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苋(苋科苋属植物)

刺苋苋科苋属植物

刺苋(学名:Amaranthus spinosus L. )是苋科、苋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100厘米;茎直立,多分枝,无毛或稍有柔毛。叶片菱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无毛或幼时沿叶脉稍有柔毛;叶柄无毛,圆锥花序腋生及顶生,苞片在腋生花簇及顶生花穗的基部者变成尖锐直刺,在顶生花穗的上部者狭披针形,中脉绿色;小苞片狭披针形,花被片绿色,胞果矩圆形,种子近球形,黑色或带棕黑色。7-11月开花结果。

分布于中国陕西、河北、北京、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香港、福建、台湾等地。日本、印度、中南半岛、马来西亚、菲律宾、美洲等地有分布。生长在旷地、园圃、农耕地等。

刺苋被列入2010年1月7日环境保护部发布中国第二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刺苋的嫩茎叶可作野菜食用;全草供药用,有清热解毒、散血消肿的功效。

中文名

刺苋

拉丁学名

Amaranthus spinosus L.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中央种子目

苋科

苋属

五被组

刺苋

命名者及年代

L.,1753

形态特征

高30-100厘米;茎直立,圆柱形或钝棱形,多分枝,有纵条纹,绿色或带紫色,无毛或稍有柔毛。[1]

圆锥花序腋生及顶生,长3-25厘米,下部顶生花穗常全部为雄花;苞片在腋生花簇及顶生花穗的基部者变成尖锐直刺,长5-15毫米,在顶生花穗的上部者狭披针形,长1.5毫米,顶端急尖,具凸尖,中脉绿色。

小苞片狭披针形,长约1.5毫米;花被片绿色,顶端急尖,具凸尖,边缘透明,中脉绿色或带紫色,在雄花者矩圆形,长2-2.5毫米,在雌花者矩圆状匙形,长1.5毫米;雄蕊花丝略和花被片等长或较短;柱头3,有时2。胞果矩圆形,长约1-1.2毫米。

近种区别

刺苋叶腋有刺,且部分苞片变形成刺,极易和该属其他种区别。

产地生境

广布于中国陕西、河北、北京、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香港、福建、台湾等地。日本、印度、中南半岛、马来西亚、菲律宾、美洲等地有分布。生长在旷地、园圃、农耕地等。

主要价值

刺苋的嫩茎叶可作野菜食用;全草供药用,有清热解毒、散血消肿的功效。

物种危害

19世纪30年代在中国澳门发现,1857年在中国香港采到。已成为中国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的常见杂草,常大量孳生危害旱作农田、蔬菜地及果园,严重消耗土壤肥力,成熟植株有刺因而清除比较困难,并伤害人畜。

中国北方的果园以苹果、梨、桃、山楂、板栗园为主,特点是株行距比较大,地面裸露比较多,生态环境稳定,所以果园中杂草的种类很多,生长量巨大。由于杂草数量多生长快,大量争夺肥水,可使产量减少l-2成,特别是有些杂草还是病虫的传播媒介和寄主,使果园病虫害发生严重。刺苋是北方果园杂草之一。

参考资料

1.刺苋·植物智

关键词:刺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