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台湾佛教道场)
佛光山位于高雄县大树乡东北区,是中外闻名的佛教胜地,有“南台佛都”之号。是1967年由星云法师率领弟子创建的。以弘扬“人间佛教”为宗风,树立“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宗旨,致力推动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业,并融古汇今,手拟规章制度,将佛教带往现代化的新里程碑。其寺庙建筑宏伟,并设立了佛教大学,以推广佛法,佛光山是台湾最大的佛教道场,最负盛名的佛教圣地。
中文名佛光山
台湾高雄市大树区统岭里统岭路1号
全年 8:30-17:30
免费
大雄宝殿
“南台佛都”
15天
宗风
1、八宗兼弘,僧信共有;
2、集体创作,尊重包容;
3、学行弘修,民主行事;
4、六和教团,四众平等;
5、政教世法,和而不流;
6、传统现代,相互融和;
7、国际交流,同体共生;
8、人间佛教,佛光净土。
宗旨
1、以教育培养人才;
2、以文化弘扬佛法;
3、以慈善福利社会;
4、以共修净化人心。
信条
1、给人信心
2、给人欢喜
3、给人希望
4、给人方便
目标
1、提倡人间佛教
2、建设佛光净土
3、建设四众教团
4、促进普世和慈
四句偈
慈悲喜舍遍法界
惜福结缘利人天
禅净戒行平等忍
惭愧感恩大愿心
弘法上的成就:
1、建立现代教团:两序有级,僧信四众。事业基础,文化教育。
2、发展国际佛教:佛光协会,跨国道场。国际会议,宗派交流。
3、阐扬人间佛教:生活法语,人生礼仪。家庭佛法,社会运用。
4、促进两岸交流:平等共尊,和平共荣。佛教为缘,融和为本。
佛光山佛教国际化、制度化、现代化、人间化
佛光山 百尊金佛1、国际化:佛法本无国界之分,为使“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佛光山在全世界五大洲创建百馀所寺院道场,佛光会则遍布一百三十余个国家地区。此外,有印度、锡兰、南非等十八个国家的青年就读佛光山佛学院,十余个国家人士来山从事专题研究,形成小联合国的盛况。在不分肤色、种族融和的理念下,佛光山突破狭隘地域观念,已达到佛教国际化的目标。
2、制度化:佛光山是个注重制度的教团,举凡人事奖惩、升等调职、财务会计、出家受戒、道场建筑,乃至僧团清规及僧众等进修、福利办法,皆订有周密的制度。
3、现代化:佛光山坚持传统的修行生活,但在弘法度众上则力求现代化的应用,例如以电视、广播、出版等方法,让佛教深入每个家庭,使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
4、人间化:推动以人为本的佛教,积极将佛法由寺庙带到社会,由僧众带到信众,学习世间种种法门以为弘法之方便,达到佛法人间化。
建筑理念
佛光山本来是一座荒山,在短短的数十年中,能够创建成为台湾地区第一座十方丛林,其中论建筑的气派、庙宇的宽广,佛像的雕塑,庭院的规划,殿阁的布置等皆与众不同,独树一格。
佛光山佛光山是由五座小山所组成的,包括:
(一)第一座山是东山,此山建设包括地藏殿、大佛城、大智殿、男众学部。
(二)第二座山供信徒朝山礼佛,包括有放生池、不二门、净土洞窟、宝藏馆、朝山会馆及大雄宝殿。
(三)第三座山内容包括有宝桥、大悲殿、东方佛教学院、中国佛教学院女众学部。
(四)第四座山是普门中学,是社会教育区。
(五)第五座山是峨嵋金顶──普贤殿、佛光精舍、大慈育幼院。
它形如莲花瓣状,在地利上,先天即已具备了佛国净土的条件;在设计上,是仿效大陆四大名山而建设的,同时亦搜集参照了世界各国佛教圣地建筑之精华融合建造而成的。在意义功能设计的构想上,是期能将抽象之佛法,以具体、巧妙的方式表现出来,例如:净土洞窟即是以利用天然的地形,藉著现代的雕刻、绘画等艺术,把极乐世界的殊胜庄严情形,表现介绍给社会大众。另一方面,在整体规划设计的动机上,亦处处表现为他人而设想,例如:信徒游客在参观巡山时,走累了需要休息、喝茶,就近即有供应佛光茶的场所,让大众略事休息一番,又且安排法师解答有关日常生活切身等疑难问题,以佛法和大众结缘。
