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以人为诱导引起的一种意识恍惚心理状态)

催眠以人为诱导引起的一种意识恍惚心理状态

催眠是以人为诱导(如放松、单调刺激、集中注意、想象等)引起的一种特殊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心理状态。其特点是被催眠者自主判断、自主意愿行动减弱或丧失,感觉、知觉发生歪曲或丧失。在催眠过程中,被催眠者遵从催眠师的暗示或指示,并做出反应。催眠时暗示所产生的效应可延续到催眠后的觉醒活动中。以一定程序的诱导使被催眠者进入催眠状态的方法就称为催眠术。催眠包括催眠药物和催眠术。正常使用催眠药物有利身体健康。

中文名

催眠

外文名

hypnosis

别名

催眠术

主要催眠服务

1.减压放松,消除身心疲劳感

2.改善睡眠,提高休息质量

3.心理调整,体验自信与充实

4.改善情绪,面对生活游刃有余

5.自我催眠,提高自身调整应变能力

注意事项

一、实施催眠的环境和时间设置

环境设置:最好选择安静、舒适、温馨的环境,有利于放松心情的环境,使人能自然而然地感到轻松、舒适和安全。时间设置:一般一次催眠一个小时左右,根据催眠中要解决的不同问题视具体情况调整。作为治疗性的催眠最起码5次治疗,第一次为适应性治疗,第二次才真正开始治疗;一般每10次为1个疗程。当然,由于个体差异有人并不一定需要做完整个疗程就全面恢复。

二、接受催眠调整期间的生活习惯

每次治疗前要排空大小便,不要吃得太多太饱;消除杂念,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治疗;绝对禁止饮酒(饮酒后会出现头昏、头痛、烦躁等反应),尽量不服用人参、激素等;尽量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制度;向催眠师真实反映治疗后的体验和变化。

三、实施催眠的禁忌症

虽然至今未见催眠暗示伴发严重后果的实例报导,但实施催眠仍应注意选择适应症,同时注意禁忌症,避免可能出现的不良情况。禁忌症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精神分裂症或其他重性精神病。这类病人在催眠状态下会促进病情恶化或诱发幻觉妄想。

2、脑器质性精神疾病伴有意识障碍的病人。催眠可使得症状加重。

3、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动脉硬化、心力衰竭等。

4、对催眠有严重的恐惧心理,经解释后仍然持怀疑态度者。

误解观点

大多数人认为,催眠能否成功,主要应该看催眠师的技艺如何,认为催眠师在这里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对一个人的催眠能否成功其关键因素不在于催眠师,而是在于被催眠者。在于被催眠者是否具有高度的受暗示性(可催眠性)。其实这种受暗示性人们每一个人都有的。只不过一般人受暗示的程度没有那么高罢了。

只有那些具有高度的受暗示性(可催眠性)的人,才可以非常容易的被催眠师用暗示的方法进行催眠,这些人不仅容易受到别人的暗示而进入催眠状态,他们也可以进行自我催眠。其实这种高度的受暗示性(可催眠性)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生来具有的属性(天赋)。

常见疑问

催眠

1问:催眠术是否就是会让人睡觉?

答:催眠术并不是催人入睡的技术,催眠状态和睡眠状态也有很多区别。虽然表面看起来好像睡着了一样,但其实受术者和催眠师保持着密切的感应关系,他的潜意识活动在催眠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发挥积极的作用;虽然催眠状态下也是在休息,但休息的深度和质量高于一般的睡眠,有时只睡了十多分钟,感觉就象睡了很久。虽然催眠术对于治疗睡眠问题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它不仅仅限于这一个方面的作用,而是可以对人的身心状态进行全面的调整。

2问:催眠就是要让人什么都不知道了,然后就会发生一些神奇的改变吗?

