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省属高校)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Hainan Tropical Ocean University),坐落于海南省三亚市,是由海南省人民政府、原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三亚市人民政府、三沙市人民政府等共建的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省属高校,是外交部、教育部“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为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成员院校。学校由中国海洋大学对口支援。
学校的前身是广东省1954年创办的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师范学校和1958年创办的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师范专科学校;几经分合、调整、更名,于1993年由海南省通什师范专科学校和海南省通什教育学院合并组建为琼州大学(专科);2006年琼州大学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琼州学院,同年4月海南民族师范学校并入琼州学院;2009年学校主校区由五指山市搬迁至三亚市;2015年9月,更名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2018年12月,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转隶归属学校管理。 [1]
截至2021年5月,学校有三亚、五指山两个校区,校园面积1487.1亩,建筑面积53.29万平方米;设有二级学院19个,开办本科专业53个、专科专业5个;有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有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10多人;有全日制在校生17700多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97人、与中国海洋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88人,本科生14900多人、专科生2800多人,留学生110多人;馆藏纸质图书153.4万册,电子图书153.7万册。
创办时间主管部门
海南省
5个
52个
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
明德·博学·励志·笃行
腾飞在中国最南方
11100
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海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先进院校、海南省产学研结合十大杰出院校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Hainan Tropical Ocean University
陈锐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旅游学院、海商学院、教育学院、海洋信息工程学院
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育才路1号
省属本科院校
公立大学
海洋
王长仁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海南通什师范专科学校
1958年冬,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师范专科学校创办,校址位于通什市(今五指山市)。
1960年(又1959年),高校调整,学校并入海南师范专科学校。
1977年冬,在原自治州师范学校基础上办大专班。
1982年初,自治州师专搬迁到原广东民族学院校址。1983年10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复办。
1988年,改名为通什师范专科学校。
海南通什教育学院
1981年7月,广东省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教师进修学院创办。
1983年,更名为广东省通什教育学院。
1988年4月,更名为海南省通什教育学院。 海南民族师范学校
1954年3月,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初级师范学校成立。
1955年,改为广东省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师范学校。
1977年,开始设置大专班。
1982年,大专班停办。
1988年,更名海南民族师范学校。
合并发展
校园景色1993年,在通什师范专科学校和通什教育学院合并的基础上建立琼州大学(专科)。
2006年2月,在琼州大学的基础上正式设立琼州学院(本科);同年4月,海南民族师范学校并入琼州学院。
2008年,学校主校区由五指山市搬迁至三亚市;同年4月,学校成为“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
2009年,学校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2010年,学校成为海南省人民政府、三亚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2011年,申报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培养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
2012年,成为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成员院校。
2013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同年,成为民政部首批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2014年,学校大学科技园被认定成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2015年,成为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同年9月,“琼州学院”更名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2018年12月,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转隶归属学校管理。
2020年9月,成为全国高校海洋类学术期刊联盟理事单位。;同年12月,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促进奖”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5月,学校设有二级学院19个,开办本科专业53个、专科专业5个。
院系 | 专业 |
创意设计学院 | 数字媒体技术、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 |
艺术学院 | 音乐表演、音乐学(师范)、舞蹈编导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师范)、英语、俄语、泰语 |
体育与健康学院 | 体育教育(师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休闲体育 |
商学院 | 电子商务、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海事管理、物流管理 |
生态环境学院 | 海洋资源与环境、生态学、环境工程、园艺 |
