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皮人(王朔1986年发表的小说)

橡皮人王朔1986年发表的小说

《橡皮人》始于王朔1986年发表的一篇小说,作为一种社会人格,24年后的今天,它卷土重来。今日这个词的注解是“他们没有神经,没有痛感,没有效率,没有反应。整个人犹如橡皮做成的,是不接受任何新生事物和意见、对批评表扬无所谓、没有耻辱和荣誉感的人。”

中文名

橡皮人

词语来源

王朔图书《橡皮人》

性质

一种社会人格

发表时间

1986年

测试结果

选择了7—9项红色警报你绝对已经是顽固的“橡皮人”,可以说在职场上神憎鬼厌。提到你,大家的反应是只能耸耸肩膀,你已经成了下一批被新陈代谢出去的预备役。最可怕的是,你可能因为过度橡皮化,而被其他单位拒之门外。

选择了1—3项黄色预警现在你还不属于“橡皮人”,但已出现“橡皮化”端倪。如果这样继续下去,会改变上司、同事对你的好感,降低对你的期望值。

选择了4—6项橙色警报你属于“半橡皮化”。个人的“品牌价值”已经下降不少。在公司里,你是让大家既头疼又无奈的一个,因为有一些经验或能力,你虽然不至于被扫地出门,但是也晋升无望,只能混混日子。

如何警惕

1、你需要一个爱人或一些好友,让你工作的感觉复苏,一些用心去赴的约会,或一个略带放肆和刺激的电子派对。

2、尝试重新让自己对上司产生“畏惧”,在乎和重视他下达的每一项任务。

3、每天对自己说“我有一个目标”。尽可能地保持定期制订工作计划,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尽量完成。

4、尝试多结识新朋友或与不曾深入交往的同事换一种交流方式,让沟通显得不一样。

5、给自己一段假期,然后告诉自己,蜜月刚刚开始,真正的好生活才拉开序幕。

易患人群

美国作家格林写过小说《一个枯竭的案例》,讲一个建筑师功成名就后身心俱疲,最后只有逃到非洲森林。美国精神分析学家随后提出了“职业枯竭”(job burnout),一种和“橡皮人”类似的病症——情绪枯竭、才智枯竭、生理枯竭、价值枯竭,既去人性化,也无成就感。橡皮人站在“有闲有钱有知识”的社会优等生的对立面,在中国,这些无梦、无趣亦无痛的城市生物,正形成一个庞大群体——先有《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70%的被调查者出现工作倦怠;再有《中国翰德就业报告》,57%的被调查公司表示职业枯竭情况加重。有心理学家发表观点,以前一个中国人工作十多年才枯竭,现在经常一两年就枯竭了——全因现代社会的流水线模式提高了效率,却降低了人的成就感。

橡皮人可以在如下职业中寻找:医生、银行员、程序员、教师、记者、交警、公务员、演员、出租车司机——按照心理学家分析,他们要么已习惯无需分享的孤独工作,要么上升空间有限,要么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在日复一日间消磨了斗志,换来的是挥之不去的空虚感。

橡皮人可以在如下城市中寻找:根据一份12省市工作倦怠指数调查,对工作感到厌倦城市排名是天津、四川、重庆、上海、辽宁、湖北、广东、福建、江苏、北京、浙江、山东——中国城市的性格、发展速度、文化生态改变的不仅是GDP与CPI,还在改变小职员的幸福指数。

在职场,没有人告诉我们如何去适应,我们需要学着用“橡皮”保护自己,保住职位,保住薪水,保证自己被提拔……工作几年后,随心所欲的心情就会被日益沉重的现实屡屡践踏,我们将不再是任何工作都可以自由转换的职场新鲜人。归根结底,成为橡皮人是心态在作祟。见得多了,便成了习惯,人就会失去自己的敏锐,变得没有任何感觉。习惯性,是所有橡皮心理因素中最可怕的一个。它会随着习惯无限加深,直到不可逆转。如何改变自己,拒绝做橡皮人?看记者为你具体实例具体分析。

拒绝五招

1.你需要一个爱人或一些好友,让你工作的感觉复苏,一些用心去赴的约会,或一个略带放肆和刺激的电子派对。

2.尝试重新让自己对上司产生“畏惧”,在乎和重视他下达的每一项任务。

3.每天对自己说“我有一个目标”。尽可能地保持定期制订工作计划,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尽量完成。

4.尝试多结识新朋友或与不曾深入交往的同事换一种交流方式,让沟通显得不一样。

5.给自己一段假期,然后告诉自己,蜜月刚刚开始,真正的好生活才拉开序幕。

2010年年度新词语

此词经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机构专家审定入选2010年年度新词语,并收录到《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

提示性释义:指没有热情,没有效率,没有荣辱感,不接受新生事物和意见的人。他们如同橡皮做成的一样没有神经、没有痛感、没有反应,故名。

例句:如果你发现自己曾经敏锐的触觉已经变得迟钝、对于职位的上升与工资的提高失去了过多的期待、上司的赞赏与鼓励总与你绝缘、对同事过激的抨击无动于衷……或许,你也是广大橡皮人族群中的一个。(2010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

参考资料

1.找到你自己最大的优势,不做职场橡皮人·CN职场指南网

关键词:橡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