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传统工艺丝织品)
缂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是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丝织品。
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因织造过程极其细致,摹缂常胜于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极为稀少,是当今织绣收藏、拍卖的亮点。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
苏州缂丝画也与杭州丝织画、永春纸织画、四川竹帘画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家织”。
2006年5月,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9月,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有王金山、 王嘉良、 王建江、吴文康。
中文名缂丝
Kesi
通经断纬
刻丝
缂丝机
公元前2500年左右
作品特点
缂丝作品一般有三个特点:
首先是缂丝作品大多是一种集体创作的作品,后人判断这类作品价值的高低只能看其作品本身的工艺和艺术价值;
其次是缂丝的创作往往很费功夫和时间,有时为了完成一件作品需要几个月乃至一年以上,所以,一件缂丝作品的完成往往倾注著作者大量的心血;
再次,缂丝作品具有很高的观赏性。许多缂丝作品既有平涂色块的平缂,也有构图造型的构缂、齐缂。
缂丝作品一般立体感很强,加上缂丝作品的题材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故其艺术和观赏价值完全可以和名家书画分庭抗礼,甚至有所超越。
从缂丝作品在拍卖场上的迭创新高的表现看,未来缂丝作品再创佳绩是可以预期的。
缂丝缂丝前承唐代,但花纹更为精细富丽,纹样结构既对称又富于变化,并创造了“结”的戗色技法。缂丝多用作书画包首或经卷封面,最为流行的是南北朝以来皇亲贵族常用缂丝为书法大家王羲之、王献之的上乘作品做装裱,如《二王书录》。这些摹缂正如卞永誉所言的那样:“文倚装成,质素莹洁,设色秀丽,画界精工,烟云缥缈,绝似李思训。”至北宋晚期,受皇帝的趣味和宫廷院画的影响,缂丝从实用和较单纯的装饰领域脱窠而出,转向层次较高的欣赏性艺术品的制作。在北宋与南宋的更替之时,随着政治中心和经济的转移,缂丝也由北方生产地定州,迁移到了南方苏杭一带,故有“北有定州,南有松江”。宋代,缂丝最负盛名,无论包首、装裱,还是缂丝艺术品山水、花鸟、人物等,已达到相当水平。那时“以河北定州所制最佳”,“以宣和时制作最盛。”
南宋
江南的缂丝生产也已有一定规模。缂丝作品大都摹缂名家书画,缂丝技艺也在各地的能工巧匠的攀比创新中灵活运用掼、构、结、搭棱、子母经、长短戗、包心戗和参和戗等多种技法,纬丝色彩不断增加,纬丝的松紧处理灵活南宋缂丝名家朱克柔缂织的《莲塘乳鸭图》(现藏上海博物馆),缂丝高手沈子蕃缂织的《梅鹊》、《清碧山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等作品,构图严谨,色泽和谐,人物、花鸟生动活泼,工丽巧绝,具有自成风韵的独特艺术风格。
尤以朱氏的技法最佳,使得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宋徽宗赵佶对她极为推崇,在她的织品《碧桃蝶雀图》上亲笔题诗:“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刻丝难。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可谓达到了中国古代缂丝艺术发展的第一次高峰。靖康以后,京城迁都临安(现杭州),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随着迁都,很多名工巧匠也被带到了南方,缂丝就在这个时期开始,在松江、苏州一带流行并得到发展,后基本集中于苏州陆慕、蠡口、光福一带,一直流传至今。沈子蕃、吴圻都是苏州(吴郡)这一时期的名工巧匠。自汉至隋唐,渐趋成熟。
元代
缂丝艺术大量用于寺庙用品上和官员的官服上,并开始采用金彩,缂丝简练豪放,一反南宋细腻柔美之风,这对明清两代的缂丝艺术极有影响。又加之当时是信奉佛教的蒙古人统治中国,对金色的喜崇使织物内加金的作法成为风尚,且金彩又多盛行于与佛教有关的挂轴制作。如《纂组英华》记载元代缂丝作品释迦牟尼佛唐卡,其中释迦佛用十色金彩织出异常精美。