答:催眠并不是要剥夺人心理活动的能力,虽然有意识活动的水平降低,但人的潜意识活动水平反而更加活跃,这时有的受术者会有迷迷糊糊意识不清的感觉,好像只能听到催眠师的声音;而有的受术者觉得自己很清醒,什么都听得见,甚至认为自己完全没有被催眠,这些感觉在催眠状态下都可能会出现,也都不会影响催眠的进行和治疗效果。当然,受术者越是按催眠师的指令去感受和体验(而不是去检验),就越有利于从催眠中获得更多有益的东西。

3问:在很多影视文学作品中看到被催眠后催眠师要人干什么人就会去干,要人说什么人就会说什么,是真的吗?这样会不会被别人控制或者暴露自己的隐私?

答:很多影视文学作品中关于催眠的描写都有夸张和失实的成分。每个人的潜意识有一个坚守不移的任务,就是保护这个人。实际上,即便在催眠状态中,人的潜意识也会象一个忠诚的卫士一样保护自己。催眠能够与潜意识更好地沟通,但不能驱使一个人做他的潜意识不认同的事情,所以不用担心会被控制或者暴露自己的秘密。并且,即便不是属于隐私,但作为催眠师来说,也应该对于催眠过程中的情况为受术者保密,这是基本的职业道德。

4问:催眠就是被暗示,所以是不是只有哪些没有主见或者意志不坚定的人,或者那些文化水平素质低没有档次的人才会被催眠?

答:催眠现象产生的原因相当复杂,暗示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并不是全部内容。催眠感受性是正常人都具备的一种心理特征,所以并不是说只有缺乏主见的人才会被催眠;同时,根据催眠学界目前最新的研究成果,催眠现象产生的第一层次是物质层次——脑神经系统功能;第二层次是个人心理活动的接受情况。

由此看来,那些越容易接受催眠的人往往是那些脑神经系统功能状态良好,心理活动功能强效率高而且敏锐的人,所以我们可以看见往往越是文化水平高、心理素质好、感受性敏锐的人越能够从催眠中获得好处,而过于年幼的儿童和过度衰老的老人以及生活中的低智能者因为脑神经系统功能状态不佳而难于被催眠。

5问:催眠对心理健康会不会有不良影响?

答:催眠术本身是一种非常安全的心理调整和治疗技术,只要施术者规范操作,不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即便催眠后有感不适,也能在下一次催眠中得以解除,不会给受术者留下“后患”。当然,由于催眠术的特殊性,在实施催眠,特别是带有心理治疗和训练内容的催眠时,应该由接受过专业训练并有实践经验的催眠师实施催眠。

催眠

6问:如何选择催眠治疗师?

答:要选择有相关的知识背景,经过严格专业训练,有丰富实践经验,有高尚道德观念的催眠师实施催眠才是安全的。例如:国际催眠大师曹子策博士;英国萨里大学社会心理学研究所,蔡仲淮老师;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郝滨老师;中国催眠研究会,马维祥老师;北京广安门医院,王卫东医生等国内外著名的催眠治疗师。

7问:催眠?那我的秘密不是都让人知道了吗?

答:这是很多人的疑虑,认为只要被催眠,就好像自己失去了意识,所有能讲不能讲的;通通讲了出去,多难为情啊!这是因为一般人,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以为催眠就彷佛被人点了穴,或是吃了迷幻药般不醒人事,这或许是被一些舞台催眠秀,以及电影、小说对催眠的夸张描述,所产生的误解。

其时被催眠时,人的意识是清醒的,有时甚至因为内心的杂念平息,所以感觉上比平常更清醒,况且你的潜意识,会保护著你,你可以选择说与不说。但是话又说回来,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你有的欲望;别人也有,你有的贪、嗔、痴、世俗人也都会有,虽然你自己可以选择说与不说,但是以我的经验,只要你很信得过你的催眠师,而你自己秉持著一颗开放的心,那麼你将是这个催眠过程中最大的受益者。

既然催眠的时候,当事人的意识是清醒的,而使得有些人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被催眠?不禁要问:这样催眠会有效吗?是的,会有效!几乎所有的催眠治疗,都可以在「感觉上很清醒」的催眠状态下完成。

8问:为什麼有些人容易被催眠而有些人却很难被催眠?

