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江楼(中国十大文化名楼之一)
阅江楼坐落在南京城西北角的狮子山巅,濒临长江。中国十大文化名楼之一,与武汉黄鹤楼、岳阳岳阳楼、南昌滕王阁合称江南四大名楼。阅江楼碧瓦朱楹、飞檐峭壁、朱帘凤飞、彤扉彩盈,具有鲜明的明代风格,古典的皇家气派。1374年春(明洪武七年),明太祖朱元璋决定在京师(今南京)狮子山建一楼阁,亲自命名为阅江楼并撰写《阅江楼记》,又命众文臣职事每人写一篇《阅江楼记》,大学士宋濂所写一文最佳,后入选《古文观止》。
中文名阅江楼
07:30-17:30
Yuejiang Tower
展览
7层
40元
南京市鼓楼区
阅江楼、玩咸亭、孙中山阅江处
AAAA级
5000多平方米
景点
历史背景
阅江楼建阅江楼的初衷,始于600多年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因为朱元璋在其称帝前,在狮子山上以红、黄旗为号,指挥数万伏兵,击败了劲敌陈友谅40万人马的强势进攻,为其建立大明王朝奠定了基础。
1374年(洪武七年)春,朱元璋在狮子山建一楼阁,亲自命名为阅江楼,并以阅江楼为题,命令在朝的文臣职事们各写一篇《阅江楼记》。留传至今的有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翰林大学士宋濂的《阅江楼记》和朱元璋亲自撰写的《阅江楼记》和《又阅江楼记》等三篇文章。朱元璋还动用了服刑的囚犯,在狮子山顶修建了建楼用的“平砥”,也就是地基。
朱元璋在写了楼记、打了地基后又突然决定停建阅江楼,并在他的《又阅江楼记》中说明了停建的理由:一是上天托梦给他,告诫他不要急于建阅江楼;二是在他经过深思熟虑后,觉得应该抓迫切需做的大事,建阅江楼这事应该缓一缓。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集中财力人力修建南京和中都凤阳的城墙,后来连中都凤阳的城墙也因耗费巨大而停建了。
修建完成
2001年建成并对外开放,从此结束了六百年来“有记无楼”的历史。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许多的古代资料缺失和现代建筑规范、工艺的差别,新建的阅江楼没有使用传统的木结构,而是和国内之前的大多复建名楼的古建筑一样,采用现代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来代替,以保证建筑的稳固与日常维护,但让这座名楼缺失了一丝古韵。
装饰布局
阅江楼内部布局,围绕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两代帝王的政治主张展开。
底层
最突出的陈设是一椅、一壁、一匾。摆放在金字靠壁前的是一把“朱元璋龙椅”,虽是仿制品,但选上等优质红木制成,重量超过千斤。龙椅靠背上雕有九条龙,刻工精细、形象生动。东侧的一匾,“治隆唐宋”,为康熙所书。
二层
在阅江楼的二楼,展示了郑和下西洋期间及以后的十六位皇帝像,排在前几位的就是郑和所经历的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等。同时还展示了明朝的灿烂文化,有明朝版图、名家书画、科学技术,详尽地介绍了郑和下西洋期间中国先进的科学文化。
三层
有一船、一画。明朝永乐帝朱棣,取消海禁,扩大贸易、文化交流,当时南京下关地区是一座造船厂,船厂打造了许多船,最长的船,长138米,宽56米,航行时有九桅十二帆,载重量七千吨,在六百年前可算世界之最。巨型瓷画,画面反映了1405年到1433年间郑和七下西洋的这段历史。画高12.8米,宽8米,画面由十二个部分组成,详细描写了航海家郑和按照永乐皇帝的旨意建造宝船,到西洋各国宣传中华文明的盛况。画面还反映了永乐皇帝敕建静海寺、天妃宫并亲赐“天妃宫碑”,撞响静海寺钟声,以祭奠这位保护航海平安的海神天妃娘娘。
顶层
阅江楼的顶层可观蟠龙藻井。屋顶盘踞的金龙用整根香樟木雕刻而成,龙身上用的是二十四K黄金,用江宁金箔制作工艺制作。这座楼内外共用去十一公斤二十四K纯金,所以显得特别金碧辉煌。
全国之最
石狮子
这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一对雄狮,高4.8米,重约30吨,用苏州金山石整块雕刻而成,风格为明太祖时期,并按照盱眙县明祖陵的守门狮子刻制。两只雄狮,气势雄浑,具有皇家气概。
汉白玉碑刻
朱元璋撰写的《阅江楼记》,由当代书法家抄写,碑的背面刻的是宋濂所写的《阅江楼记》,被选入《古文观止》。汉白玉从北京房山开采出来,高律3.1米,宽4.8米,重15吨,是全国最大的汉白玉碑刻。