明代
朝廷力倡节俭,规定缂丝只许用作敕制和诰命,故缂丝产量甚少。明宫廷“御用监”下设“缂丝作”,以管理缂丝的生产。但宣德朝后,随着国力的富强,禁令渐弛,织造日多,并重新摹缂名人书画,“南匠北来效技呈能,制作之精不亚宣和”。至明成化年,缂丝生产已再趋繁盛,作品主要产于苏州、南京和北京等地。缂丝艺术风格深受江南文人绘画的影响,多摹缂当时名家的画稿如缂丝艺人吴圻、朱良栋、王统等缂织沈周、唐寅、文征明等人的画稿即名噪一时,其中缂丝《瑶池献寿图》、缂丝《沈周蟠桃仙图》等佳作终为宫廷所收藏。
缂丝生产被皇室垄断,技艺的装饰意味就显得尤为浓厚了,创造出凤尾戗和双子母戗等新的技法,甚至在纬线中掺合了孔雀的翎毛等珍贵材质显示皇家风范。这一时期正值中国服饰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刻,江南地区也出现了小型作坊之间的经济竞争,高档面料也在不段尝试新的方法,质地也越发的柔软,“明缂丝”就这样应运而生了。此时江南缂丝已经有了相当规模,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当时,苏州齐门外陆慕镇已有一批艺人,从事缂丝织造。名工朱良栋缂制的《瑶池献寿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轮廓清晰,尤为冠绝。明代缂丝最大的特点,一是御用缂丝,进献朝廷,制作皇帝的龙袍。北京十三陵地下宫殿出土的皇帝龙袍就是一例。二是把写实与装饰相结合,内容有山水、花鸟、人物和书法等,以小幅册页为主,富有装饰性;尤其缂织人物,前所未有,可称得上一大创举。名家吴圻缂织的沈周《蟠桃仙》和《戏婴图》,人物开相全系缂织,形态生动,栩栩如生,呈现了缂丝艺术的独特风格。
从明万历年间到了清朝的康乾时期,江南的丝织业被皇权牢牢的控制着,缂丝也成为了皇权的象征。明清的龙袍衮服、宫闱之内的日用品、官员等级象征的标志——官补,无不是缂丝中的上品佳作。缂丝在大清朝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出现了双面缂、毛缂丝和缂绣混合法(即融和了缂丝、刺绣、绘画等多种工艺)。
清代
缂丝艺术品均采用缂、绘相结合,别具一格,创作出一批精巧工细的作品,如缂丝艺术品《三星图》、《八仙庆寿图》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代,采用诗文通篇缂于幅面的比比皆是,如《御制三星图》上截缂乾隆皇帝的“三星颂”和《岁朝图》,下截蓝色隶书乾隆御制岁朝诗,文字书法缂织精细,显示了名工巧匠的高超技艺。时至晚清,随着国势衰弱,中国近代战乱不断,缂丝工业出现了濒临绝种的状态,缂丝粗劣之作充斥于市,即便宫廷所用之物也罕有精品。
缂丝
解放后
在党的“保护、提高、发展”的方针指引下,缂丝枯木逢春。1954年成立了“苏州市文联刺绣生产小组”(苏州刺绣研究所前身),邀请了两位缂丝老艺人沈金水、王茂仙进行缂丝制作。1956年又在民间发展了一批缂丝人员,同时招收了一批青年学徒,当时共有二十多人,二十多台缂机。先后缂织了《玉兰黄鹂》、《牡丹双鸽》、《博古图》和《双鹅梅竹》(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等一批缂丝艺术品。20世纪60年代,缂丝艺术有了进一步发展。
1962年苏州刺绣研究所缂丝艺人俞家荣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首次创新了一幅缂丝作品《天坛》,他以一张摄影作品为蓝本,在缂织时吸收了西洋画的特点,大量增加了色线,运用多种戗色技法。整幅作品轮廓精确、线条挺括,富有光感、质感、立体感,获得了很高的艺术效果。隔年,该所王金山等3人,应北京故宫博物院邀请,进故宫复制宋代的缂丝作品。
王金山在故宫里整整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先后复制了南宋缂丝名家沈子蕃的《梅鹊》、《青碧山水》和缂丝名家朱克柔的《牡丹》、《蝴蝶山茶》等,复制作品真假难分,受到专家的高度赞扬。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
日本商家大批量的向中国订购和服腰带和贵袈衣(日本和尚高档礼服性袈裟),缂丝行业迅猛发展,苏州、南通及杭州周遍地区缂丝厂家和作坊也逐渐成立。苏州先后建立了苏州缂丝厂、吴县东山缂丝厂,蠡口、黄桥、陆慕缂丝厂,称为五大缂丝龙头厂,共有六百余员工,缂机六百多台。