佛光山各项建筑均以配合发展弘法布教、慈悲度众为主要功能。同时亦不断的吸取现代科技文明的菁华,以发挥现代化,多元化的社教功能。因为透过现代文明的种种产物,能够使现代人很容易地了解佛教的道理,自然地接受佛教;另一方面复求古典宫殿艺术之美,因此兼具传统与创新之特色,也开创了现代寺院新的风格。佛光山,是一座集中外古今佛教文化、教育、弘法、慈善、朝圣、观光为一体的僧信平等的道场胜地,同时又具有学校化、大众化、国际化、福利化的性格,各项建筑的出发点,处处显示著开山大师建设“人间净土”的理想与精神。
旅游资源
佛光山佛光山是台湾最大的佛教道场,创办人星云法师为提倡“人间佛教”之道,一砖一瓦建立起佛光山,成为台湾信众最多、最负盛名的佛教圣地。
佛光山经过长期修葺,寺院建筑规模宏伟,大雄宝殿、大悲殿、大智殿及大愿殿是四幢主要建筑,疏落有致地座落在园区内。大雄宝殿占地1800坪,是园中最大的殿宇,内供三尊大佛皆高二丈余,崇伟肃穆;大殿四面墙壁有14,800个小佛龛,在万灯照耀下,使大雄宝殿更显庄严神圣。
除了主要寺院建筑外,佛光山最具特色的便是大佛城,其中接引大佛高120英尺,在阳光照射下反射出万道金光,为佛光山的地标,四周有480尊小型金身阿弥陀佛塑像围绕,景象庄严。除此之外,佛教文物陈列馆珍藏古今中外佛教文物多达数千件,有机会上山值得一观。
农历春节到元宵节期间是佛光山最热闹的时节,满山挂满花灯,入夜后一片灯海;此项传统并不因封山而消失,民众可把握此15天的开放期,上山赏灯参观。
国际佛光会
国际佛光会(英文:Buddha's Light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BLIA),是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于1992年创办的佛教组织。总部设于美国加州哈仙达岗的佛光山西来寺(Hsi Lai Temple),最先是由“中华佛光协会”成立于一九九一年二月三日,之后陆续在世界各地纷纷成立分会。在一九九二年五月十六日(国际佛光日),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于美国洛杉矶正式成立。全球目前会员人数为六百万人,全球协会、分会等遍布五大洲,国际佛光会是一个由出家僧众及在家居士所组成的佛教组织,主旨在于把佛法生活化以及提倡人间佛教。该会欢迎社会各界参与佛教法会、活动及种种有关利益社会的事。另外,国际佛光会也持续以亲和的态度来与其他社会上的其他宗教团体用各自的宗教文化特色及教育理念互相交流往来。该会的努力使得人们彼此之间有了更坚固的信任,更于2003年正式成为联合国非政府组织(NGO)的成员。
国际佛光会印尼苏北协会举办干部讲习会理念精神
宗风
⒈八宗兼弘,僧信共有;
⒉集体创作,尊重包容;
⒊学行弘修,民主行事;
⒋六和教团,四众平等;
⒌政教世法,和而不流;
⒍传统现代,相互融和;
⒎国际交流,同体共生;
⒏人间佛教,佛光净土。
宗旨
⒈以教育培养人才;
⒉以文化弘扬佛法;
⒊以慈善福利社会;
⒋以共修净化人心。
信条
⒈给人信心
⒉给人欢喜
⒊给人希望
⒋给人方便
目标
⒈提倡人间佛教
⒉建设佛光净土
⒊建设四众教团
⒋促进普世和慈
四句偈
慈悲喜舍遍法界
惜福结缘利人天
禅净戒行平等忍
惭愧感恩大愿心
成就
⒈建立现代教团:两序有级,僧信四众。事业基础,文化教育。
⒉发展国际佛教:佛光协会,跨国道场。国际会议,宗派交流。
⒊阐扬人间佛教:生活法语,人生礼仪。家庭佛法,社会运用。
⒋促进两岸交流:平等共尊,和平共荣。佛教为缘,融和为本
发展目标
国际化
佛法本无国界之分,为使“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佛光山在全世界五大洲创建百馀所寺院道场,佛光会则遍布一百三十余个国家地区。此外,有印度、锡兰、南非等十八个国家的青年就读佛光山佛学院,十余个国家人士来山从事专题研究,形成小联合国的盛况。在不分肤色、种族融和的理念下,佛光山突破狭隘地域观念,已达到佛教国际化的目标。