水产与生命学院 | 生物科学、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 |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 食品科学与工程(海洋食品方向)、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营养与养生方向) |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社会工作、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秘书学、新闻学 |
民族学院 | 学前教育(师范)、小学教育(师范)、历史学(师范)、文物与博物馆学、应用心理学、会计(专科)、旅游管理(专科)、学前教育(师范/专科)、语文教育(师范/专科)、数学教育(师范/专科)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 |
旅游学院 | 旅游管理(中奥合作)、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 |
理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物理学(师范)、化学 |
海洋信息工程学院 | 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船舶电子电气工程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 |
海洋科学技术学院 | 海洋科学、海洋技术 |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5月,学校有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10多人,高级职称教师450多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630多人;其中,有双聘院士4人,此外,还有国务院特贴专家、省优专家,省委联系服务重点专家、南海名家、省515人才第一、二层次人选,全国师德标兵、省级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等,有省级教学团队6个。
双聘院士:朱蓓薇、丁德文、杨志峰等
全国优秀教师:符玉梅
全国师德标兵:林炽贤
海南省“515人才工程人选”:张鲲、黄海、刘晶晶、杜宇等
海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韦勇、过建春
海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杨兹举等
团队名称 | 带头人 | 获评时间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 | 符玉梅 | 2012年 |
旅游管理课程群教学团队 | 金海龙 | 2011年 |
动物学课程群教学团队 | 林炽贤 | 2010年 |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5月,学校有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
硕士学位授权点:旅游管理、社会工作、资源与环境
省级重点学科:动物学、旅游管理、环境工程、民族学、海洋科学、海洋工程
教学建设
校园夜景截至2021年5月,学校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应用型转型专业1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特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1]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旅游管理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旅游管理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海洋技术、旅游管理、环境工程、生态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社会工作
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帆船运动、数据库系统原理、鱼类学、中国当代文学、海洋生态学
专业名称 | 所在单位 | 时间 |
社会工作 | 人文社科学院 | 2013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 2012 |
旅游管理 | 旅游管理学院 | 2011 |
汉语言文学 | 人文社科学院 | 2010 |
历史学 | 人文社科学院 | 2007 |
时间 | 课程名称 | 立项文号 |
2020年 | 海洋调查方法 | 琼教高〔2021〕8号 |
2020年 | 基本乐理 | 琼教高〔2021〕8号 |
2020年 | 增殖资源学 | 琼教高〔2021〕8号 |
2019年 |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专题 | 琼教高〔2020〕6号 |
2019年 | 食品工艺学 | 琼教高〔2020〕6号 |
2019年 | 文学创作与欣赏 | 琼教高〔2020〕6号 |
2019年 | 海洋生物学 | 琼教高〔2020〕6号 |
2018年 | 普通话学习与水平测试教程 | 琼教高〔2019〕21号 |
2018年 | 微生物学 | 琼教高〔2019〕21号 |
2018年 | 鱼类学 | 琼教高〔2019〕21号 |
2017年 | 海南民俗学概论 | 琼教高〔2017〕172号 |
课程名称 | 层次 | 负责人 |
计算机网络 | 本科 | 林元乖 |
中国旅游地理 | 本科 | 金海龙 |
文学概论 | 本科 | 王家发 |
植物生理学 | 本科 | 林伟 |
运动生理学 | 本科 | 张洪斌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本科 | 郝福伟 |
动物学 | 本科 | 林炽贤 |
世界古代史 | 本科 | 袁澍 |
数学分析 | 本科 | 任崇勋 |
数字电子技术 | 高职专科 | 石焕玉 |
VB程序设计 | 高职专科 | 李壮 |
学生成绩
2019至2020学年,学校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共有245个项目获奖,其中国家级奖51项,省部级奖194项;在文艺、体育竞赛中共有67个项目获奖,其中国际级奖1项,国家级奖26项,省部级奖40项;学生发表学术论文10篇,发表作品18篇,获得专利3项。
截至2021年5月,近年来,学校学生获得国家级奖励328项、省部级奖励669项。近3年,学校学生在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中获一等奖2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铜奖2个,“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1个、铜奖1个,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1个、铜奖2个,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个人各1个。在电子设计大赛、导游大赛、创新创业技能大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90个,二等奖72个,全国大学生海洋知识竞赛大洋奖1个。
教学成果
截至2021年3月,学校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3项。
时间 | 成果名称 | 获奖等次 |
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 ||
2020 |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一等奖 |
2020 | 服务海南战略需求的热带海洋专门人才新型课程群构建与实践 | 一等奖 |
2020 | 海南中外合资本科旅游教育项目运行实践与研究 | 二等奖 |
2017 | “五位一体”服务地方的社会工作特色专业建设与改革 | 二等奖 |
2017 | 职业技能导向下构建“多元化”、“多层次”人才培养教学体系,造就应用型创新人才 | 二等奖 |
2014 | 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2014 | 海南本土音乐文化传承背景下的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与特色教学研究 | 二等奖 |