除了生产缂丝艺术品之外,主要生产缂丝日用品——和服腰带。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工艺美术外贸出口任务猛增。和服、缂丝腰带由于受到日本客户的青睐,出口需求量逐年上升,各缂丝厂家纷纷添置缂机设备,人员达一万之众,缂机上万台,超过历史上任何时代,缂丝生产空前发展,几乎形成“村村有工厂、家家有机台”的规模。
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从1985年初开始试制。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在全国工艺美术行业中是较有声望的单位,它曾经被称为全国工艺美术行业中四大明珠之一。虽说当时苏杭两地的缂丝业也都刚刚重新起步,南通的缂丝技艺还是远远落后于他们的。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的缂丝艺术传人王玉祥,在研究和传承缂丝技艺过程中,继承缂丝艺术传统的同时大胆创新,成功地复原出缂丝引箔腰带,经过几个月的研制,江苏第一条缂丝类引箔腰带在南通研制成功,并能小批量生产。
同时王玉祥将这一技术无偿的分享给业内的另一位苏州缂丝大师——王金山先生,为南通工艺美术行业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引箔腰带技术基础上,南通又从日本学习了中国远古的原生态缂丝技术——本缂丝(日本称“本缀”)的技艺,接受了日方赠送的一台日本300年前左右的木质机台(这台机样至今还完好地保留在南通宣和缂丝研究所内)。这样就也形成了苏州以生产明刻丝为主,南通以本缂丝生产为主的两大缂丝工艺流派。
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工艺美术外贸任务日趋下降,缂丝日用品生产面临困境,企业劳动力过剩,生产萎缩,技艺人员外流,绝大部分企业停业转向。仅苏州刺绣研究所和南通宣和缂丝研制所(原南通户田经贸)两家仍坚持生产,他们大胆探索、积极创新,把东方的缂丝艺术与西方的绘画艺术、摄影艺术相结合,先后缂织了一批艺术新品《静物》、《孩童》、《大卫人像》等,给缂丝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现在三和缂丝研制所在制作过程中,用干燥草、干燥花制成箔纸,再切割成细条织在面料里,使其画面更加贴近自然;把丝毯织法移植到缂丝技术法中,使画面的立体感增强,更具生动性等技法充实这一古老而年轻的传统工艺。除了制作常见的贵袈衣和腰带外,同时还制作唐卡和名人书画摹缂等工艺作品。其中摹缂张大千的《花鸟》(1941年)、范曾的《东坡吟啸图》(1987年)《简笔高士》(1996年)等作品,不但摹刻出山水人物画原作的风格和内容,还将每个画家的用墨风格、墨色、笔锋等细部特征,表现的丰富而生动,维妙维肖,宛若天成,其织理之美,又别具经纬交织的风韵。
当今,从事缂丝生产企业仅有南通宣和缂丝研制所(南通三和经贸)、苏州刺绣研究所有限公司、王金山大师(缂丝)工作室和吴县光福、黄桥、甪直等地的王嘉良、过焕文、吴文康、陈晓君等民间艺人。主要生产缂丝艺术品和缂丝日用品“和服腰带”“贵袈衣”等。
历史记载
明周祈《名义考》:“刻之义未详,《广韵》‘缂、乞格切,织纬也’。则刻丝之刻,本作缂,误作刻。”
宋庄绰《鸡肋篇》:“定州织刻丝,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杼上,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以小梭织纬时,先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纬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连。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
明初曹昭《格古要论》称“刻丝作”曰:“宋时旧织者,白地或青地子,织诗词山水,或故事人物花木鸟兽,其配色如傅彩,又谓之刻色作。”
中国宋代刻丝大盛,据《清秘藏》所记有“楼阁”、“龙水”、“百花攒龙”、“紫宝阶盛地”、“紫大花”、“五色簟文”等等数十百种。明代宫中设刻丝匠专事御用刻丝物品,中国民间以吴市出品为巨擘,清乾隆刻丝亦复大盛,且极精好。嘉道之后,则日形衰落,甚至无人业此矣。
《红楼梦》所记尚能窥其“盛况”也。《红楼梦》第五一回:“ 凤姐命平儿将昨日那件石青刻丝八团天马皮褂子拿出来,给了袭人。”第七十一回:“内种只有江南甄家一架大屏十二扇,大红缎子缂丝‘满床笏’,一面是泥金‘百寿图’,是头等的。”
