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割据政权)

北齐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割据政权

北齐(550年~577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政权之一,由东魏权臣高欢次子高洋所建。历经六帝,享国二十八年。东魏权臣高欢死后,长子高澄继专魏政,将篡未篡之时,被家奴刺杀。其弟高洋袭位,废掉东魏的傀儡皇帝孝静帝,于550年(庚午年五月戊午日),即帝位,国号齐,建元天保,建都邺城,史称北齐。因皇室姓氏为高氏,故又称高齐。

北齐继承了东魏所控制的地盘,占有今黄河下游流域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以及苏北、皖北的广阔地区。同时与其并存的王朝有西魏、北周(取代西魏)、梁、陈(取代梁,但只占有前者部分领土)等。北齐天保三年(552年)以后,北击库莫奚、东北逐契丹、西北破柔然,西平山胡,南取淮南,势力一直延伸到长江边,这时北齐的国力达到鼎盛。武成帝昏庸好色,北齐国力大衰,不久去世,由后主高纬继立。高纬也是昏庸好色,国政混乱,还诛杀名将斛律光。之后北齐被南陈攻下淮南,并在577年亡于北周。

北齐的核心主要为六镇流民及关东世族,其军力比较强盛。由于其源头六镇流民偏向鲜卑化以及统治者为鲜卑化汉人的原因,使得北齐主要提倡鲜卑文化。

北齐的农业、盐铁业、瓷器制造业都相当发达,是同陈、北周鼎立的三个国家中最富庶的。北齐继续推行均田制,大体上与北魏相同,但也略有变化。

中文名

北齐

外文名

kingdom Of Qi

别 称

时 间

公元550年~公元577年

帝 王

高洋、高殷、高演、高湛、高纬等

都 城

邺(河北省临漳县邺城镇)

主要城市

晋阳、洛阳、晋州、冀州、陈留等

货 币

永安五铢、常平五铢

所属时期

北朝

人口数量

2200多万(564年)

主要民族

汉族、鲜卑族

国土面积

91万(572年),73万(573年)

开创者

高洋

以军带政

北齐政权以军带政的特征十分明显。北齐设在并州(晋阳)之尚书省和邺京的遥遥相对。这种特殊行政体制的存在,是与北齐在邺京之外另有一个政治军事中心晋阳有关。并省与邺省在实际政务中的轻重,并非一成不变,是随政治情势的发展而定。晋阳地处军事要冲,且是高欢鲜卑六镇军户所在地,而邺省则似乎是汉族文士们的天下。这种差别反映了北齐统治者的胡汉并抚,以武立国以文治国同时并举的治国方针。

宗室阶层

宗室阶层,作为北齐统治阶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东魏,北齐政治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作为统治阶级一员的宗室阶层身上集中体现了包括民族,阶级在内的各种社会矛盾,是当时社会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阶层。东魏以及北齐初年继承了北魏后期的封爵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宗室阶层通过封爵基本确立了贵族地位,同时取得了仕宦资格。封爵制度带给宗室阶层成员的不仅是政治特权,还有巨大的经济利益。

北齐律

高洋一向喜怒无常,荒淫残暴,对于法律似乎兴趣很大,在他执政期间制定了著名的《北齐律》。

高洋的大哥高澄在东魏掌权时,曾经主持东魏法典《麟趾格》的修撰。高洋称帝后,认为《麟趾格》为“未精”,命令群臣讨论制定齐律。在编写齐律过程中,高洋重用了冀州封氏家族著名律学家封述以及崔暹、李洋、魏收等数人,让他们全面总结了汉魏以来历代王朝的立法经验,简化法典结构、提炼篇名,锐意创新,最后制定了《北齐律》12篇,949条。北齐律篇目依次为:名例、禁卫、婚户、擅兴、违制、诈伪、斗讼、贼盗、捕断、毁损、厩牧、杂律等篇。

《北齐律》在中国法制史上实现了多个创新:首先是将法典结构科学化,将《刑名》和《法例》合并为《名例》,放在律典第一篇作为总则。其次是确立了“重罪十条”,成为后世“十恶”的起源;再次规范了刑罚,确定了死、流、徒、杖、鞭等五刑体系,细化了其中的执行标准。这是一部承上启下的重要法典,以“法令明审,科条简要”著称;它吸收了前代的立法成就,是隋唐律典的蓝本。

