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县(浙江省衢州市辖县)

龙游县浙江省衢州市辖县

龙游县位于浙江省西部,衢州市境东部,北靠建德市,东临金华市区、兰溪市,南接遂昌县,西连衢江区。地理坐标为:北纬28°44′-29°17′,东经119°02′-119°20′;中心:北纬29°02′,东经119°10′。总面积1143.2平方千米。

总人口40万人(2009年)。辖2个街道、6个镇、6个乡、1个民族乡:东华街道、龙洲街道;湖镇镇、溪口镇、横山镇、塔石镇、詹家镇、小南海镇;庙下乡、石佛乡、模环乡、罗家乡、社阳乡、大街乡、沐尘畲族乡。县政府驻龙洲街道太平西路2号。

千年古县:龙游历史悠久,春秋时期“姑蔑”古国建都于此,秦王嬴政25年(公元前222年)置太末县,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名龙丘,五代吴越宝正六年(公元931年)改称龙游,至今已有2240多年的建县历史,是浙江省历史上最早建县的13个县之一。境内拥有国家、省、县三级文物保护单位100多处,荷花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人类走出洞穴后最早的地面构筑物,青碓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全世界迄今最早的稻作遗存。龙游英才辈出,素有“儒风甲于一郡”之誉,龙游商帮曾是明清时期全国十大商帮之一,有“遍地龙游”之美誉。

近年来,龙游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围绕建设区域明珠型城市目标,按照“14456”工作布局,实干担当、奔跑跨越,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7%;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8%和7.5%。

中文名

龙游县

外文名

LongYouCountry

别名

姑蔑,龙城

行政区划代码

330825

行政区类别

所属地区

浙江省衢州市

地理位置

浙江省西部,金衢盆地中部

下辖地区

2街道、6镇、7乡

政府驻地

龙游县太平路28号

电话区号

0570

邮政区码

324400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龙游石窟、龙游民居苑、三叠岩、三门源、六春湖、姜席堰

火车站

龙游站、龙游南站

车牌代码

浙H

面积

1143km²(2020年)

地区生产总值

247.61亿元(2020年)

方言

吴语-金衢片-龙游话

人口

360229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

地形地貌

龙游县地处浙江省西部金衢盆地,总面积1138.72平方公里。境内山脉、丘陵、平原、河流兼具。南仙霞岭余脉,北千里岗余脉,中部金衡盆地,衢江自西往东横贯中部,流程28公里。地形南、北高,中部低,呈马鞍形。最高点县西南茅山坑,海拔1442米。最低点县东下童村,海拔33米。地势南北高、中部低。中部为金衢盆地,衢江自西往东横贯中部。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7.3℃,年降水量1621毫米。矿产有铜、硫铁、石煤、花岗岩。山区盛产毛竹、松、杉木材。浙赣铁路横穿中部,衢江水道上通衢州、常山,下达兰溪、杭州。名胜古迹有宋建湖镇舍利塔、明建横山塔、横山东坞绍衣堂、龙游民居苑、小南海、乌石山、白佛岩、真武山、三叠岩、沐尘、龙山等。

气候特点

龙游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明显的盆地特征,光照、气温、降雨、温度湿度等气象因子都有明显的变化,其特点是:温度适中、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旱涝明显。垂直差异明显,春早秋短,夏冬长,春夏“雨势同步”。冬秋“光温互补”,气候条件比较优越。根据龙游县气象局的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17.1℃,最热月的平均气温28.8℃,最冷月平均温度5.0℃,极端最高气温41.0℃,极端最低气温为-11.4℃。全年无霜期为257天。≥10℃的活动积温5441℃。年平均降雨量1602.6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9%。全年日照数为1761.9小时,总辐射量110千卡/平方厘米。

水文状况

衢江、灵山江穿城而过,衢江船厂沙洲、石窟沙洲静卧县城东西。

土壤类型

境内岩性复杂。地貌类型多种,加开发历史悠久,形成土壤类型多样。据1984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总面积1474123亩。分5土类,12亚类,43土属,106土种。其中红壤类796402亩,占总土壤面积54.03%;黄壤类123854亩,占8.40%;岩性土85442亩,占5.80%;潮土38986亩,占2.64%;水稻土429439亩,占29.13%。