公益基金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和保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缂丝,双方根据国务院《基金会管理条例》、《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章程》、财政部、民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有关文件,以及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循平等自愿、诚信守法、公众受益和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在友好协商并达成共识的基础上,由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和北京曹美姐缂丝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筹建“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缂丝文化公益基金”。
缂丝基金是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开展的定向活动基金,应按照国家政策法规和基金会章程进行相应工作。
沈子蕃
沈子蕃,南宋人,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沈子蕃的缂丝作品以书画为粉本,设色高雅古朴,生动传神,令人叹为观止。原清宫养心殿所藏花鸟图轴、重华宫沈子蕃缂丝梅雀图轴等均为其传世佳作。
吴圻
吴圻,明代吴门(今江苏苏州)人,字尚中。紫禁城乾清宫中藏缂丝沈周蟠桃仙图轴即为吴圻摹缂沈周画作之作品,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朱良栋
朱良栋,明代长洲(今江苏苏州地区)人。紫禁城乾清宫藏缂丝瑶池献寿图轴,其款为“长洲朱良栋制”。
王金山
王金山(1939年~)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江苏苏州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进入苏州刺绣研究所,拜著名缂丝艺人沈金水为师,学习缂丝艺术。他酷爱工艺美术、对宋、元、明、清历代缂丝艺术颇有研究。1963年曾派到北京故宫博物就研究、复制宋代缂丝名家的作品,先后复制了宋代缂丝名家沈子蕃的《梅雀》《青碧山水轴》和朱克柔的《牡丹》、《蝴蝶.山茶》等缂丝作品,达到了以假乱真的艺术境地。他擅长缂丝花卉、山水、人物、书法等作品,艺术造诣深厚,风格独特。先后研制、创新的缂丝艺术精品有毛诗词《西江月.井冈山》和双面异色异样《蝴蝶.牡丹.山茶》、《寿星图》及《紫芝仙寿图》等等。作品先后获得轻工业部、江苏省创新奖和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杯奖。部分缂丝精品分别陈列和收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毛纪念堂和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工艺美术珍宝馆。
他撰写《苏州缂丝》、《缂丝技艺发展》、《论宋缂丝技艺表现手法》等论文并获奖。历任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筹)馆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苏州缂丝研究会会长。1992年国务院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建立王金山大师工作室。
马惠娟
马惠娟(1953年~)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苏州民间工艺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苏州吴中区(原吴县)胥口。从小便随母学习刺绣,掌握了民间刺绣针法,为以后从事缂丝事业奠定了基础。1972年马惠娟进入吴县机绣厂。后成立缂丝总厂,马惠娟有幸成为第一批艺徒,师承沈根娣、陈阿多、徐祥山。精通了明清技法,使之得到了继承延续,并进行了不断创新,并担任吴县缂丝总厂缂丝研究所技术总监。退休后居住在苏州吴中区光福,继续从事缂丝制作、传承与研究。2011年3月至4月应邀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缂丝、核雕艺术展》。