这部由高洋主导制定的法典,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立法成就最高的一部法律,对后世中华法系的形成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学界传统的观点一直认为北齐律的立法水平远高于北周律,但对北齐、北周二律的社会效果却缺乏考虑。事实上,在反作用于社会的过程中,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法律产生的影响大不相同。《北齐律》在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1.正式改廷尉为大理寺。

2.“重罪十条”入律

(1)反逆

1(隋唐)谋反:谓谋危社稷,指谋害皇帝、危害国家的行为;

(2)大逆

2(隋唐)谋大逆:指图谋破坏国家宗庙、皇帝陵寝以及宫殿的行为;

(3)叛

3(隋唐)谋叛:谓背国从伪,指背叛本朝、投奔敌国的行为;

(4)降

―――――――

(5)恶逆

4(隋唐)恶逆:指殴打或谋杀祖父母、父母等尊亲属的行为;

(6)不道

5(隋唐)不道:指杀一家非死罪三人及肢解人的行为;

(7)不敬

6(隋唐)大不敬:指盗窃皇帝祭祀物品或皇帝御用物、伪造或盗窃皇帝印玺、调配御药误违原方、御膳误犯食禁以及指斥皇帝、无人臣之礼等损害皇帝尊严的行为;

(8)不孝

7(隋唐)不孝:指控告祖父母、父母,未经祖父母、父母同意私立门户、分异财产,对祖父母、父母供养有缺,为父母尊长服丧不如礼等不孝行为;

―――――

8(隋唐)不睦:指谋杀或卖五服(缌麻)以内亲属,殴打或控告丈夫大功以上尊长等行为;

(9)不义

9(隋唐)不义:指杀本管上司、授业师及夫丧违礼的行为;

(10)内乱

10(隋唐)内乱:指奸小功以上亲属等乱伦行为。

◎《北齐律》规定:“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

◎唐律承袭隋制,将“十恶”列入名例律之中;凡犯十恶者“十恶不赦”。

3.《北齐律》12篇,《北齐律》将刑名与法例律合为名例律一篇,充实了刑法总则,分则11篇。

军事

招兵制度

东魏和齐初创之际,兵制继承北魏,兵民分离,鲜卑人为兵。在齐文宣帝时改革,军人出现汉人勇夫,但没有改变兵民、汉胡之分。

后在河清三年(564年),出现一种新的兵制,将当兵与种田结合起来,成为隋文帝改革府兵制的模板。

防御工程

参见:北齐长城

北齐的开国皇帝高洋,为了巩固北方边防和防御西部的北周而下令修建的。北齐长城主要修建了三段,共修筑了六次。北齐所筑长城规模之大,仅次于秦、汉长城。

天津蓟县“野长城”有一个烽火台样式很奇特,里面垒放的是岩石,外面则是青砖,内外两层不是一个朝代修建的,初步判定该烽火台为明代长城包裹原北齐古长城而建。北齐古长城。这段古长城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比蓟县黄崖关的明代长城早800多年,也是天津市内历史最久的长城。北齐古长城在蓟县境内全长达40余公里,全部随山就势,连绵起伏,陡峭险绝。当年建造时就地取材,用块石垒砌,中间不加浆灰,戚继光在原北齐长城的基础上再筑城砖、敌楼等建筑,形成了北齐与明长城共存的现象。因这些烽火台所处的位置非常险要,全部在悬崖峭壁之上,一般人很难攀登到此。已知的"混搭"烽火台共有5座。

北齐武士俑

民族

北齐胡风很盛胡化回潮,是个顽固坚持民族压迫、鲜卑特权,以胡为主的国家。

北齐的统治者高氏从文化上讲是鲜卑人,以鲜卑语为国语,实行鲜卑人与汉人分离的统治政策,全国军队绝大多数是鲜卑人,鲜卑人在经济上明显要优于其他各族人,所以北齐政权是一个鲜卑族政权。所谓"鲜卑族政权"乃是指它是一个以鲜卑人的力量为基础建立并最终服务于鲜卑人的政权,而并不意味着它不能广泛地用汉人和汉文化来维护和巩固它的统治。前人多认为东魏,北齐是一个鲜卑化或反汉化的政权,此说值得商榷,北齐对汉文化的接纳程度其实是相当高的。

文化

诗歌

邢邵,魏收成为北齐文坛领袖,影响了一大批后来叱诧隋初诗坛的青年才俊。正是在北地三才在模仿南方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功,带动了北朝诗歌的迅速发展,南北诗歌的差异越来大。

