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年体(中国传统史书的体裁)

编年体中国传统史书的体裁

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例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竹书纪年》《汉纪》《后汉纪》《国榷》等。因为编年体是中国古代历史最为悠久的史书文学体裁,故《隋书·经籍志》称之为“古史”。

中文名

编年体

别名

古史

例子

《春秋》《资治通鉴》

作用

记载历史

性 质

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

特 点

以事系日,以日系时,以时系年

代表作品

《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1019—1086年)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补充:按年月日顺序记载的中国史书体裁。起源于春秋。编年体史书数量极多。著名的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其优点是便于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可避免叙事重复。缺点是记事按年月分列杂陈,不能集中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月编排的事件,往往详于政治事件而忽略经济文化。

资治通鉴

特点

编年体史书,以事系日,以日系时(季),以时系年,对了解一代兴亡大势,很为方便。但历史事件自酝酿、发生至结束,往往延及数月乃至数年,编年体史书诸事杂陈,从中人们难以稽其首尾。也就是说,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为此,从《左传》起,就用追溯往事或带叙后事的方法,以弥补这一缺陷。另外,这种体裁以时闲为中心,对人物生平、典章制度和文化的叙述多过于简略,而且割裂,年代不明的事甚至无法写入书中,这些都影响了编年体史书的使用价值。

史书体例

1、编年体——史书编着的一种体裁。编年体史书是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此外,编年体史书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左丘明《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其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弥补方法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

2、国别体:以国(诸候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共两部)最早的一部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国语》;较好的一部是汉代初期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国别体史书代表作)。

3、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即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就是为人物立传,代表作《史记》。例如《三国志》《史记》等都是纪传体。《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断代史体例——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着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的范围。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于断代史。今人所着的《秦汉史》、《隋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范围。

5、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着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闲先后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于记事,方便阅读。它创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参考资料

1.编年体的发展历程·我爱历史网

关键词:编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