全县土壤以红壤为主,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其分布规律大体上是:海拔600-650米以上的低中山基本上是黄壤,600-65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大部分是红壤,海拔100米以下的河谷平源是潮土和水稻田。

自然资源

动物资源

1989年动物协会诸葛考察小组在龙游县考察记载,有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主要有35种(兽类31种、禽类4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老虎、黑麂、花山鸡三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穿山甲、大小灵猫、獐、苏门羚、白乌6种,国家一般保护动物多种。

植物资源

龙游县在森林植被分区上属中亚热带东部常绿阔叶林亚带。由于南北光热条件不同,又分为两个植被区。北部的浙皖山丘青岗、苦槠植被区,南部的浙闽山丘甜槠、木荷植被区。天然阔叶林呈现次生状态,主要植被类型大体有9种。

常住人口

2010年,龙游县常住人口36.24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36.82万人相比,十年共减少0.58万人,下降1.58%。全县常住人口中县外流入人口为3.06万人,占8.44%。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龙游县常住人口360229人。

家庭户人口

2010年,龙游县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2.87万户,家庭户人口为32.79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5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99人减少0.44人。

性别构成

龙游县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8.86万人,占52.04%;女性人口为17.38万人,占47.9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1.61下降为108.52。

年龄构成

龙游县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5.22万人,占14.40%;15-59岁人口为24.41万人,占67.36%;60岁及以上人口为6.61万人,占18.24%,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4.33万人,占11.95%。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4.56%,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0.22%,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3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06%。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龙游县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05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56万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2.85万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2.11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由1843人上升为5655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由9032人上升为1257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由30980人上升为35462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由41222人下降为33417人。

龙游县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2.68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0.39万人,文盲率由8.34%下降为7.39%,下降0.95%。

城乡构成

龙游县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2.97万人,占35.7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3.27万人,占64.21%。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了4.64万人,乡村人口减少了5.22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13.17%。

民族

龙游县有少数民族人口1万余人,以畲族为主,其他少数民族成份22个,全县有24个民族村,沐尘畲族乡是该县也是衢州市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乡。到2007年12月份全县少数民族人口为10700人。少数民族成份23个,分别为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水族、土族、仡佬族。

其中,居住历史最悠久、人口也相对较集中的是畲族,人口为9325人。于清朝康熙、嘉庆年间从遂昌等地迁徙沐尘、坑头等地,太平天国后,部分迁至县西浦山、县北小殿下等地,大多聚族而居。最少的是傈僳族,仅有1人。其中千人以上的乡镇有沐尘畲族乡、溪口镇和庙下乡。沐尘畲族乡是衢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建立于1985年3月。1992年,原坑头乡并入沐尘畲族乡,2005年12月,原梧村乡并入沐尘畲族乡。按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该乡少数民族人口为1553人。全县有25个民族村,分别为:沐尘畲族乡的社里村、大坂村、大车村、西山面村、金岒脚村、上夫岗村,庙下乡的八角殿村、板角村、杆栏村、靖林寺村、陈村村、溪口镇的眠犬形村、枫林村、长田坂村、罗林岗村、大安源村、步坑口村、大街乡的大街村、东华街道的上圩头村、龙洲街道的岑山村、占家镇的浦山村、小南海镇的雅塘村、模环乡的上坂村横山镇的项家村、余岗村。2008年3月,行政村撤并后,有民族村14个,分别是:龙洲街道:岑山村;东华街道:上圩头;小南海镇:雅塘村;詹家镇:浦山村;上夫岗村、金岭脚村;溪口镇:枫林村;横山镇:余岗村、项家村;庙下乡:八角殿村、陈村村;大街乡:大街村;沐尘乡:社里村、双溪村。[2]

经济

综述

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95.9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0%,分别快于省、市平均水平1.8个和1.5%。实现财政总收入18.7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5.9%和16.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6.3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4.6亿美元,较2010年分别增长1.8倍、1.9倍和2.2倍。工业经济扩量增效,工业总产值突破400亿元,年均增长12.6%,工业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贡献率、工业投入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均超过50%。现代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2万亩、省级以上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4万亩,9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精品园通过验收,被列为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县。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游客接待数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4%以上,网络零售额突破14亿元,浙西再生资源市场、龙游电商城等一批服务业项目建成运营,跻身全国首批农村淘宝试点县。服务业增加值80.7亿元,年均增长11.4%,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2.3%,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7.0:51.8:41.2。