制度化
佛光山是个注重制度的教团,举凡人事奖惩、升等调职、财务会计、出家受戒、道场建筑,乃至僧团清规及僧众等进修、福利办法,皆订有周密的制度。
现代化
佛光山坚持传统的修行生活,但在弘法度众上则力求现代化的应用,例如以电视、广播、出版等方法,让佛教深入每个家庭,使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
人间化
推动以人为本的佛教,积极将佛法由寺庙带到社会,由僧众带到信众,学习世间种种法门以为弘法之方便,达到佛法人间化。
建筑理念
佛光山本来是一座荒山,在短短的数十年中,能够创建成为台湾地区第一座十方丛林,其中论建筑的气派、庙宇的宽广,佛像的雕塑,庭院的规划,殿阁的布置等皆与众不同,独树一格。
佛光山是由五座小山所组成的,包括:
(一)第一座山是东山,此山建设包括地藏殿、大佛城、大智殿、男众学部。
(二)第二座山供信徒朝山礼佛,包括有放生池、不二门、净土洞窟、宝藏馆、朝山会馆及大雄宝殿。
(三)第三座山内容包括有宝桥、大悲殿、东方佛教学院、中国佛教学院女众学部。
(四)第四座山是普门中学,是社会教育区。
(五)第五座山是峨嵋金顶──普贤殿、佛光精舍、大慈育幼院。
它形如莲花瓣状,在地利上,先天即已具备了佛国净土的条件;在设计上,是仿效大陆四大名山而建设的,同时亦搜集参照了世界各国佛教圣地建筑之精华融合建造而成的。在意义功能设计的构想上,是期能将抽象之佛法,以具体、巧妙的方式表现出来,例如:净土洞窟即是以利用天然的地形,藉著现代的雕刻、绘画等艺术,把极乐世界的殊胜庄严情形,表现介绍给社会大众。另一方面,在整体规划设计的动机上,亦处处表现为他人而设想,例如:信徒游客在参观巡山时,走累了需要休息、喝茶,就近即有供应佛光茶的场所,让大众略事休息一番,又且安排法师解答有关日常生活切身等疑难问题,以佛法和大众结缘。
佛光山各项建筑均以配合发展弘法布教、慈悲度众为主要功能。同时亦不断的吸取现代科技文明的菁华,以发挥现代化,多元化的社教功能。因为透过现代文明的种种产物,能够使现代人很容易地了解佛教的道理,自然地接受佛教;另一方面复求古典宫殿艺术之美,因此兼具传统与创新之特色,也开创了现代寺院新的风格。佛光山,是一座集中外古今佛教文化、教育、弘法、慈善、朝圣、观光为一体的僧信平等的道场胜地,同时又具有学校化、大众化、国际化、福利化的性格,各项建筑的出发点,处处显示著开山大师建设“人间净土”的理想与精神。
有关组织
国际佛光会(英文:Buddha's Light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BLIA),是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于1992年创 总部设于美国加州哈仙达岗的佛光山西来寺(Hsi Lai Temple),最先是由“中华佛光协会”成立于一九九一年二月三日,之后陆续在世界各地纷纷成立分会。在一九九二年五月十六日(国际佛光日),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于美国洛杉矶正式成立。全球目前会员人数为六百万人,全球协会、分会等遍布五大洲,国际佛光会是一个由出家僧众及在家居士所组成的佛教组织,主旨在于把佛法生活化以及提倡人间佛教。该会欢迎社会各界参与佛教法会、活动及种种有关利益社会的事。另外,国际佛光会也持续以亲和的态度来与其他社会上的其他宗教团体用各自的宗教文化特色及教育理念互相交流往来。该会的努力使得人们彼此之间有了更坚固的信任,更于2003年正式成为联合国非政府组织(NGO)的成员。
联合国办事处
国际佛光会于1992年成立,2003年获联合国正式邀请成为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非政府组织(NGO)会员,陆续在瑞士日内瓦、南美智利、亚洲泰国及美国纽约曼哈顿设立驻联合国办事处。
参考资料1.佛光山·窝棚旅游网
2.台湾佛光山·芝麻旅行
