60个。

南同蒲铁路,建于1933-1935年。线路自太原站引出,向南延伸,经太原、临汾、侯马三个盆地,进入中条山区北部,沿涑水上游过闻喜,经运城、解县、永济,达黄河北岸的风陵渡口,在华山站与陇海铁路相连,是沟通晋陕两省的交通大动脉。

现行装备

同蒲铁路

大同——朔州:复线电气化,三显自动闭塞,60KG/M无缝钢轨,最小半径除大同站北头300M外其余为800M,最大坡道6‰。牵引机型SS3,SS4,DJ1,牵引定数SS3 5000T,DJ1双10000T(国内首段运行万吨重载列车)。

朔州——原平:单线电气化,继电半自动闭塞,60KG/M无缝钢轨,最小半径250M,最大坡道22.5‰。牵引机型8G,牵引定数单机2200T,双机4000T。

原平——太原北:复线电气化,三显自动闭塞,60KG/M无缝钢轨,最小半径800M,最大坡道12.5‰。牵引机型8G,牵引定数单机2600T,双机4000T。

太原北——榆次西:复线电气化,三显自动闭塞,60KG/M无缝钢轨,最小半径407M,最大坡道8.5‰。牵引机型SS1,DF4DH,DF4BH,牵引定数DF4DH单机4000T,DF4BH单机3500T,SS1单机3500T。

榆次西——介休:复线,三显自动闭塞,60KG/M无缝钢轨,最小半径800M,最大坡道6.4‰。牵引机型DF4DH,DF4BH,牵引定数单机4000T。

介休——侯马:复线,三显自动闭塞,60KG/M无缝钢轨,最小半径400M,最大坡道12‰。牵引机型DF4DH,DF4BH,牵引定数双机4000T。

侯马——华山:单线,继电半自动闭塞,60KG/M无缝钢轨,最小半径400M,最大坡道12.1‰。牵引机型DF4BH,牵引定数双机3700T。

机务交路

同蒲铁路

货运

大同西--大新:京局大段SS3

湖东--大新:京局湖段SS3,SS4,DJ1

大新--太原北:京局原段8G

太原北--介休:京局介段DF4BH,DF4DH

介休--侯马北:京局介段DF4BH,DF4DH,京局汾段DF4BH

侯马北--华山:京局侯段DF4BH

客运

大同--朔州:京局同段DF4BK

大同--太原:京局太段SS1,DF4BK

太原--临汾:京局太段DF4BK

临汾--华山:京局汾段2*BJ,DF4BK

参考资料

1.同蒲线(铁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在哪?·查字典地理网

关键词:同蒲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