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2(2014年陈晓卿执导美食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22014年陈晓卿执导美食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2》定位为中华美食文化纪录片,延续第一季的主题,探讨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150多个人物,300余种美食,一张张餐桌,见证生命的诞生、成长、相聚、别离。通过美食,使人们可以有滋有味地认知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舌尖上的中国2》是2012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续集,于2014年4月18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开播,并在爱奇艺、乐视网等多个网络平台同步播出。

中文名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别名

舌尖上的中国2

出品公司

中国中央电视台

导演

陈晓卿

制片人

刘文

集数

8

拍摄地点

中国大陆,中国台湾

首播时间

2014年4月18日21:00

类型

纪录片

每集长度

47

第1集脚步

“路菜”是先人保存食物的智慧,进而被演化成标志性的中国美食。味觉记忆的强大,往往让人们对故乡食物的迷恋十分牢固,甚至被赋予“乡愁”这样的文学语汇。该集将跟随那些奔波在路上的人们,品尝辛劳与汗水中的苦辣酸甜。“脚步”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每一种食物的获取都要经过漫长的历程。这一集中的主人公,一对养蜂夫妇追寻、收获蜂蜜的路程,就与蜜蜂们采集花蜜同样艰辛。据计算,蜜蜂生产一公斤蜂蜜需要采400万朵花。另一方面,食物本身也会跟随人们的脚步,在各地流转、变化。从青海的盐湖,到西藏的密林深处,无不镌刻着人与食物迁徙的足迹。

第2集心传

中国烹饪无比神秘、难以复制,厨艺的传授仍然遵循口耳相传、心领神会的传统方式,祖先的智慧、家族的秘密、师徒的心诀、食客的领悟,美味的每一个瞬间,无不用心创造、代代传承。传统食物的流散和古老制作秘诀的消失是门派宗师和山野高人共同面对的难题。中国人延续着对世界和人生特有的感知方式,每个平凡的人都在某个瞬间参与创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诗。

第3集时节

“不时,不食”是中国人饮食最重要的特征。《时节》将通过捕捉节令美食,展现传统中国人对自然的依赖与敬畏,表达我们对气候变幻的敏锐感知。

第4集家常

该期舌尖上的中国为您带来各地的家常菜,凝聚着家人的爱。节目中的家常菜有山西的家常面食、山西饸饹、天门蒸菜、上海红烧肉、四川泡菜、山东西瓜酱、江苏蒲菜水饺,澳门甜食以及适合孕妇坐月子时吃的广东金银菜南北杏蜜枣炖白肺等等,让您流口水的美食,不容错过。

第5集相逢

大多数美食都是不同食材组合、碰撞产生的裂变性奇观,美食之间的相逢给了人们在味觉上的享受,人类的活动促成了食物的相聚,而食物的离合也在调动着人类的聚散。美食的相逢有时恰恰印证了中国传统的“缘分”。

第6集秘境

遥远的山林、江河、草原、沙漠,这些难以到达的地方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美味,人类与自然携手让古老的美味延续至今。秘境,带我们发现和寻找与众不同的人和食物。

第7集三餐

一日三餐几乎是人类共同的饮食制度,同样的饭食在中国却变幻出不同的生活节奏,塑造出各异的人生感受。对美味的渴望源自人类的本能,然而关于美食每个人又有不同甚至相反的选择。天津煎饼果子、重庆早餐小面、广州花式早茶、湘乡咸鸭蛋、彝族砣砣肉。各式各样的美食,背后也有着各自的故事,有人爱吃肉,有人喜食素;有人追求成功,有人追求内心的平和。

第8集花絮

该集为观众呈现《舌尖》第二季的拍摄花絮。经历一年的磨砺,《舌尖上的中国》摄制团队终于完成了这部美食大餐,这是辛勤劳作的一年,也是行将收获的一年。通过对食物的追根溯源,摄制组每一个成员对中国美食文化的传承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美食背后的人、家庭、民族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作品评价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在众多饮食节目中脱颖而出,靠的绝不只是饕餮的美食,它一方面把美食深埋进最平凡的乡野民间,一边把食物上升到民族性和文化的高度,让观者不自觉的在舌尖上展现出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性。(腾讯网评)

该片的制片人似乎更在意扣动观众的心弦,而非味蕾。食物的制作者和食用者成了主角,而不是食物本身,有喧宾夺主之嫌。《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似乎已变成一档爱国主义教育节目,而不再是一部纯粹的美食纪录片,该片尝试将个人情感上升至政治层面。(《中国实时报》评)