2016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09.9亿元,是2011年的1.5倍,年均增长8.7%。实现财政总收入20.1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2.5%和14.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1.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5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4.8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1.7%、12.3%和1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33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21元,年均分别增长10.9%和10.6%。

201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42亿元,增长7.6%,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9.6%,持续领跑全市;财政总收入27.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6亿元,分别增长24.6%和1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4个结构性指标超额完成省定任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5.7亿元,增长8.9%;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246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36元,分别增长8.7%和10.4%。

2020年,龙游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7.61亿元,同比增长4.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23亿元,同比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104.17亿元,同比增长4.5%(工业增加值83.66亿元,同比增长3.7%),第三产业增加值128.21亿元,同比增长5.6%。

第一产业

1921-1949年:百废待兴新中国成立以前,经济遭受严重破坏,龙游陷入生产落后、百业萧条、人民困苦的境地。1949年,全县农业产值1333万元,工业产值78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8万元。全县生产总值(GDP)只有1295万元,人均GDP只有76元,农民每天收入仅能购米约500克。

1949-1978年:曲折前行新中国成立以后,龙游取得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工农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1411万元增加到1957年的2833万元,年均增长9.1%,GDP年均增长11.1%。1958-1962年,受“大跃进”和3年自然灾害影响,生产力发展受到挫折,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2%,GDP年均下降2.1%。1963-1965年,认真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生产发展得到恢复,逐步扭转困难局面,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3.1%,GDP年均增长21.9%。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再次遭到破坏,工厂停产、农业停滞,社会需求短缺,工农业总产值年均仅增长4.7%,GDP年均增长4.8%。

1978-2012年:奋力奔跑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乡镇企业崛起,民营工业起步,商品和要素市场加快孕育。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后,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逐渐形成。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后,适时强化“工业立县”战略,经济开发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扎实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取得较大进展。1978年-2012年,GDP年均增长11.2%。工业经济迅猛发展,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9%,占GDP比重从1978年的20.5%提高到2012年的51.5%。

2012年至今: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龙游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发展的质量效益不断提高。大力推进“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行动,成功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家级卫生城市、省级示范文明城市。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引领,在全国率先创建“无证明县”,获评中国营商环境百佳示范县。“龙游通全民网格”等一批制度性创新成果走在前列,全力推进政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2013-2020年,GDP年均增长7.4%,工业、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7.1%和9.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1.8%,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7%和9.9%。辉煌成就。

第二产业

综合实力跨越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龙游人民大力发展经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1949年GDP仅为0.13亿元,恢复县建制的1983年提升到1.66亿元,1994年、2010年、2018年分别跃上10亿元、100亿元、200亿元新台阶,2020年达到247.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累计增长497倍,年均增长9.1%。人均GDP(常住人口)达65576元,年均增长7.8%。

工业支撑经济发展龙游工业脱胎于作坊加工,历经80年代乡镇企业发展、90年代企业改制及“工业立县”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工业经济进入快车道。1949年-1999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5%;2000年-2010年,规模工业产值(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年均增长30.3%;随着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工业经济发展速度趋于平稳,2020年,246家规模工业(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完成产值266.56亿元。工业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力军,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1%,增速比GDP高6个百分点。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随着经济持续增长、收入水平提高,龙游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198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亿元,1995年突破10亿元,2015年突破100亿元,2020年增至161.36亿元,年均增长11.2%。1985年获得对外贸易自行进出口权,对外贸易日趋活跃,外贸出口额由1995年的0.03亿美元上升到2020年的5.66亿美元,年均增长23.6%。

投资建设硕果累累1949-1978年投资总量较小,30年累计仅为0.38亿元;改革开放特别是恢复县制后,投资建设规模迅速扩大,1979-2012年累计投资683亿元,年均增长27.9%;十八大以来,坚持扩大有效投资,积极推进投资结构调整,2020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5.85亿元,“41”投资结构中,民间投资、制造业投资和高技术投资增长较快。房地产业理性发展,1995-2020年,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从0.54亿元扩大到24.25亿元,累计投资235亿元,年均增速达16.5%。

财政实力显著增强1984年,财政总收入1616万元,1999年超过亿元,2011年超过10亿元,2020年达到31.69亿元,年均增长15.8%。1993年试行分税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15万元,2001年超过亿元,2014年超过10亿元,2020年达到19.63亿元,年均增长17.7%。[3]