答:常听有些人自信满满的说:我一定很难被催眠,因为我的意志力很强。其实这跟意志力一点关系都没有,但跟你的顽固和偏执却有绝对的关系;因为如果你刻意抵挡被催眠,那你就绝对不会被催眠,因为那时候你是紧绷的,而被催眠的必备条件之ㄧ;就是要放松。

而一般来说;约有百分之95的人,都有相当程度的催眠敏感度,其中百分之5的人,非常容易被催眠,另外百分之5的人,很难被催眠。大部分的人都能够被催眠,只是有些人,必须施以反覆、长时间的诱导,例如二、三个小时,才能进入催眠状态,这样就超过催眠师的正常负荷了。

催眠大师艾力克森就经常使用无聊、重复的语言,经历漫长的时间,成功的催眠了别的催眠师视为很难催眠的人。而年纪越轻,也越容易被催眠,因为年轻人的脑细胞较有活力,而年纪越大者,脑细胞因为丧失了活力的关系,所以相对的较难被催眠。一般来说,有下面这些特质的人,他的催眠敏感度会比较高。

一、年纪轻

二、容易放松

三、对催眠师有安全感及信赖感 

四、想像力丰富

五、专注力高

六、好奇心强 

七、智商高

有些人认为容易被骗的人,比较容易被催眠,这恐怕是穿凿附会的错误看法,事实上许多社会成就高、精明能干的人很容易被催眠。倒是有些人自以为很聪明,目空一切,偏执强烈,通常都很难进入催眠状态。被催眠其实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越高的人,越能获得催眠的益处。

催眠注意要点

进行自我催眠或引导他人催眠时,请以轻松的心情、尊重的态度、严谨的技术来操作。

关于做催眠时的心态,我的一位老师史帝芬纪立葛博士如是说:"要以小孩的有趣好奇的玩耍心情、母亲温柔的体贴关怀与父亲的严肃权威的态度进行催眠!"

请注意以下事项:

1、什么人不适合做催眠

以广义的角度来看,我们每天都活在催眠中,自我催眠或者别人的催眠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所以,当然每个人都可以做催眠或自我催眠。有时候催眠中会引发一些深层的情绪,只要让这些原本深藏在潜意识中的情绪发泄出来就可以了。

如果身心已经有异常状态,例如长期情绪不稳定、忧郁、焦虑、失眠、恐惧,或者已经检查出有身心疾病者,建议在运用催眠帮助入眠及放松的同时,应同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协助,以期达到最好效果。也可以避免一旦进入深度催眠后引发深层情绪,为自己带来无谓的困扰。孕妇运用轻松的自我催眠对自己及宝宝都是非常好的,不太适合做其他探索情绪或内在的催眠。

2、场地的选择

一般而言,选择一个空气流通、安静并且感觉安全的场地,能有比较好的催眠效果。但是有些时候,如果善用催眠引导技巧,直接将嘈杂的环境引导成背景声音,也可以引导自己或他人进入深度催眠状态。

通过广播或媒体做催眠时,在事前一定要注意,行进中、驾驶时或在操作机器时并不适合做催眠。如果在室内,坐在地板上或床上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你想坐在椅子上,那么请你选择一个有靠背的椅子。

3、背景音乐

可以选择轻柔的纯音乐,自然音乐或水晶音乐是不错的选择,如果对音乐有特别的喜好,也可以选择个人喜欢的音乐。

有时候有歌词的音乐反而能带领人进入相关的情境之中,就如同在失恋时听哀怨的歌曲会让人更加自怨自艾和悲伤,我也曾多次运用儿童歌谣非常成功地引导团体进行童年回溯。

如果没有音乐,也可以运用周遭的原声作为背景声音,例如:空调声、车声、流水声、说话声,甚至嘈杂的救护车声或电钻声,适当地运用引导词,这些声音有时反而能成为有效的催眠深化工具。

在工作室或教学中,我自己经常运用救护车声、电钻震动的强大声音、不定时的上课敲钟声,将学员个别或集体引导进入深层催眠状态,效果非常好。有些时候,我甚至会从头到尾都使用很杂乱的背景音乐,当音乐声通过音响加倍放大,整个空间仿佛也进入了声音低频的震动中,效果出奇的好。