在30年的时间里,马惠娟的作品多次获得大奖:《虎啸图》是缂丝行业中第一副披毛类动物题材的作品,并在北京亚太地区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银奖;《古寒山寺》获得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白花奖“金杯奖”;《寒山夕照》在第二届北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银奖,而《云龙图》则获得了该次博览会的金奖,开创了缂丝以泼墨写意画稿为题材的先河;《寒月孤雁》获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其主要理论著作有:论文《略谈缂丝戗法》、《缂丝基本技法浅谈》、《合花线技法在写意画题材作品中的运用》等,并于2008年与吴中区文联合作完成《中国缂丝》一书。
曹美姐
曹美姐,1957年生于江苏省苏州市。凭着对织绣艺术的喜爱,经过30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不断拼搏,曹美姐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的女儿,变成一位拥有自己事业的成功女性。她对缂丝艺术的贡献,不只是在于她为保留缂丝这一中国古老而又传统的艺术而作出的不懈努力,更在于她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发扬了缂丝艺术。她不断打开局面开拓市场,让国人重新认识缂丝,并让缂丝走向国际,使外国友人为中国艺术惊叹。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她承古创新,锲而不舍,作品多次在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上获奖。为了更好的将缂丝发扬光大,她成立了中国仁和缂丝研究所。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曹美姐改制了缂丝织机,改进了缂丝技术,她开发的一系列的缂丝礼品系列受到各地政府、外办、侨办以及各个企事业单位的欢迎和好评。同时,为了缂丝事业后继有人她还积极投身于缂丝教育事业,与多所院校合作,为年轻一代了解和学习缂丝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1985年-1995年创办苏州迎春工艺品厂,担任厂长一职;
1995年-至今 担任“苏州工业园区仁和织绣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一职
1995年 将迎春工艺品厂更名为“苏州仁和织绣工艺品有限公司”
1997年3月 赴日现场表演刺绣
2000年 将旗下三家工厂合并,设在梅花新村
2002年6月 绣制“耶酥像”赠送上海申博办公室,代表苏州人民支持上海申办2008年世博会
2003年 园区新厂房落成,迁厂成功
2003年5月与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合作成功,正式挂牌为苏州工艺美术学院装饰艺术系实训基地
2003年11月 参加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缂丝“长城”获金奖;缂丝“金鸡牡丹”获铜奖;缂丝“孔雀开屏”获优秀奖
2004年7月 与北京清华大学合作成功,北京清华大学实训基地正式挂牌
2004年8月 再次赴日现场表演刺绣
2005年6月18日仁和缂丝研究所成立,担任所长一职
2004年9月16日参加第11届全球女企业家会议,与顾秀莲,彭佩云亲切交谈并合影。
2005年,鉴于曹美姐对中国缂丝事业的不懈努力和对缂丝艺术的突出贡献,以及对苏州地方传统工艺的保护和支持,曹美姐被苏州工艺美术协会推荐为理事。
2005年7月5日 参加200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文化部举办),成为特约赞助商
2005年9月底 与上海中小企业商会,一起赴奥地利参加欧洲6国商务考察,得到中国驻奥地利大使及夫人的热烈欢迎。
2005年10月 正式评为苏州工艺美术师
2005年10月 拟绣制航天英雄费俊龙画像,表达家乡人民的喜悦之情
2005年 申报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2005年11月 参加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
