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古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荆州古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荆州古城,又名江陵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保存较完好的荆州古城墙,城内东西直径3.75公里,南北直径1.2公里,面积4.5平方公里,城墙周长10.5公里,高8.83米,共六座城门,每座城门上均建有城楼。荆州古城墙成形于三国,五代始修砖城墙,现存城墙为明清城墙,是我国现存延续时间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由最初的土城演变为砖土合抱的唯一古城墙。全长11.28公里,有六门九楼。现存六门二楼,藏兵洞5座、炮台26座,瓮城、复城门等,异常完整。被誉为是"中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

中文名

荆州古城

地理位置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张居正街2号

适宜游玩季节

四季皆宜

开放时间

全年 08:00-17:30(最晚入园17:00)

景点级别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刘备与公安门

公安门位于古城墙东南角,又称小东门,是古城唯一的水门。如今水门码头虽早已失去它的功用,但码头之上的青石护岸栏杆,上下码头的石阶仍清晰可辨。公元210年,立营公安县的刘备,从接替周瑜执掌帅印的鲁肃手中侥幸借得荆州,并派关羽镇守,他自己仍扎营公安。以后刘备每由公安来荆州视察防务,都经水路,由小东门码头登岸入城。为纪念这段难忘的历史,后人遂用刘备驻守之地的公安代称小东门。年深日久,小东门称谓淡化,公安门便成了惯称。

得胜街与洗马池

得胜街即荆州城大北门金水桥外的那条街道。传说关羽镇守荆州时,曾北攻樊城,在沔水与曹军遭遇。此战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大获全胜。关羽班师凯旋,经此街道进城,沿街百姓自发聚集两旁欢迎得胜将士,鞭炮声声,鼓乐阵阵,载歌载舞,庆贺胜利。古城经此难得的历史性场面,人们久久难忘。此街也因之得名为得胜街,且一直沿用至今。关羽得胜回城受到如此盛大的欢迎,喜不自胜,进得城来,见其宝坐赤兔马征尘满身,怜惜之情顿生,忽见北门内东侧有清澈见底的池塘,于是策马而至,亲手为赤兔马洗涤,百姓亲眼目睹此景,甚为感念,遂将此塘谓之洗马池,千百年来,民间津津乐道,流传不衰。

政治经济

古城申遗

近十年来,荆州市政府高度重视荆州城墙文物保护和环境整治工作,共筹集资金1.3亿元,用于荆州城墙保护范围内约30万平方米违章建筑的拆除、内外环道的建设、护城河的疏竣和污水治理及周边环境整治。从2004年开始,就一直着手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2005年,通过湖北省政府正式向国家文物局递交“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7年1月,国家文物局同意将荆州城墙与西安、南京、兴城共四个明清城墙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社会发展

荆州是鄂中南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国土开发一级轴线(长江)与二级轴线(京广、焦柳铁路)在此交汇,长江483公里黄金水道穿越境内,207国道纵贯南北,318国道和宜黄高速公路横跨东西,沙市港是长江中游的重要港口,沙市机场为国家二级机场,构成了荆州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多种方式相衔接的现代交通网络;已开工建设的襄(樊)--荆(州)、荆(州)--常(德)高速公路,特别是10月1日竣工通车的荆州长江公路大桥,使荆州承东接西、连南纳北的地域和交通优势更为明显。荆州是湖北省第二大信息枢纽节点和信息传输中心,通信技术装备、通讯能力、用户规模、业务总量等四项指标均居全省第二位。