公路建设

至2017年底,全县通车里程为1232.524公里(其中村道526.702公里),基本建成“二纵二横一环十连”的公路主框架,基本实现了高速公路、国省道干线、县乡公路、通村公路之间相互联网的目标。杭金衢、龙游支线、龙丽高速等三条高速公路呈“十”字交叉贯穿全境,总里程达80.4公里。龙游境内的320国道、21省道、46省道等国省道相继完成了路面“白改黑”工程,并且都达到二级加宽以上标准,目前只有50省道为二级公路标准。全县526.3公里的县乡公路通过路面改造,已经全部实现硬化,并且都达到四级以上标准。通过康庄工程和联网公路的建设,全县建成通村水泥公路560多公里,使全县通行政村公路的等级率和硬化率达到实现“双百”目标。公路事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农村公路的建设,彻底改变了广大农村的交通面貌,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催生了“农家乐”旅游、“万母西瓜”等农村新型产业。

水路建设

龙游境内主要河流有衢江、灵山江等,其中衢江是钱塘江的源头,在历史上航运比较发达,曾经造就了明清十大商邦之一的“龙游商邦”,但受各种原因影响逐步萎缩,目前只有采砂船通行。根据《浙江省内河航运规划》等规划,衢江航道已经列入国家和省级规划,将通过航道疏浚和梯级枢纽建设恢复通航,建设标准为四级500吨级。根据整体规划,占地55公顷的龙游港区选址已经完成,相关前期工作正在推进之中,为解决港区交通问题,我县还规划了2条通港公路,将龙游港区、物流园区连为一体,计划与港区同步实施。省交通厅要求衢江航道开发项目在年内动工,目前因项目工可没有批复,一直未能正式启动。

农村客运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村客运经历了“国营—个体一公司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阶段,2000年,针对农村客运个体经营存在的“乱、小、差”等无序竞争、服务质星差的局面,我县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勇于革新,并于2001年7月较为成功地完成了第一轮农村客运线路经营权的公司化改造,全县形成9家农村客运公司,随后又整合至4家,分别经营溪口、湖镇、横山、塔石四大-片区的客运线路。2017年8月完成了第二轮城乡客运线路经营权配骆暨公交化改造工作,在全省率先建

立农村客运经营权退出机制。同时,还会同教育、公安等部门共同制订《周末学生接送车管理办法》,采取客运公司配备专门车辆、财政定额贴补的办法,实行周末学生集中接送确保学生安全。目前,全县共有农村客运线路42条,客运车辆189辆计3532座;城区开通的10条公交线路基本覆盖了整个县城。

物流业发展

近年来,我县通过推行规费优惠政策,不断引导运输企业向大型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运力增长速度较快,运力结构情况良好,特别是大吨位车辆增势迅猛,能够满足社会运输需求。2017年底,全县拥有货运汽车2142辆、总吨位7324吨,平均3.42吨/车(衢州市平均2.27,浙江省平均3.12,全国平均2.01),2017年龙游县货运量为1519万吨,(其中通过公路运输1450万吨,占93%)。全县共有货运户2309户,其中普通货运1718户,专用货运2户,危险品运输5户,大件运输1户、货运代办15户、物流服务18户。

机场连接线

龙游县境内没有民用机场,其西距衢州机场26公里,高速直达,航空运输便利。

机场连接线一:龙丰公路为机场连接线,服务老城区及新城区的对外航空运输需求,将龙丰公路提升为一级公路。

机场连接线二:杨士线东延线为服务湖镇、城北工业园区的机场连接线,等级为一级公路。

社会事业

社会保障

2012年,龙游县组织各类大中型劳务对接活动21场,达成就业意向1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6040人,实现再就业1840人,启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新增职工养老、工伤、失业等各类保险1.4万人次,城镇和农村居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312元和188元,全年发放低保金、困难群众救助金等1640万元,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分别达93.9%和100%,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贴标准和大病医疗救助标准,农民参保率达96%,第二轮参保农民健康体检率达75.9%,农村危旧房救助1050户,建成廉租房248套,全年民生支出9.36亿元。[4]