该片从饮食这一日常生活行为出发,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说教式”宣传色彩,而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没有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透过一些非主流的边缘人物、小事件呈现社会较为亲切和人性化的一个维度。接地气的镜头,撩起了观众的馋虫,也在食欲里注入一股五味杂陈的感怀。通过“舌尖”展示美食的这个渠道,观众看到了社会变迁和人的命运流传,看到了倔强、节俭、坚韧的民族性格。(人民网评)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和《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各有特色,避免了雷同,《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有人物,有故事。如果说《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是视觉、色觉、味觉等物理上美食冲击的话,那么《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则把精神上、人性层面的东西融入了美食,带有精神冲击,对纯物理上的美食进行了一定的升化。(沈阳日报评)

该片所弥漫的,一种是称作“乡愁和怀旧”的情绪,这种情绪借助于食物的画卷徐徐展开,在平铺直叙中实现了电视与人的强烈共振。而另外一种,则是出自于本能的自我保护,如果所有的食品都取材地道,所有的加工程序都秉持良心,或许我们也不会如此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四川文明网评)

该片主观意识上贬低了美食,而刻意去打人文牌,突出社会热点,涉及有候鸟打工族、留守儿童、应试教育、家长陪读、空巢老人等,但因分集导演水平不一,美食、故事的拿捏相差万里,致使矫揉造作出来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有些不伦不类。(人民网评)

幕后花絮

美食能满足口腹之欲,但对《舌尖2》团队主创来说,美食就是工作对象。在《舌尖2》近500天的创作过程中,主创们如何筛选各种美食?过程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昨日,记者专访了《舌尖2》部分主创,听他们讲述拍摄中的台前幕后。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怎么选?

《舌尖》引发热潮后,“让自己家乡的美食出现在《舌尖2》,成了热门事。也因此,《舌尖2》启动以来,总导演陈晓卿的微博私信就被塞爆了:“每天能接到三十多个自荐的,最多时有一百多个。”但事实上,这些美食在陈晓卿看来大多没有分量:“比如有人会说‘我想你们来拍一下我们的山药粉,特别好吃。’但它缺少了一个支撑的东西,我拿什么来说它?它背后有什么故事可拍?”

《舌尖2》中所涉及300多种美食,是经过几个月挑选出来的。“在分集主题确定后,我们就兵分七路,去各地调研了。”调研事无巨细,包括每种食物的来龙去脉,相关的人物故事,甚至是它所属乡村的特质,主人公小院几点钟光线最好。《心传》分集导演陈磊透露,为了拍一种面条,调研过程持续了大半年,“在南方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故事,后来到西北才找到。”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怎么拍?

“一边工作,一边吃美食。”这是观众想象中“舌尖团队”的工作状态。但事实上,对一些主创来说,很多美食他们自己都没享受到过原味。“经常是拍完才能吃上一口,而那时已经冷掉,或是拍摄对象吃剩的。”《脚步》分集导演李勇告诉记者。在他这一集里,很多拍摄对象是辗转在全国各地,为获取食材而辛劳的人们,“为赶拍摄进度,很多时候都没时间吃饭,只能和泡面相伴。”

对《秘境》的导演刘硕和费佑明来说,能吃到嘴的美食更非拍摄中的常见物,“这一集主要是讲一些隐匿在山野之间的美食,很多时候都是对着原始食材拍。”拍鸡菌的时候,镜头更是对着白蚁窝的,自然不可能“边拍边吃”。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怎么制?

没日没夜的后期制作中,主创们印象最深的味道则是“陈氏私房菜”。

“总导演经常提出几十条修改意见,对我们进行‘折磨’。这时候他通常又会在剧组里做饭,我们吃着吃着就没脾气了。”《家常》分集导演邓洁透露,一般是制片人朱乐贤买菜,总导演陈晓卿下班后过来做饭,“他做饭非常快,半小时就能做一大桌子,很有家的味道。”

有时,“陈氏私房菜”还能激发创作。邓洁在写红烧肉的解说词时,遭遇了瓶颈,“怎么都写不出感觉。”陈晓卿就亲自下厨做了一盘陈氏红烧肉给她吃,“让你们看看什么是标准的炒糖色。”肥美肉块甘甜软糯,还保留着弹牙的质感,邓洁茅塞顿开,“无论加入什么辅料,吸饱汤汁后的食材都可以成为红烧肉默契的配角。”

参考资料

1.舌尖上的中国2·CCTV节目官网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