国家规划的八纵八横“信息高速公路”光缆干线有一纵一横两条骨干光缆从荆州通过,全市信息、通信业已具相当规模。特别需要指出的是,98抗洪胜利后,国家投入55亿多元巨资,实施荆江大堤和长江干堤加固工程,现在,雄伟壮观的千里江堤已成为荆州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随着长江三峡的截流,荆州防洪保安和抗灾减灾能力显着增强,昔日受洪水威胁之地即将成为一片充满希望的投资热土。交通运输快速增长。全市交通运输和邮政业完成增加值16.4亿元,比上年增长9.9%。各种运输方式货物周转量95.43亿吨公里。客运量3938万人。全市等级公里通车里程12805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1186公里。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1450万吨。邮电业务收入19.0亿元,比上年增长16.1%。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市本地电话总数106.6万部,增长6.5%;移动电话157.9万部,增长27.8%。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使全市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小学、普通中学招生人数分别为5.9万人、15.5万人,在校学生分别达到38.0万人和47.8万人。教育资源结构和学校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快速发展。普通中专招生数、在校学生分别为42921人、86076人,分别比上年增长47.1%和55.9%;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全市有高校9所,招生数3.28万人,在校学生11.7万人。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全市年末共有医疗机构539个,卫生事业人数2193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7901人。全市拥有各类病床11705张。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医疗机构服务收费标准总体下降10.2%。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全市共争取国家科技项目15项,争取省级科技项目95项,实施市级科技项目13项;共争取无偿资金2871万元。全市有29个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一等奖19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奖2个。全市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61家。全市申请国家专利280项。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全年单位从业人员平均报酬10571元,比上年增长18.1%,其中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1281元,增长1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18元,增长7.7%;农民人均纯收入3502元,增长12.7%,其中家庭经营纯收入2117元,增长0.4%。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由上年40.1%上升到41.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48.1%下降到46.9%。在食品消费结构中,人均奶及奶制品、鲜果、禽蛋类、水产品消费量明显上升。

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7.58平方米,比上年提高了2.15平方米,住宅装饰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有所增加,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2.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1平方米,住房结构质量不断提高,其中楼房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所占比重分别为60.6%和50.5%。农村自来水、电力供应条件不断改善,电话普及率大幅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市社保基金收入13.8亿元,增长41.7%。社会保障复盖面明显扩大。全市社会保险新增13.3万人,增长12%。年末全市养老保险参保38.6万人,失业参保28.5万人,32.3万人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5.2万人和12.8万人。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补贴户数6.72万户,达到14.1万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支出1.28亿元,增长25.6%,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发展

荆州是一座充满商机的城市。自古以来,荆州就是商贾云集之地。早在汉代,荆州就是全国十大商业都会之一;近代,荆州又是我国最早对外通商的内河港口城市,荆州沙市早在中日甲午战争后就与重庆、杭州、苏州一起被定为通商口岸。今天的荆州市,地处中西部大开发的前沿阵地,区位优势独特。为全国“四大增长极”十字轴线的交叉区域,距北京、香港、上海、重庆均为1000公里左右。荆州市是国家重要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和轻纺、化工基地,是一座充满商机、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城市。

经过多年的建设,荆州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荆州工业特色鲜明,形成了机械、轻工、燃化、纺织、电子等五大门类,涌现出沙隆达、天发、车桥、凯乐、洪城、神电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井有7家公司实现上市融资,其中沙隆达集团在全国农药行业排名第一,凯乐科技是全国塑管排头兵,洪城公司是中国低压大口径智能阀门企业的龙头;全市农业产值约占湖北省的13%,粮食、棉花、油料、水产品总产量均居湖北省第一位,建成了天荣、银欣、吉象等6家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荆州开放开发势头良好,全市现有三资企业474家,先后成功引进了荷兰飞利浦、美国德尔福、法国法雷发、德国美洁时等一批大型跨国公司落户荆州;荆州商贸流通繁荣,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居湖北省第二位。

国家级商品市场蓝星商贸城是湖北省最大的建筑装饰材料批发市场,洪城商港是湖北省重要的工业品市场,连锁经营、物流配送、量贩店、电子商务等新型生态不断涌现,荆州已成为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的重要商品流通中心。同时,荆州科技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全市高新技术涉及精细化工、电子、新材料等领域,拥有除武汉市以外全省最丰富的教育资源,建有高校9所,在校硕士研究生、本科生达3万余人,可为荆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资料

1.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荆州古城·荆州博物馆

2.古城墙活化石 中国南方完璧·荆州古城历史文化旅游区

关键词:荆州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