阅江楼鼎
是全国最大的仿西周后母戊鼎,重达四吨,鼎上刻篆字:“狮梦觉兮鬣张,子孙骄以炎黄,山为挺其脊梁,阅万古之长江,江赴海而浩汤,楼排云而慨慷,鼎永铸兹堂堂。”这七句话每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念,就是“狮子山阅江楼鼎”
郑和下西洋瓷画
这是中国最大的瓷画,高12.8米,宽8米。壁画背后是唐伯虎和祝枝山的作品。
青铜浮雕
是全国最大的青铜浮雕,高2米,宽8米,由雕塑大师吴为山作。
周边景点
天妃宫
南京天妃宫始位于南京市鼓楼区,是南京城北的宗教文化活动中心,始建于明永乐五年(1407年),史称龙江天妃宫。是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回国后,以海上平安为天妃神灵感应所致,奏请朝廷赐建。郑和在以后的六次下西洋出航前和归航后,都专程前往龙江天妃宫祭祀妈祖,每年妈祖诞辰之日(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民间有赶庙会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静海寺
静海寺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仪凤门外,是明朝的十大律寺之一,坐落于狮子山西南麓,是阅江楼景区的一部分。明朝永乐年间,朱棣皇帝下令建造静海寺。
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英国侵略军与清朝政府在长江岸边的这座静海寺里进行两国之间的谈判。就在这座寺庙里,议约了《南京条约》,决定割让香港岛。
挹江门
挹江门是南京城墙上的一座城门,是连通南京城内与下关码头(中山码头)的重要通道,位于中山北路上,城门东侧为狮子山。
挹江门于1921年凿开,为中山码头和下关火车站入城的交通要道,原名海陵门,为一孔城门,1931年扩建为三孔城门,改为现名。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渡江战役的胜利,从此门进入南京市区。1984年,该城门上建起渡江胜利纪念馆。
仪凤门
仪凤门,又称兴中门,是明朝初年京师内城十三座城门之一,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下关,是一座东西向城门,位于南京卢龙山(今狮子山)南麓与绣球山之间,是进入南京城的要道,军事位置十分重要,与钟阜门相对而建,南有民国时期开辟的挹江门。
仪凤门建于明代洪武初年,据考卢龙山麓有龙凤呈祥地势的风水,所以明代初年本地段城墙建有钟阜门(向东)、仪凤门(向西)两座相对的城门。
旅游信息
门票
40元/人,官网订票35元,60岁以上69岁以下老人、全日制本科、研究生半价,70岁以上老人、1.2米以下儿童免费,阅江楼天妃宫联票45元/人。
开放时间
7:00-18:00(4月1日-10月31日);7:30-17:30(11月1日-次年3月31日)
交通信息
1. 10路、12路、21路、54路、550路、y10路“大桥饭店”站下,步行5分钟可到阅江楼东门。
2. 10路、12路、21路、54路、550路、y10路“建宁路”站下,在静海寺门口,沿建宁路向东步行300米可到阅江楼南门。
3. 10路、16路、18路、21路、39路、53路、204路、307路、g2路、y10路、y16路、y18路、y3路、y9路“南京西站”下,向东穿过一个停车场,然后沿护城河往东南步行150米左右,到静海桥这里便是阅江楼西门。
申遗
阅江楼2012年10月,媒体报道了包括南京阅江楼在内的全国十大文化名楼将打包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消息后,阅江楼因建成只有十多年被质疑炒作。
修缮恢复
2013年12月1日起,阅江楼将启动首次修缮工程,预计在2014年4月前完工。因为是“开放式”施工,不影响游客游览,不过因为施工需要会关闭西门。修缮期间,景区门票价格将临时从40元/人下调至20元/人。修缮将按照传统工艺来恢复,修缮后的主楼亮化将采用6000个LED灯,总用电量将降至原来的50%,每年节约用电约10万千瓦时。
参考资料1.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建造·腾讯网
2.朱元璋建都在南京时,准备在江边的狮子山上建一座楼,名为阅江楼·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