基础设施

2012年,龙游县开展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试点,晨东小区一期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公示安置下山脱贫农户895户。投资3500万元,全面完成48个整治村、19个提升村的建设工作;着力改善9.67万人饮用水条件,投资6282万元,建成11个分散式农民饮用水工程,完成横山自来水厂主体工程建设;投资6144万元,完成14项“千库保安”工程;投资3060万元,新建农村联网公路74公里、林区道路102.8公里;投资7435万元,整治河道76.7公里,防洪堤加固9.97公里;投资3000万元,完成24个村的新农村电气化改造。

教育事业

龙游县有城区小学18所:龙游实验小学(北门小学)、西门小学(历史悠久)、桥下小学、阳光小学(优质私立),城区初中11所:龙游三中、龙游县城南初中、龙游县寺后初中、龙游县小南海初中、龙游县溪口初中、龙游县塔石初中、龙游县泽随初中、龙游县湖镇初中、龙游县模环初中、龙游华茂外国语学校龙游华茂、龙游县詹家中学,普通高中5所:龙游县横山中学、龙游县第二高级中学、龙游县树人学校、龙游县职业技术学校、浙江省龙游中学。

姑蔑文化

位于龙游县寺底袁村,总面积2000余平方米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此次考古,共发掘穿孔石器、纺轮、石刀、夹炭黑陶片等40余件,其中一“猪头”形象的石器表明浙西先人饲养猪的历史长达4000多年。主要特征是地方文化内涵深厚,有着典型的良渚文化印记,对研究龙游姑蔑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精美的玉器外,还有数以千计的碎陶片,这些“无字天书”还待考古工作者解读。

姑蔑国在越国的西境(约当旧衢州府)。《国语越语上》说“勾践之地,南至于句元,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这说明姑蔑是越国西边一地,其地理位置约当今浙江龙游县境,龙游地处浙西金衢盆地,建县始于秦,今隶浙江省衢州市。夏商时为越(于越)地,春秋为姑蔑,后属越国。楚灭越,属楚。约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始置太末(也作大末)县,隶会稽郡,该地文化应属于越文化。近来的考古证实了这一点。请看下面的材料,据《衢州志》记载,龙游有众多的古文化遗址,先摘录如下:寺底袁遗址(新石器时代)位于龙游城东6公里寺底袁村西南300米的黄土坡上。东西长50米,南北宽40米,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文化层残存约0.3米。鸡鸣山遗址(新石器时代—商)位于龙游城南郊鸡鸣山。南北宽250米,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水土流失严重,文化层基本破坏。牛形山遗址(商—周)位于龙游上圩头下杨村北牛形山上。面积约1500平方米,水土流失严重文化层遭破坏。今已种上柑橘。龙游除了有悠久的古文化遗址外,近年来,又发现有许多古墓群和古墓,主要有:扁石墓葬群。位于龙游溪口镇扁石村,自溪口镇大桥至扁石村一带的黄土丘陵有众多土墩墓。曾出土原始瓷豆、盂、尊、碗、筒形罐、印纹陶瓮等。杨后殿山土墩墓群。位于龙游上圩头乡下杨村杨后殿山的东北坡,总面积约300平方米,大部分被破坏。散见有原始瓷片、印纹陶片、原始瓷。黄褐色釉已脱落。陶片有方格纹、曲折纹、席纹、回字纹、条纹及方格对角线加圆圈纹等。寺底袁古墓群。位于龙游下库乡寺底袁村,遗物有西周时期印纹陶片、玉决、玉珠等器物。大部分器物被雨水冲平。值得一提的是,据民国《龙游县志》载:“在东华山下偃王别庙后,宋庆元间为人所发,古物充韧,随即灰散。惟数瓦缶不坏,贮水满其中,众并石毁之。”据考证,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姑蔑子墓。另据2001年1月2日的《衢州日报》报道,为配合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的建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龙游县博物馆,自8月1日起,对龙游县湖镇镇寺底袁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寺底袁村的六朝汉墓、龙游镇白羊垄的汉代窑址等重点发掘区进行大规模的抢救性考古发掘。今将最近考古发掘记录如下:位于龙游县城6公里的寺底袁村,有着总面积2000余平方米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中文化层残存约0.3米。据当地百姓说,过去,农民在遗址范围内取土时,常有陶瓷、玉器出土。此次考古,共发掘穿孔石器、纺轮、石刀、夹炭黑陶片等40余件,其中一“猪头”形象的石器表明浙西先人饲养猪的历史长达4000多年。龙游博物馆副馆长朱土生先生说,此次发掘是金衢盆地史前遗址的首次大规模发掘,填补了浙西文明史上的一段空白。其主要特征是地方文化内涵深厚,有着典型的良渚文化印记,对研究龙游姑蔑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精美的玉器外,还有数以千计的碎陶片,这些“无字天书”还待考古工作者解读。众所周知,几何印纹陶与原始青瓷是越文化的标志。而以上墓葬中都出有印纹陶和原始青瓷,这足以说明龙游在很久以前就有我们的祖先生活着,不但是典型的越文化,而且是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地方特产

