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御史(为都察院的长官)
明清都察院长官。明左、右都御史各一人,本正三品,旋改正二品。次为左、右副都御史各一人,本正四品,旋改正三品。再次为左、右佥都御史各二人,本正五品,旋改正四品。掌纠劾百司,提督各道御史,为皇帝耳目风纪之臣。皇帝派往各地的总督、提督、巡抚、经略、总理等大员,皆兼都御史衔,以便行事,但不理都察院事。清左都御史,满汉二人,正二品,雍正八年(1730),改从一品;左副都御使,满汉二人,正三品。原有左佥都御史一人,乾隆十三年(1748)省。右都御史为总督加衔,右副都御史为巡抚、河督、漕督加衔,不理都察院事。
中文名都御史
都察院的长官
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
正二品(明),从一品(清)
简介
明朝都察院的长官为左右都御史(正二品),下设副都御史、佥都御史。清朝时都御史为从一品。明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都察院右佥都御使巡抚登莱备兵防海赞理兵饷(袁可立),建威消盟,纪功盟府,有文蟒朱提之赐。”
1636年,清朝皇太极即位后,清朝廷将监察文武百官的职责归于都察院。
1644年,都察院设左都御史、右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右副都御史,负责纠察中国十五道、在京百官。
1723年始,凡总督授加兵部尚书衔者,惯例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不加尚书衔则一律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
篇目
《聊斋志异》篇目
原文
都县外有洞,深不可测,相传阎罗天子署。其中一切狱具,皆借人工。桎梏朽败,辄掷洞口,邑宰即以新者易之,经宿失所在。供应度支,载之经制。明有御史行台华公,按及都,闻其说,不以为信,欲入洞以决其惑。人辄言不可。公弗听,秉烛而入,以二役从。深抵里许,烛暴灭。视之,阶道阔朗,有广殿十馀间,列坐尊官,袍笏俨然:惟东首虚一坐。尊宫见公至,降阶而迎,笑问曰:“至·矣乎?别来无恙否?”公问:“此何处所?”尊宫曰:“此冥府也。”公愕然告退。尊官指虚坐曰:“此为君坐,那可复还。”公益惧,固请宽宥。
尊官曰,“定数何可逃也!”遂检一卷示公,上注云:“某月日,某以内身归阴。”公览之,战栗如濯冰水。念母老子幼,泫然涕流。俄有金甲神人,棒黄帛书至。群拜舞启读已,乃贺公曰:“君有回阳之机矣。”公喜致问。曰:“适接帝诏,大赦幽冥,可为君委折,原例耳。”乃示公途而出。
数武之外,冥黑如漆,不辨行路。公甚窘苦。忽一神将,轩然而入,赤面长髯,光射数尺。公迎拜而哀之。神人民“诵佛经可出。”言己而去。公自计经咒多不记忆,惟《金刚经》颇曾习之,这乃合掌而诵,顿觉一线光明,映照前路,忽有遗忘之句,则目前顿黑;定想移时,复诵复明。乃始得出。其二从人,则不可问矣。
注释
[1]都县:隋置。清初属重庆府,即今四川省丰都县。县有平都山仙都观,系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谓为阴府所在。参段成式《西阳杂俎·玉格》。
[2]桎梏:脚镣和手铐。
[3]载之经制:谓将上述专项费用列入附加税内征收报销。别立名目增收之税称“经制钱”。
[4]御史行台:又称行台御史。元以后指代表御史台对地方行使监察权的御史。
[5]决其惑:破除其迷惑,即确定真假。
[6]委折,原例:谓援引前例,委曲折免华御史之罪。委折,委曲折免;即设法减除。原例,原本往例;义近“援例”,谓照章行事而已。
[7]经咒:指佛经经文和祝祷词。
[8]金刚经:佛教经典,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参卷三《鲁公女》注。
[9]不可问:不必再问,意思是已死无疑。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又名柳泉居士,聊斋先生,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深为施闰章、王士禛所重。屡应省试,皆落第,年七十一岁始成贡生。除中年一度作幕于宝应,居乡以塾师终老。家境贫困,接触底层人民生活。能诗文,善作俚曲。曾以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其书运用唐传奇小说文体,通过谈狐说鬼方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所批判。著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还有文集13卷400多篇,诗集8卷900多篇,词1卷100多阕,以及俚曲14种、戏3部、杂著5种。
参考资料1.都御史·词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