2005年11月8日神舟六号飞船载人飞行圆满成功,苏绣"中华腾飞"新闻发布会召开,中共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周向群同志,国家商务部有关领导到场,苏州电视台,苏州日报,江南时报等多家媒体前来报道。
2005年12月9日“仁和织绣”正式挂牌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轻纺系实习基地
王玉祥
王玉祥 ,1937年出生。江苏省级工艺美术师,原江苏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工艺科科长。他对传统美术尤为喜爱。南通工艺
缂丝
缂丝
美术研究所在70年代末,由王玉祥创立专门针对缂丝的研究小组,并成功的实现了国内第一条引箔缂丝腰带(就是将宽不到2mm的纸箔按照次序穿引在缂丝织物的中间,属于缂丝中的极品)。随后又借助日本友人赠送的本缂丝机台,成功复原了代表唐宋缂丝特点的本缂丝以及引箔缂丝等技艺。 80年代末由于中国经济体制问题而逐渐萎缩,王玉祥不愿看到刚刚归国的千年技艺淹没在经济浪潮下,已过不惑之年的他决定用现实的经济市场来滋养这千年的中华绝技。在他的商业伙伴和国际友人——户田昌伸先生的帮助下在港闸区城闸路123号成立了南通三和经贸有限公司,同时他也在公司内成立了宣和缂丝研制所。在日本手工业内对南通缂丝很看重,把南通缂丝传承人王玉祥和苏州的王金山尊称为中国当代缂丝界“二王”。南通博物苑百年庆典时,缂丝传承人王玉祥的“仿汉瓦当纹饰工艺品”被博物苑收藏。
获奖情况
◎《三星图》(王嘉良)1980年获江苏省工艺美术百花奖。
◎仿明代《十二章团龙福寿如意衮服》缂丝复制品,(苏州刺绣研究所俞家荣等)1984年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
◎三异金地台屏《蝴蝶.牡丹.山茶》(王金山)1984年获江苏省首届紫金杯民间艺术佳品。
◎全异缂丝台屏《寿星图》(王金山)1984年获中国轻工业部优秀作品二等奖。
◎台屏《古寒山寺》(马惠娟)1986年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获百花奖金杯奖。
◎《寒山夕照》(马惠娟)获第三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银奖。
◎《博古》全国缂丝研究会中青年艺人作品赛获二等奖。
◎《花腰带》(苏州东山缂丝厂)1986年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
◎和合牌《缂丝腰带》(苏州缂丝厂)1986年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银杯奖。
◎双异缂绣《白猫.熊猫》(游伟刚)1988年获江苏省紫金杯奖。
◎《花卉屏凤》(吴文康)1998年8月首届是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上获金奖。
◎《锦鸡牡丹》(过焕文)2001获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银奖。
◎《长城》(曹美姐)2003年获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2003年 第五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曹美姐)的缂丝《长城》获传统艺术金奖;缂丝《金鸡牡丹》获中国工艺美术铜奖;缂丝《孔雀开屏》获中国工艺美术优秀奖
2005年 第七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曹美姐)缂丝《柳鸭卢雁图》获传统艺术金奖:缂丝《群仙献寿图》获银奖
《唐花》(王玉祥)2008年入选“从洛桑到北京”第五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
《回想》(王玉祥)2009年荣获江苏省“艺博杯”工艺美术精品金奖2010年5月,大型缂丝地屏《贵妃醉酒》进入2010上海世博会国际信息发展网馆多功能厅。
2010年11月,大型缂丝地屏《贵妃醉酒》荣获国际DEVNET金奖
2010年王玉祥的系列作品在“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世界青年大会”获世界青年眼中《中国最美工艺》大奖
王玉祥2010/2011江苏省艺博杯银奖
《花鸟》(王玉祥)2012年作品获中国民间艺术精品展金奖,同年作品《释迦牟尼》唐卡获江苏省工艺美术精品展艺博杯金奖.
参考资料1.缂丝:延宕千年的美丽·中国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