龙游小辣椒

辣椒是蔬菜家族中极其普通的一员,可是1971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问我国时,品尝了宴席上一盘色泽紫红、清香异常、形似铁钉的小辣椒后,竟赞不绝口。这就是闻名遐迩的“龙游小辣椒”,是龙游县的传统特产,至今已有160多年的栽培加工历史。龙游小辣椒奇在小,贵在鲜,似辣非辣,开胃戒腻,味美可口,含胡萝卜素,抗环血酸等营养成分多种,堪称佐食佳肴,曾是朝中贡品。在民间更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几年,当地政府对开发这一历史名优产品下了决心。经科技人员攻关,龙游小辣椒在保持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开发出甜、酸、辣等系列产品,以适应不同地区的不同口味。与新加坡客商合资创办的天伦小辣椒食品有限公司在解决防腐、保鲜等难题后,其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

龙游县

龙游豆豉

豆豉(本地叫“豆丝”)是龙游的一种传统特产小吃,用南瓜干、糯米粉、秘制辣豆酱、红、白糖等用竹制蒸笼蒸熟,再烘干而成,是居家旅游的休闲零食!

龙游县

龙游石窟饼

龙游石窟饼在松脆的外皮包裹着鲜香的葱花菜馅儿,型意兼具。

龙游县

龙游米糊

龙游名声最大的早餐就是它了。一种吃了会上隐的好食物,味道鲜美,绝对称得上极品!

龙游县

龙游发糕

传明代民间有发糕,因风味独特,制作精美,又音谐“福高”,象征吉利,遂成节日佳品。逢年过节家家户户蒸制发糕,用作点心,或馈赠亲友,成特有风情。花色品种多样,旧时多红糖糕、青糕,现时蒸制白糖糕、桂花糕、核桃糕、红枣糕、大栗糕。西乡詹家、团石一带喜做敷有冬笋肉丝咸味焙糕。发糕加工精细,选用上白糯米搭配粳釉米,浸数十天后,用水漂清米泔味,磨成细粉或米浆沥干。按比例加猪油、白糖、酒酵调成糊状,置垫荷叶蒸笼。先温热催酵,待发至满笼,旺火蒸熟。趁热印花纹图案,或撒敷红绿丝、桂花等,涂麻油或菜油。色泽晶亮如玉,孔细似针,荷香扑鼻,食之糯而不粘,甜而不腻。旧时多为家庭制作,自食或馈赠。1959年后龙游食品厂等厂家加工应市。80年代起,配料更精细,色香味美,名声大振。逢春节,外地人慕名纷往求购,食品饮食部门加工销金、衡、杭、沪等地,供不应求。

龙游县

竹林禅寺

竹林禅寺始建于唐贞观七年(公元632年)迄今有1300多年历史。竹林禅寺历经百年沧桑、三落三起,现占地80亩,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

寺院门对衢江、灵山江,犹如双龙衬托起一颗灿烂明珠、光耀四射、主殿“圆通宝殿”坐北朝南,高17.86米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郁阁重檐,黄琉璃顶,飞檐翘角,造型精美,别具一格,带有浓厚的古刹神韵。

主殿台阶由青石砌成十三级神龟阶,称“十三神龟阶”,源于龙游民间“神龟驮状元”的传说,相传南宋状元刘章(龙游人)年少在寺院攻读诗文,每年端午午夜,神龟洞中的千年神龟都要驮刘章过衢江逆灵山江回县南寺下村探望母亲,青石台阶中间雕凿“双龙戏珠”,含二水绕古寺之奥妙,殿左右青石围栏雕刻“唐僧三徒”等佛典浮雕。大殿正大门左右门根青石柱刻“神龙潜水、鲤鱼跳龙门”、“神龙下凡、游戏人间”文。另有柱刻戒成大法师撰写的楹联:瀫溪灵源二水绕古寺,凤凰山麓间梵欠音声。晨钟暮鼓声声秋菩提,青灯黄卷寂寂悟禅机。

