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镇(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辖镇)
武功镇是武功县老县城所在地,地处县城西北部18公里处,南邻杨凌示范区,西邻宝鸡扶风县,总面积41.2平方公里,人口4.68万,其中农业人口4.21万人,耕地面积4.1万亩,辖21个行政村(41个自然村)和一个社区。
中文名武功镇
镇
中国西北
46.7平方公里
绿野村等
小北街十字
029
712203
姜嫄墓
陕D
Wugong Zhen
中国
陕西省咸阳市
45921人
历史沿革
武功镇位于县境西北部,北周武帝天和元年(566)秋七月,筑武功城于中亭川(今武功镇)。同年十一月,周武帝观武功城。武帝建德三年(574),撤武功郡,别立武功县于中亭川新城。为土筑城,西靠稷山,东临漆水。元末张良弼、李思齐首次增筑。县城四角增设炮楼,并根据东、西塬地形,增筑12个卫城。明洪武九年(1376)都督耿忠奉诏屯戌于此,再资增筑。城周长三里二百二十步,外有深2.7米的护城沟。有城门五个:东门名“观澜”;南门两个,东名“集贤”,西名“望月”;北门两个,东名“迎仙”,西名“来凤”;城西无门。
地理环境
武功镇地处武功县西北部,距县城约16公里,南隔小湋河(后河)与杨凌区相望,西邻宝鸡市扶风县,是咸阳市西大门,西宝北线穿过镇区、武临路、武杨路南北直达乾县临平和杨凌农业高新开发区。该镇辖区面积为41.2平方公里,人口4.68万人(2013年),共有28个行政村,1个社区和居委会,34个驻镇单位,27所中小学。
经济发展
武功镇地处县境西北部,距县城16公里,南隔湋水与杨凌区相望,西邻扶风县,北与游凤、苏坊两镇相连,东和代家乡接壤。全镇地形为“两塬加一川”,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年平均日照9-12小时,年降雨量500毫升,为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境内水系发达,漆水河、漠浴河、渭水河流经全境。全镇面积为46.7平方公里,总人口4.68万,其中农业人口41866人,共有2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4所中小学。
社会事业
武功县绿野高中是省级标准化高中,省级文明校园,市级重点中学。现有54个教学班,3000余名学生,150名教职工,总建筑面积达3.2万平方米。学校交通便利,环境幽雅,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该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攀升。连续13年被评为市、县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高考工作先进集体”、等,先后被授予“全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和省市级“文明校园”。2004年高考再上新台阶,二本上线人数达236人,上线比例较03年上升12个百分点,总成绩名列全市重点中学前茅。
风景名胜
姜嫄古墓
清代陕西督学使吴大徵篆书“姜嫄圣母之墓”匾额牌坊已恢复原貌,蔚为壮观。清知县陈尔弗重修陵园围墙,方圆约三十亩之大,树大葱茏,罩尽整个山头,历代铭碑林立其间,远远望去,十分巍峨,“姜嫄古墓小华山”为《武功八景》之一。墓地中高,两旁垂供如翼,故称“飞凤穴”。《史记》载,姜女原为帝喾元妃,履巨人之足迹而生后稷,母以子贵,世人尊称姜嫄为圣母。姜嫄古墓位于武功镇华山之巅,姜嫄生“后稷”名“弃”。
小华山
位于武功镇南门外西侧,曾异名“葆贞庵”,据县志记载,此处为宋代理学家张载讲学之“绿野亭”遗址,这里山水明丽,故名曰:“绿野亭”。小华山地势崎岖,层峦耸翠,古柏森蔚,回栏折槛。90年代,群众集资恢复,修建了“回廊折栏”和“飞檐八卦亭”,且彩绘一新,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旅游之地。
参考资料1.武功镇简介·党政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