2014 |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二等奖 |
2012 | 基于CDIO理念的计算机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IT创新人才培养 | 二等奖 |
2009 | 《世界古代史》精品课程、教学团队与特色专业综合建设中的探索 | 一等奖 |
2009 | 基于任务驱动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 一等奖 |
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 | ||
2018 | 中小学生体质测量评价新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 一等奖 |
2018 | 基于儿童入学准备的师幼互动质量干预的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21年5月,学校有院士工作站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海研发中心1个、省级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个。
院士工作站:朱蓓薇院士工作站、杨志峰院士工作站
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海研发中心: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海研发中心暨海南海洋食品创新研究院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省级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热带海洋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海南省两栖爬行动物研究重点实验室[3]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南省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级特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科学与技术特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级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海南省国际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研究基地、海南省南海文明研究基地
科研成果
截至2021年5月,近三年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课题401项,省部级以上项目15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9项,省级重大科技项目2项。学校海洋测绘保障应用项目获得资助7991万元,三亚崖州湾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洋牧场教学科研示范基地项目获得资助5000万元。
截至2016年7月,学校已获得13个国家社科基金,其中重大课题1项,重点课题1项,一般课题2项,青年课题1项,西部课题8项。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负责人 |
417155 | 海南岛近岸海域甲藻的分类及分布特征研究 | 殷安齐 |
417151 | 热带海洋近岸主要城市PM2.5的时空变化及其源解析 | 王平 |
217157 | PEF结合酶法提取方格星虫粗多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 陈文 |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据2021年6月学校图书馆官网显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177.07万册,电子图书206.97万册,电子期刊87.6万册,学位论文944.19万册,音视频8.21万小时;数据库39个;纸质期刊1558种。
期刊学报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英文名:Journal of Hainan Tropical Ocean University)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省教育厅主管,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主办的一份综合性学术期刊;学报主要设有黎学研究、天涯文化论坛、政治经与济、高教研究、文学与艺术、文化研究、理论及应用研究、教育与教学等栏目;学报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维普系列数据库”、“超星域出版平台”等全文收录。
合作交流
截至2021年5月,学校先后与五大洲和港、澳、台共65个国家和地区的135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开展合作与交流。签署合作协议156份,其中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协议87项;派出1000多名学生做交换生、汉语志愿者、共同培养硕士生、游学生、海外实习生,涉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接收来华留学生320名,涉及15个国家;交流合作项目数十个。
截至2021年5月,近年来,学校组织承办的国际论坛、国际研讨会30余场,接待和参加国际国内合作交流会议320多次。
校园风光文化传统
学校标识
校徽
学校校徽由象征着海洋的学校标识、学校校名和学校英文名称构成。
校徽
校旗
学校校旗由校徽、校名构成。
学校校旗精神文化
校训
明德·博学·励志·笃行
学校校训释义:学会做人,勤奋好学,立志成才,善于做事。它体现了一个人成功之道:“明德”是做人之本,“博学”是成事之基,“励志”是成才之力,“笃行”是成功之途。
校歌
郑南词,陈光洲曲 | ||
五指山给我崇高的理想, 南圣河给我大海的志向, 在民族故乡的热土上, 莘莘学子,深深扎根茁壮成长,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今天托起明天的太阳, 面对未来,面向八方, 立志为祖国奉献力量。 | 五指山给我挺拔的坚强, 红棉树给我青春的奔放, 在科学文明的阶梯上, 师生携手,阔步攀登天高地广。 团结严谨,勤奋创新, 今天创造明天的辉煌, 跨越时空,超越自我, 歌声和祖国共同交响。 | |
琼大,琼大,迎着大特区的新风,沐浴着大时代的春光。 琼大,琼大,崛起在新兴的翡翠城,腾飞在中国最南方。 | ||
社团文化
截至2020年3月,学校思想政治类、学术科技类、文化体育类、志愿公益类、创新创业类、其他类学生社团76个。开展了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社联游园会活动、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达人秀活动、“社团之夜”晚会、四六级模拟测试活动、疯狂英语嘉年华、“海上清道夫”环境保护活动、“青春杯”羽毛球比赛等社团活动。[2]
现任领导
职务 | 名单 |
党委书记 | 王长仁 |
校长 | 陈锐 |
副校长 | 廖民生、杨兹举、王道儒、刘湘洪、茅云翔 |
纪委书记 | 刘汝兵 |
党委委员 | 那广水、穆军 |
参考资料
1.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地址在哪里,哪个城市,哪个区?·大学生必备网
2.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校简介·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官网
3.通什市志·第十五编 教育 科技·第一章 教育·海南史志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