宗教

北齐执行的是一个从始到终的崇佛政策。隋朝建立后,隋文帝为复兴佛教,需要召集关东六大德充实关中佛教力量。在建立新王朝之后不久,高洋就通过布发掩泥接受了菩萨戒。北齐君主被视为转轮王,是当时一种从高层到民众的普遍做法。天保六年(555年)的文宣帝废道事件,反映了北齐一边倒倾向佛教的情形。对这一事件唐初佛教文献多有记载,比如法琳《辩正论》,道宣《续高僧传》《集古今佛道论衡》《广弘明集》,道世《法苑珠林》等。佛教在北齐境内始终处于独尊态势,取得了近乎国教的地位,邺都由此成为中原北方的佛教中心,可谓名僧云集、讲席如林。高僧如菩提流支、那连提黎耶舍、慧光、法上、道凭、僧稠、灵裕等,皆一时之选。隋唐时期的诸多学派,大都与这一时期的邺城佛教有关。

教育

南北朝时期,开学时间相对统一,“冬季入学”成为主流,《北齐书·李铉传》中便有“春夏务农,冬入学”的说法,一个名叫李铉的神童,当年便是冬天上学。

艺术

雕刻

佛教及印度、中亚、西亚文化在本时期持续对艺术产生重大影响。部分中国史上最精致的佛像坐落于北齐的佛寺洞窟寺,这些佛像说明当时制作佛雕的工艺,以及北魏以来艺术风格的快速进展。一些大型陶雕源自北齐。北齐的陶器的特色包括双色以上的釉色,白胎陶器亦于此时期发展。此时期绘画品质极高,由太原的娄睿墓壁画可见一斑。此外,魏收撰此时编写了魏书。

石窟

北齐时期的石窟造像内容主要反映了佛教思想和佛教文化,是北齐时期佛教文化的代表,分地点有山西太原天龙山、河北南北响堂山和分散在山东中部的几个规模较小的石窟。

北齐赵信墓出土的武士釉彩陶俑

北齐时期佛教石窟以响堂山石窟为代表,北响堂山石窟开凿于邯郸峰峰鼓山西麓,南响堂山石窟开凿于邯郸峰峰鼓山南麓,与元宝山隔河(河北滏阳河)相望。两座石窟现存洞窟众多,有很多石刻雕像、彩绘壁画,具有非常高的艺术研究价值。除了响堂山石窟,北齐文宣帝高洋还修建了娲皇宫,作为往来北齐都城邺城与晋阳的休憩行宫,位于邯郸涉县中皇山上,分山下与山上两部分建筑群,山上部分俗称“吊庙”,修建在悬崖峭壁之上,宛如镶嵌于山体峭壁之上。

瓷器

北齐的陶瓷器包括单色瓷,双色釉白胎陶器亦在当时得到迅猛发展,虽然瓷器传世、出土、馆藏不多,却少而精。一般釉色较好,存世的大部分是青瓷,青白瓷数量少,几乎未见完整器皿。河南洛阳一带出土的北齐相州窑青瓷牛,被藏界奉为北方青瓷的瓷祖。

北齐相州官窑青白瓷大碗一对

音乐与舞蹈

北齐六个皇帝他们个个喜好歌舞,是流行文化的高手,这极大地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发展与繁荣,也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文化遗迹。北齐宫廷乐舞不仅具有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且对后世的音乐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戏曲

北齐产生了一批歌舞戏滑稽戏,为古代戏曲形成做出了艺术贡献。北齐是草原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的时代,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契机,中原传统文化的断裂,封建礼法的松弛,以及草原游牧文化的原始遗风,促进了古代戏曲起源的正式兴起。

皇帝世系

北齐皇帝世系表

庙号

谥号

姓名

生卒年

年号

年号使用时间

陵墓

高祖

神武皇帝

高欢

496~547

-

-

义平陵

世宗

文襄皇帝

高澄

521-549

-

-

峻成陵

显祖

文宣皇帝

高洋

529-559

天保

550-559

武宁陵

-

济南闵悼王

高殷

545-561

乾明

559-560

武宁陵之西北

肃宗

孝昭皇帝

高演

535-561

皇建

560-561

文靖陵

世祖

武成皇帝

高湛

537-568

太宁

561-562

永平陵

河清

562-565

-

-

高纬

556-577

天统

565-569

长安北原洪渎川

武平

570-576

隆化

577

-

-

高延宗

-

德昌

577

-

-

-

高恒

570-577

承光

577

长安北原洪渎川

-

-

高绍义

-

武平

578-580

-

参考资料

1.北齐历史·四十八史

关键词:北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