千古之谜--龙游石窟

龙游县城北3公里的小南海镇,历史上就是风景名胜区。1992年6月9日,当地农民吴阿奶、邓寿富、陈龙根、毛荣贵动用四台水泵“四管齐下”,历时十七昼夜,终于使一个世代传说的“无底塘”水落洞出--谁都不敢相信,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又一个世奇观--龙游石窟就这样横空出世了!

龙游八塔

共有8个塔,分别是:舍利塔、横山塔、湖岩塔、鸡鸣塔、龙洲塔、浮杯塔、刹下塔、沐尘塔

浙西名居--民居苑

龙游县城的风光,当推城东最为人所注目:灵山江从南而至,绕廓北去,江中流水清清,江上三桥并列。有一山突兀临江,与县城隔水相对,江岸危岩壁立,涛穴幽邃,山上古增高耸,林木之中还隐隐约约地露出砖墙和翘檐瓦角,这就是鸡鸣山。据载宋嘉佑末年,有名叫吕大防的人在此山设书院讲学,一天闻棘丛中有鸡鸣声,大防感到奇怪,循声而寻却发现了一堆白银,足有好几百两,他把这些银两都交给了官府用于接济贫民,这事被传为佳话,此山因此口叫鸡鸣山。鸡鸣山现为龙游民居苑,高冈起风厅、灵山花厅、朔秀字、邵氏小厅、汪氏民居、巫氏斤等迁建于此,其中还保存了一部分古文物。

求佛胜地--乌石山

乌石山位于县城北二十五公里横山镇。海拔439米,居千里岗山系,是县界的北屏,与建德县梅岭关接壤。南坡有寺,从山脚沿一条七百多阶的石阶依着夹山溪涧盘绕而上,行至半途,山势就突然陡峭起来,这里称“百步岭”,上了百步岭,可见一块坪地,坪地上竹木成林,乌石寺便北靠青山座落坪间。寺建于唐太和元年(公元827),又名招庆寺,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自南至北分别为山门、大雄宝殿、观音阁,东西两侧还有不少附属建筑,可谓是一个有悠久历史和相当规模的古刹,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登临遣兴和求神拜佛的胜地

著名人物

南朝徐伯珍。箬叶学书,淹通经史。

唐诗人徐安贞,官至中书侍郎。[5]

宋状元刘章、汪应辰,相余端礼,端明殿学士马天骏。

宋末元初民间天文学家赵友钦,著有《革象新书》传世。

明藏书家胡荣、童现,佛教大东传灯。[5]

现代有书画家、方志学家余绍宋,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学者华岗,创立河流泥沙学领域“何氏公式”著名水利专家何之泰等。

人杰地灵,古代著名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唐代著名诗人杨炯、舜宋抗金名将宗泽曾任县宰。

加之山水售秀,顾况、孟郊、李商隐、罗隐、陆游、杨万里、徐渭、郁达夫等历代著名诗人为之倾倒,留下耕耘之作。[5]

所获荣誉

龙游县先后荣获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省级教育强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十大商帮投资推荐城市、全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中小城市等称号。

2008年龙游被评为浙江省十大新魅力城市。

2014年龙游被评为浙江省十大美丽县城。

2018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

2018年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

《2019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第12位。

2019年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

2020中国青年乐业百佳县市。[6]

2020年1月龙游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获得全国优秀健走单位奖。

2020年7月,入选2020中国人际信用百佳县市。

2020年7月29日,入选2019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乡镇(县城)名单。

2020年8月,入选“2020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

2021年7月,上榜“2021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

2021年7月,入选浙江首批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首批试点名单。

2021年9月8日,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

2021年9月,入选“2021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2021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

参考资料

1.龙游县历史沿革·中国行政区划

2.龙游县少数民族概况·品略

3.“数”说百年!来看龙游经济发展~·大加

4.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龙游新闻网

5.历史名人·龙游县人民政府

6.2020中国青年乐业百佳县市榜单出炉·中商情报局

关键词:龙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