记得有一次,我教导一位经常因为讨厌的雨声而失眠的人,运用雨声来引导自己进入睡眠。

另一个失眠的人,他在电子工厂从事大夜班工作,家住在大货车川流不息的街上,房子又有4个大窗子,所以他常常失眠,我请他带着眼罩听宇宙音乐,以嘈杂的太空穿梭声音成功地引导自己进入香甜的睡眠之中。

4、学习建立属于自己的催眠流程

每个人适合的催眠方式都不相同,初期可以尝试运用不同的引导方式,熟悉后就可以建立适合自己的催眠引导流程,也可以试着参考本书,写出自己专属的催眠引导词。

5、每个人进入催眠状态所需要的时间不一样

有些敏感体质的人,闭上眼睛根本不需要做前置的引导,就可以听到、看到、感觉到身历其境般的景象。有些人则需要一些时间学习被催眠。

6、不要选择在风口

进入催眠后身体是极度放松的,如果选择坐在风口,强风直吹下容易造成身体的不适。

7、心锚启动器的运用

适当地使用拇指与中指轻点在一起的心锚启动器,进入的速度会愈来愈快,且愈深沉。所谓的心锚,就是打开潜意识经验的开关。

8、服装、饮食、心情

接受催眠时,穿着轻松的平日服装即可,做催眠前可以先感觉一下,你身上穿的衣服,是否让你感觉束缚,可以先将眼镜拿掉,皮带以及其他觉得累赘的束缚也都可以解开或拿掉,让自己身上感觉很轻松,没有多余的负担。

催眠前可适度进食,不宜过饱。大量的流汗或淋雨后请先将身体擦干,酒后并不适合接受催眠。

9、写下催眠前、中、后的心情记录

记录催眠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心情收获,并且写下催眠前后的心情做比对,在写这些记录时等于重新整理了自己的思绪。

10、其他注意事项

如果不想中途被打断,可以先将你的手机关掉,开震动并不是很好的选择,表示你还是有所担心。

11、自制催眠引导CD

除了可以作为引导他人进入催眠的词稿以外,也可以制作成催眠CD自己使用或重复使用,使用在团体引导上也有很好的效果。

电影《催眠》

催眠

中文名称:催眠

英文名称:TheHypnotist

剧情简介:

说到使用催眠制造恐怖甚至犯罪,有一部影片值得向对催眠感兴趣的朋友推荐。它就是继《午夜凶铃》《学校有鬼》系列之后推出的一部以催眠手法致人死亡的惊悚恐怖片《催眠》。

《催眠》背后隐藏的杀机正源于此,因为人类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意志薄弱中生活着--在街上逛着、在巴士上摇晃着、在家中呆坐着。换句话说,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随时随地都会踏进催眠的陷阱,当人失去控制身心的能力时,难免被诱导而做出匪夷所思的行为来。

《催眠》的原著作者松冈圭佑是一名催眠指导教授,大学时代主修临床心理学,后来考取国家认证的催眠治疗资格,九七年正式推出处女作《催眠》,此书被书评家推举为心理悬疑小说的最佳杰作。如果你希望获得有关催眠的知识并检验一下自己的胆量,不妨看看这部影片。

催眠治理

催眠治疗,是催眠技术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是众多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技术手段之一。

尤其是惊恐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焦虑性障碍,具有发病率较高,对心理的消极影响较大,自杀危险系数较高,而且容易误诊等特点,许多研究者都在深入研究效果更快、更安全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副作用较大,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只能暂时缓解症状、而且治疗周期长、容易复发,因此运用催眠疗法治疗惊恐障碍成为研究的热点。[1]

据我国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在其经典著作《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中记载催眠是可以让人在放松与专注的精神状态下,通过心理暗示的作用去完成某种目标的过程。催眠治疗也正是利用人们的受暗示性,通过不同的暗示引导人们进入到一种放松的催眠状态,并且使人们在这种状态中产生较为深刻的心理状态变化,从而使某些症状减轻或消失,疾病明显好转的心理治疗方法。

参考资料

1.催眠疗法在治疗惊恐障碍患者中的疗效分析·中国知网

关键词:催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