孖(汉语汉字)
孖,汉语词语,拼音为mā。有两种意思:双生子、滋生。在其他字义:成对的、双(方言)。另外,广东旧称与外国商人贸易的经纪人为"孖毡"。即英语merchant的粤语译音。
中文名孖
mā ,zī
NDND
YAYA
フ丨一フ丨一
BBG
常用词组
孖毡(mā zhān):广东旧称与外国商人贸易的经纪人为“孖毡”。即英语merchant的粤语译音。
孖舲艇(mā líng tǐng):广东的一种小快船。
孖女 :双生女(方言)。
大孖:指双胞胎较大的一方。[1]
细孖:指双胞胎较小的一方。
孖生(mā shēng):双生,孪生。
孷孖(lí mā)
亦作"孷孳"。
人和哺乳动物一胎生双子。
孪生子。《广韵.平之》:“孷,孷孳,双生子也。”一说为独子。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广韵》子之切《集韵》《类篇》津之切,音兹。《玉篇》双生子也。亦作滋,蕃长也。
又《广韵》《集韵》疾置切,音字。义同。
说文解字
滋【卷十一】【水部】
益也。从水兹声。一曰滋水,出牛饮山白陉谷,东入呼沱。子之切〖注〗,古文。
说文解字注
(滋)益也。艸部兹下曰。艸木多益也。此字从水兹。为水益也。凡经传增益之义多用此字。亦有用兹者。如常棣、召旻传云。兄、兹也。桑柔传云。兄、兹也。只是一义。从水。兹声。各本篆文作?、解作玆声。误也。今正。说详四篇下兹篆下。子。之切。一部。一曰滋水。出牛㱃山白陉谷。东入呼沱。此谓水名也。地理志。常山郡南行唐牛饮山白陆谷。滋水所出。东至新巿。入虖池水。南行唐故城在今直隶正定府行唐县县治北。新巿故城在今正定府治西北四十里。一统志曰。滋河源出山西五台县畍。东南流迳正定府灵寿县北、行唐县南。又东厯正定藁城二县北、无极县南。又东北入定州深泽县畍。古与滹沱合流。今折而东北、与滱沙二水合。不入滹沱矣。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zih1 [宝安腔] zu1 [梅县腔] zii1 [台湾四县腔] cih5 zih1 [沙头角腔] la1 ma1 mo1 [海陆丰腔] cih5 zih1 [客语拼音字汇] zi1
◎ 粤语:maa1
上古音系
字头 | 声符 | 韵部 | 对应广韵小韵 | 拟音 | 注解 |
孖 | 子 | 之 | 兹 | ʔslɯ | |
孖 | 子 | 之 | 字 | zlɯs |
广韵
字头 | 小韵 | 反切 | 声母 | 韵母 | 韵目 | 调 | 等 | 呼 | 韵系 | 韵摄 | 广韵目次 | 高本汉 | 王力 | 李荣 | 邵荣芬 | 郑张尚芳 | 潘悟云 | 蒲立本 | 推导现代汉语 | 古韵罗马字 | 有女罗马字 | 注解 |
孖 | 兹 | 子之 | 精 | 之 | 之 | 平声 | 三等 | 开口 | 之 | 止 | 上平七之 | tsi | tsĭə | tsiə | tsie | tsɨ | tsɨ | tsɨ | zi1 | ci | zio | 双生子也 |
孖 | 字 | 疾置 | 从 | 之 | 志 | 去声 | 三等 | 开口 | 之 | 止 | 去七志 | dzʱi | dzĭə | dziə | dzie | dzɨ | dzɨ | dzɨ | zi4 | zih | dzioh | 双生子又音咨 |
蒙古字韵
字头 | 八思巴字 | 八思巴字 修正 | 八思巴字 其他形式 | 音译 | 音译 修正 | 音译 其他形式 | 拟音 | 声调 | 注解 |
滋 | ꡒꡜꡞ | dzʰi | tsɿ | 平声 |
中原音韵
字头 | 小韵 | 声母 | 韵母 | 韵部 | 声调 | 四呼 | 宁继福 | 注解 |
滋 | 髭 | 精 | 支思开 | 支思 | 阴平 | 开口呼 | tsɿ |
洪武正韵牋
字头 | 小韵 | 反切 | 韵目 | 韵部 | 声调 |
滋 | 赀 | 津私 | 二支 | 支 | 平声 |
分韵撮要
字头 | 小韵 | 声母 | 韵母 | 韵部 | 声调 | 注解 |
滋 | 兹 | 精 | 师 | 第十六师史四 | 阴平 | 润也益也 |
参考资料
1.孖·在线汉语字典
2.孖字·新华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